|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仰高轩诗草 | ||
| 作者 | (清)黄亨 | ||
| 定价 | 28.00元 | ||
| ISBN号 | 9787549560455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全书共收录黄亨本人不同时期的诗作二百零三题、三百四十三。共五卷。卷一收五十题64,卷二收四十八题91,卷三收三十八题77,卷四收五十四题87,卷五为补遗,收十三题24。 诗歌的内容多为记游之作,即黄亨描写乡西樵以白云洞为主的名胜景点的题材。也有部分述怀之作,主要反映的是自己在科名一途的辗转纠结。另外还有部分记事之作,如卷四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咸丰甲寅至乙卯年间(1854—1855)广东地区清廷官军与太平天的斗争。作者在这批诗中对于民生也多有纪实性的描写,同时还融入了一己的避乱观感和体验。 |
| 编辑推荐 | |
| 本《诗草》主要有两类内容,一是记游,一是述怀。记游对象主要是西樵山风物,表达对乡的热爱之情;述怀则以抒发出入之矛盾心理为主,表现了作者或积极或消极的人生态度。 |
| 作者介绍 | |
| 黄亨,字嘉圃,南海沙头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副贡,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曾著有《西樵白云洞志》。 |
| 序言 | |
从书名来看,《仰高轩诗草》似乎暗示着一种对前贤的追慕和自身境界的提升,这本诗集很可能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怀的记录,更像是一部作者自我修养的侧面志。在研读过程中,我着重关注了那些涉及对“道”与“德”探讨的篇章,毕竟,在那个“学问文章”高度关联的时代,诗歌往往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黄亨是否在诗中融入了儒释道的哲思?他如何处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些都是我想要探究的深层主题。一部优秀的古典诗集,其魅力在于其思想的厚度,而不仅仅是音韵的和谐。如果他的作品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模仿和对友人的应酬,那么它或许只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但如果它能触及人性深处的困惑与超越,那它便具有了不朽的价值。
评分读完几篇引人入胜的序跋,我忽然领悟到,阅读古人诗集,其魅力不仅在于诗本身,更在于诗背后的那份“在场感”。黄亨先生的这本《仰高轩诗草》,从其书名便透露出一种向高远境界攀登的抱负,这在清代的文坛中是相当常见的一种自我期许。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关于园林、关于应酬的篇什,因为这些细节最能勾勒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景。想象着他在某一处清幽的轩榭中,对着一盏孤灯,斟一杯老酒,将胸中的块垒化为方寸之间的文字,那份心境的沉淀,是现代生活中急躁的我们所难以企及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才是阅读古籍最迷人的部分,它让我们得以暂时抽离眼前的喧嚣,沉浸在另一个时代的精神气场之中。我期待着从中发现那种不事雕琢、自然流露的真性情,而非故作高深、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
评分这本集子初捧在手,一股陈旧的书卷气便扑面而来,纸张微泛黄,装帧朴素,仿佛能从中嗅到几百年前的墨香。黄亨这位名字在浩如烟海的清代文人中,或许算不上家喻户晓,但能将诗作付梓成册,想来定有过人之处。翻开扉页,那些繁复的簪花小楷,遒劲有力,映衬着诗篇的内容,总让人不自觉地放慢阅读的节奏。我一直相信,旧时文人的诗,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底色——那种在儒家规训下,对自然、对友谊、对功名得失的细腻捕捉。尤其是在清初的社会背景下,文人阶层的心境无疑是复杂的,他们既要遵循传统,又要在有限的框架内寻求个人的抒发与价值。这本《诗草》,想必是记录了作者从游历山川到日常起居、再到对世事感怀的片段拼图,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灵魂的侧影。期待在那些字里行间,能寻得一二与今日世界可以共鸣的清冷与热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典型的、带着地方特色的刻本风格,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仍能看出当年匠人刻印时的精细与考究。对于诗歌而言,阅读体验极为重要,那种触感、视觉上的冲击,构成了进入文本氛围的第一道门槛。我对于清代中期的诗风转向颇感兴趣,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既要回应盛唐的辉煌,又要应对乾嘉考据之学的兴起带来的影响。黄亨的诗,若能跳出前人的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声调,那便是难得的佳作。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笔力遒劲、气象宏大的篇章,也期待着那些描摹市井风情、记录寻常百姓生活的细微观察,因为后者往往更能体现一位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怀深度,而非仅仅是沉湎于个人的风花雪月之中。
评分这本《仰高轩诗草》散发出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名家大家的作品那样锋芒毕露,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侧音,一位不急于被世人记住的匠人,默默打磨着自己的技艺。在阅读的间隙,我时常会放下书卷,在心中默默推演诗中描绘的场景,想象那个时代的光影和温度。清代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某些习气,但也开始在平易近人之处寻求突破。黄亨的诗,如果能做到不落俗套,在平淡中见出奇崛,在叙事中蕴含哲思,那便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更看重的是诗人如何在有限的语言工具中,构建出无限的意境,如何在固有的格律框架下,注入一股鲜活的生命力,让千年之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共鸣与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