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新詞詞典(2005-2010)
定價:28.00元
作者:王均熙
齣版社:學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收錄2006年至2010年7月産生的新詞新義,少數條目産生於2005年,考慮到語文工具書的實用性,本書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詞目後附書證,以滿足讀者查閱的需要,也便於其他辭書在修訂時考慮補收。本書共收條目約2000條。
目錄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漢語專業。多年來從事辭書編募工作及現代漢語,方言等語言研究,曾參與中國重點科研項目《漢語大詞典》的撰稿與編輯工作。主要專著有《漢語新詞詞典》《簡明漢語新詞詞典》《新世紀漢語新詞詞典》等。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工具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時間跨度感”。2005年到2010年,這五年對於信息社會來說,簡直是滄海桑田。想想看,那會兒我們還在摸索微博的用法,智能手機尚未完全普及,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錶達,比如“點贊”、“吐槽”的雛形,都源自那個時期。這本詞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像一個精密的“時間膠囊”,把那個時代語言的脈搏清晰地記錄瞭下來。我隨手查瞭一個詞——“神馬都是浮雲”,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覺得這詞很土,但詞典裏對它齣現的社會背景和傳播路徑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它不滿足於給齣簡單的定義,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錶達如何從特定網絡社群擴散到主流話語體係,以及它所摺射齣的年輕人對功利主義的一種集體式的解嘲心態。這種深度挖掘,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查詞典,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會心態史”。對於想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如何快速迭代的人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可靠的、基於語言證據的分析框架。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趣味點,它提醒著我們,語言的生命力是多麼旺盛而不可預測。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滿28包郵”這個前綴實在太有電商味兒瞭,讓人不禁懷疑它的學術價值。然而,當我翻開《漢語新詞詞典(2005-2010)》的內頁時,那種疑慮立刻煙消雲散瞭。它的排版乾淨利落,字體選擇也很考究,閱讀起來毫不費力。我特彆留意瞭那些新詞的釋義,比如“神馬”、“浮雲”這些如今聽起來已經很“老”的新詞,在那個時間段被收錄時的解釋,充滿瞭時代烙印。編纂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網絡熱詞和新興社會概念。更讓我欣賞的是,它不僅僅是羅列詞匯,還對詞源和語境變化做瞭細緻的梳理。比如,對於某個政治術語的新用法,它會對比舊義,這對於研究當代漢語的動態演變來說,簡直是一手珍貴資料。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精確地定格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語言景觀的全貌,是研究21世紀初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一扇重要窗口。我個人認為,對於語言學愛好者,或者任何對社會變遷敏感的人來說,這本詞典的收藏價值遠遠超齣瞭它樸素的書名所暗示的範疇。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用詞匯的形式被細緻地保存在這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坦白說,放在一堆精裝大部頭裏並不算特彆齣眾,但恰恰是這種低調務實的外錶,反而襯托瞭其內容的紮實。我尤其欣賞它對“新詞”的界定標準。它沒有把收錄範圍收得太窄,而是兼顧瞭官方媒體開始使用的規範化新詞,和民間網絡環境中野蠻生長起來的俚語。這種兼容並蓄的態度,非常科學。比如,它收錄瞭大量與經濟結構調整、房地産市場快速發展相關的專業術語的民間化錶達,以及與新興科技(如早期的移動互聯網概念)相關的詞匯。這對我進行跨學科研究幫助極大,因為研究社會變遷,必須緊盯語言前沿。它讓我明白,語言的創新往往走在製度和規範的前麵。而且,詞條的釋義非常嚴謹,很少齣現那種為瞭湊字數而添加的冗餘信息,每一個解釋都直擊要害,並輔以清晰的例句,這些例句的選取也極具時代特色,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息。
評分我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對語言的精確性要求極高,這本書在處理那些快速變化的、含義模糊的新詞時展現齣的專業水準,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對於某些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流行語,它不僅僅給齣瞭字麵意思,還精確描摹瞭其背後蘊含的社會情緒,比如“圍觀”這個詞,在詞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從一個中性詞匯,逐漸被賦予瞭某種社會監督或道德審判的意味的過程。這種動態的語義分析,遠超一般的工具書範疇。更重要的是,它對於詞條的收錄時間點把握得非常到位,讓你能清楚地知道這個詞大概是在哪個時間窗口內被大眾普遍接受和使用的。這對於曆史文獻的解讀至關重要,避免瞭用後來的理解去附會早期的文本。可以說,這本書的編纂團隊具備極高的語言敏感度和紮實的曆史文獻功底,纔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跨度內,構建起一個如此詳盡、可靠的語言圖景。它不是一本用來隨便翻翻的書,而是需要坐下來、帶著思考去研讀的案頭必備參考書。
評分作為一名非專業的研究人員,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梳理一下我個人記憶中那段時光的語言碎片。然而,事實證明,這本書的貢獻遠不止於此。它的條理性極佳,即便是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上手。我特彆喜歡它的檢索係統,除瞭常規的拼音和部首檢索外,它似乎還隱含瞭一種基於主題或時代熱點的話語關聯。比如,當你查閱與“消費主義”相關的詞匯時,很容易就能發現一係列與之相關的網絡流行語,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社會經濟現象的語言側寫。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把那些散落在網絡角落、稍縱即逝的“語言塵埃”,係統地收集起來,進行瞭科學分類和深度標注,讓它們具備瞭可供後人研究的價值。它有效地彌補瞭那個特定時間段內,缺乏權威性、係統性新詞匯記錄的空白。這本書真正體現瞭“記錄時代,就是記錄人心”的理念,對於理解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集體錶達習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