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 | 作者 | 李秋零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18857 | 出版日期 | 2010-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781Kg |
| 内容简介 | |
| 康德的著作素以语言晦涩著称,这不仅源自康德本人哲学思想的艰深,同时也源自康德时代德语与现代德语的差距。更何况,康德生活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贝格城,相对来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穷乡僻壤”。康德的德语,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句法上,都明显带有普鲁士方言的痕迹。 本卷主要内容包括: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逻辑学 前言 导论 一、逻辑学的概念 二、逻辑学的主要划分 三、一般哲学的概念 四、哲学史简述 五、一般知识 六、知识的特殊的逻辑完善性 A 知识在量上的逻辑完善性 七、 B 知识在关系上的逻辑完善性 八、 C 知识在质上的逻辑完善性 九、 D 知识在样式上的逻辑完善性 十、或然性 篇 一般要素论 章 论概念 第二章 论判断 第三章 论推理 一、知性推理 二、理性推理 三、判断力推理 第二篇 一般方法论 一、通过对概念的定义、阐明和描述来促成知识的逻辑完善性 二、通过概念的逻辑划分来促成知识的完善性 自然地理学 部 编者前言 导论 数学的预概念 部分 卷 论水 第二卷 论陆地 第三卷 大气层 第四卷 地球曾经经历并且还在经历的巨大变化的历史 附录 论航海 第二部 第二部分 对地面自身所包含的东西的特殊考察 卷 论人 第二卷 动物界 章 有蹄动物 第二章 有趾动物 第三章 鳍羽足动物 第四章 卵生四足动物 第五章 节 海洋动物 第2节 贝壳动物 第六章 一些值得注意的昆虫 第七章 其他爬行动物 第八章 鸟界 第三卷 植物界 一、值得注意的树 二、其他植物 三、植物的其他奇观 第四卷 矿物界 一、金属 二、盐 三、石头 四、土 五、石化 六、矿物的起源 第三部分 按照地理顺序对所有陆地重要的自然奇观的扼要考察 个大陆亚洲 第二个大陆非洲 第三个大陆欧洲 第四个大陆美洲 教育学 编者前言 导论 正文 论自然的教育 论实践的教育 中德人名对照表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教育学》部分,则展现了康德对人类潜能的深刻信念。他相信,通过恰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发展出理性、道德和创造力。他关于“养成”的论述,让我意识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细致的引导。康德的教育理念,是关于如何培养一个“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这种人文关怀,使得他的著作在逻辑的严谨之外,更添了一份温度。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心智提升,从思维的逻辑,到对世界的认知,再到对自身的教育,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教育学》的篇章,则是康德思想中最为温暖和人性化的一面。他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充满了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对人类未来的深邃思考。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道德的自觉以及健全的人格。他对于“自由”与“纪律”关系的辩证思考,对于“惩罚”与“引导”之间界限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在书中,他鼓励将儿童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天性,同时又引导他们走向理性,成为能够自主做出判断和行为的公民。我尤其赞赏康德关于“启蒙”的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即鼓励个体摆脱自我设定的不成熟状态,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论的探讨,更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传递。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以及作为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肩负的责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是塑造灵魂,是点燃智慧的火炬。
评分这套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将康德的思想进行碎片化的呈现,而是以一种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方式,将逻辑、自然、教育这几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串联起来。读《逻辑学》,能让我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学》中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推演;而《教育学》的理念,又建立在对人类理性能力和道德发展的认知之上,这与《逻辑学》的思辨精神一脉相承。康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最基础的理性原则出发,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并且将这种思想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卷的内容,都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拼图,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人类理性、自然世界以及社会发展的宏伟画卷。
评分在阅读《逻辑学》时,我深刻体会到康德对概念精确性的极致追求。他试图为我们提供一套清晰的思维工具,让我们能够辨别那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态度,在信息繁杂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康德的逻辑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推理规则,更是对我们认知能力的深度挖掘。而《自然地理学》的视角,则将这种理性思维延伸到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他不是简单地描述地理景观,而是试图从中发现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这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评分《教育学》的章节,则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关于传承和成长的议题。康德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我希望给予下一代的教育。他强调的“养成”而非“灌输”,以及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都为当下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是心灵的交流,是智慧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每一次阅读,都会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有责任感、并且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康德的教育思想,超越了时代,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最令我动容的是,康德在这三门学科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类理性的强调和对道德的追求。无论是在抽象的逻辑推理中,还是在对自然世界的探索里,亦或是对下一代的培养上,他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做出明智判断、并且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理性存在。这套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康德会被誉为“批判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全面考察和升华。从基础的逻辑思维,到对世界的理解,再到如何将这些理解应用到教育和自我成长上,康德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而深刻的道路。
评分这是一套令我爱不释手的哲学巨著,虽然名为“康德著作全集”,但重点聚焦于他的思想体系中更为“接地气”且极具实践意义的几个方面。初次翻开,就被《逻辑学》那严谨而精妙的推理所吸引。康德在此书中,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学术探讨,而是以一种近乎建筑师般的手法,为我们搭建起理性思维的骨架。他将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构成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石,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展现出一种纯粹理性的力量。读《逻辑学》,就好像在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能够精准表达思想、洞察事物本质的语言。我尤其喜欢康德对于“真理”的定义,以及他对不同逻辑谬误的细致辨析,这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帮助我们识别和规避许多认知陷阱,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这本书不是让你快速吸收知识,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与康德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书中的例子虽然经典,但康德的论证逻辑却有着普适性,能够触及我们认知过程的深层原理。
评分《自然地理学》部分,则完全展现了康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另一面。当我们习惯于将康德与抽象的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时,这本书无疑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康德在这里以其博大的学识,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地球图景,从地质构造到气候变化,从海洋洋流到动植物分布,无不包含着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他对于地理现象的解释,并非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试图从中找出其背后的规律和成因,展现了一种科学的探索精神。我特别欣赏康德对于地球起源和演变的推测,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尚未能完全验证,但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至今仍令人赞叹。书中对不同地区自然风貌的生动描绘,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不仅仅是一本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我们所处星球的史诗,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地球的复杂性、美丽以及我们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联系。读完之后,我对于“世界”的认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更具体、更生动的感知。
评分这部《康德著作全集》的第九卷,给我带来的远不止于书本上的文字。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康德这位思想巨匠的心灵世界,感受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逻辑学》中,我学会了如何去质疑、去分析,如何避免思维的盲点。这对于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尤为重要。康德的逻辑体系,如同精密的仪器,帮助我校准思想的航向。而《自然地理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的世界,一个充满生机和变化的地球。它唤醒了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我意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也激发出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康德的地理学视角,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带着哲学的思辨,去理解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评分这套书的精髓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康德思想的“应用性”。《逻辑学》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是我们构建严谨思维的基石。《自然地理学》让我们从更宏观、更科学的角度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教育学》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培养下一代,如何塑造健全人格的智慧。康德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能够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指导我们的思考,影响我们的判断,甚至塑造我们的人生观。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