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中华经典藏书 升级版)
定价:23.00元
作者:万丽华,蓝旭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011136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重新审视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所以特意挑选了几本不同版本的经典进行比对阅读。这本书的译注部分,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点。它没有采取那种过度学院派的、佶屈聱牙的解读方式,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思维习惯的阐释。比如,在处理一些涉及古代政治伦理的复杂概念时,译者似乎非常善于使用当代的类比和情境还原,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论述,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让人能迅速把握其核心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注释的深度把握得非常好,它既没有简略到流于表面,也没有冗长到冲淡了原文的力量。很多关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都通过脚注清晰地交代清楚,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人言说的深层逻辑大有裨益。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双向的对话,我们不仅在听古人的声音,也在和现代的阐释者进行交流,这种复合式的理解体验,远胜于单刀直入的纯文本阅读。
评分对于一个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的当代读者而言,阅读经典有时是一种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我发现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排版设计,确实为这种挑战提供了极佳的物理支持。它的印刷质量稳定可靠,墨色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我以前阅读的其他版本。更细微的一点是,内页的装订方式非常牢固,无论我如何翻阅和折叠书页,都没有出现松脱或者书脊开裂的现象,这保证了它作为一本长期工具书的耐用性。在如此优秀的载体上进行阅读,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沉浸感”,仿佛手中的书本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过滤掉了外界的喧嚣,将读者的注意力完全导向文本本身。这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深入研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极大地增强了我坚持读完并时常回顾的动力。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读起来非常舒服,不刺眼。封面设计上,我认为它在传统美学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留了经典应有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出版物的精致度。特别是字体选择上,楷书的运用显得端庄大气,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出版方是用心了,字间距、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细节的关注,对于一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典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很多时候,我们阅读经典,不仅是在获取知识,也是在享受一种仪式感,而这套书的实体呈现,完美地烘托了这种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摩挲一番。总而言之,从实体触感到视觉效果,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出版尝试,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现代匠心的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对文本结构和逻辑脉络的梳理。作为一部流传千古的论辩性著作,其内容庞杂,论证层层递进,如果没有清晰的导引,很容易在阅读中迷失方向。我发现这套书在章节划分和引文标记上做了细致的处理。比如,在重要的辩论高潮部分,它会用不同的字体粗细或者边框设计来突出重点论点,这对于读者快速抓住作者的思维主线非常有帮助。此外,我特别留意了其对上下文衔接的处理,很多地方的过渡原本在古籍中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的,但这本书在编排时,通过适当的留白和精炼的小标题,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流畅性。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结构性优化,表明出版者深知,现代读者的时间成本和注意力分布与古代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更具亲和力的编排策略,使得我们能更有效率地吸收知识,而不被阅读障碍所阻碍。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升级版”这个标签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可能只是换了张封面或用了新的纸张而已,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里的“升级”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种深度的文化整合。我个人对历史典籍中涉及的特定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非常感兴趣,而这套书在附录部分展现出的广度和深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年表,更关键的是,对书中提及的那些关键的诸侯国和历史事件,都有非常精炼且准确的补充说明。这些补充信息并非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嵌入到阅读的间隙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有效拓宽了阅读的维度。它让我们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书中的哲学思辨,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更为宏大、立体的历史舞台上去审视,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和趣味性,让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也拥有了鲜活的时代背景作为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