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增广贤文诠解
定价:48.00元
作者:佚名,李宏光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2805598
字数:336000
页码:3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增广贤文诠解》用现代人的思维方法演绎古代家喻户晓的蒙学圣典《增广贤文》。为了让今天的少年朋友更好地了解这部蒙学圣典,《增广贤文》从其中辑选出上百条经典格言,在详细释义的同时,还增加了与内容相符的典例故事,从而让每条格言佳句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示,为您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途径。
内容提要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整理编辑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俗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但主旨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那些精辟的格言警句绝非凭空而来,他们或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于民间俚谚俗语,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含有深刻的哲理,读来发人深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老幼皆宜的著作,其中的许多格言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宏光,广东兴宁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教育教学,197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编著有《中华经典解读》《汉译经典》《读懂易经》《中国历朝通史演义》《中国古代见人秘诀》等。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荣获临夏州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山东省黄河文学奖。
文摘
“不能搞特殊” n
李讷是毛的小女儿,1940年8月出生在陕北延安。当时尽管正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但毛还是坚持把女儿留在自己的身边。毛虽然格外疼爱自己的小女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女儿的严格要求。 n
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毛率领的中央纵队生活艰苦。由于粮食供应困难,大食堂每天两顿都是盐水煮黑豆。有一次吃饭,李讷看到大家的嘴是黑的,好奇地笑了,她对毛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的嘴都是黑的。”毛对她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胜仗的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去吃黑豆饭。听爸爸的话,你将来是个好孩子。”当时,李讷只有7岁,还是个小孩子,但毛并没有因为女儿年龄小就允许别人对她格外照顾。在毛的严格要求下,小李讷没有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而是同卫士、保姆、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的盐水煮黑豆,从小就经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 n
新中国成立后。毛作为党和人民共和国的,不但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子女提供任何方便,反而更加严格要求他们,哪怕是在乘车、吃饭这样的日常小事上,毛也从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初,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她和普通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一次,回家时,她也是和大家一样挤公共汽车,从不乘小卧车。正因为如此,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不知道她是毛的女儿。寒冷的冬天来临后,由于天黑路远,卫士长担心李讷一个女孩子晚上回家路上不安全,就瞒着毛派车去学校接李讷。此事被毛觉察后,严厉地批评了卫士长,并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长如何解释,毛还是不容置辩地命令道:“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自己骑车子回来。” n
李讷在北大上学初期,正赶上严重的经济困难。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大困难就是粮食奇缺。李讷认为自己是共青团员,应该为国家分担困难,于是在学校报口粮时,只报了17斤。毛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并说就应该这样做。由于定量不够吃,李讷经常饿肚子。有一次,李讷从家里拿了一袋奶粉,毛知道后很不高兴,说这样做影响不好,以后,李讷就再也没有从家里带过任何吃的东西。困难时期,李讷很少回家。一次,卫士尹荆山去学校看望李讷,发现她饿得脸发黄,心里很难过,回来后向卫士长作了汇报。卫士长是看着李讷长大的,李讷从小就和战士们一起行军,风餐露宿,一样吃盐水煮黑豆,如今成了共和国主席的女儿还要挨饿,想到这些,卫士长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瞒着毛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李讷怕别人发现影响不好,见附近没有人,才大口地吞下两块饼干。 n
这件事被毛知道后,批评卫士长:“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卫士长解释:“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听到这话,毛更是生气,他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谁叫她是毛的女儿!” n
此事过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李讷从学校回家。卫士趁倒茶的机会,向毛提议:“主席,李讷回家了,两三个星期没见了,一起吃顿饭吧?”按常规毛是不允许女儿和自己一起吃饭的,他总是让她在大食堂吃饭,但这次,毛理解卫士的心意,同时他也确实心疼女儿,便笑着回答:“那好,那好。” n
饭前,李讷向爸爸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尔后,她委婉地对爸爸说:我的定量老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一点油水也没有,上课肚子老是咕咕叫。听后,毛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要相信党……” n
饭准备好了,饭桌上摆着四菜一汤,还有辣子、霉豆腐等四个小菜,主食是热气腾腾的红糙米掺芋头的米饭。毛拉着女儿的手说:“今天一起吃饭。”李讷随爸爸来到饭桌前,一股饭香扑鼻而来,李讷将头伸过去嗅了嗅:“啊,真香啊。”说罢抬头冲父亲调皮一笑,显得那么天真可爱。“吃吧,快吃吧。”毛爱怜地望着女儿。话音未落,李讷已开始向嘴里扒饭,饭太烫,她不时咝咝地向外吹着热气。毛在旁边劝女儿慢点吃,可李讷慢吃不了几口,又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因为她实在是太饿了。看到女儿饿成这个样子,毛脸上露出了几分苦涩,他再也无心吃饭了,转身拿起报纸看起来,以掩饰自己的情绪。李讷看到父亲不吃了,望着他问道:“您怎么不吃了?”毛说道:“老了。吃不多,我很羡慕你们年轻人。”李讷信以为真,于是就将桌上的饭菜一扫而光。后来,卫士又从伙房找来两个白面掺玉米面的馒头,李讷又将这两个馒头连同盘底的菜汤一同吞下了肚。 n
饭桌上的情景令卫士们感慨万千。饭后,他们走进毛的房间,想说服毛给李讷一点优待:“主席,李讷太苦了,是不是可以……”话没说完,毛便坚定地说:“不可以,和全国老百姓比起来,她还算好的。”卫士长刚想说什么,毛又接着说道:“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各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下尤其要严格。”
序言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的装帧设计有如此高的评价。这本《增广贤文诠解》在视觉上简直是一种享受。它没有追求那种浮夸的现代化设计,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静、内敛的风格。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分量感,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字体选择和行距排版,简直是为长时间阅读量身定制的。我近视度数不算低,但阅读这本书时,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许多。很多出版社为了压缩篇幅或者追求某种效果,常常把字印得太小或者行距挤得太密,让人读得十分痛苦。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方是在真心诚意地想把“学问”传递给读者,而不是敷衍了事。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因为好的阅读体验往往能让人更容易沉浸在内容的海洋里。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会过度“现代化”或“通俗化”原著,结果反而丢失了原有的韵味和力量。然而,在阅读《增广贤文诠解》时,我感受到了作者那份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他的语言既有学者般的严谨逻辑,又不失民间故事般的生动活泼。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俗语时,作者没有选择简单地批判或摒弃,而是深入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土壤,并探讨其在当代语境下依然具有参考价值的部分。这种既立足传统又面向现实的态度,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沉闷,反而充满了生命力。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更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将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娓娓道来,让人听得进去,更记得住。这本书,绝对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我认为在于它对“诠解”二字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不是简单地对每一句进行字面上的解释,而是尝试去挖掘这些流传已久的民间智慧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乃至是它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人们赋予的不同解读。这种多层次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以前读《增广贤文》,总觉得它像一本零散的“鸡汤”,虽然道理都懂,但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而这本书,通过作者的梳理和论证,仿佛为这些零散的珍珠串上了一条精美的线,让它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特别喜欢它在对比不同版本注释时的那种严谨态度,可以看出作者在收集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绝非是敷衍了事地拼凑而成。读完某一章节,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一下那些被重新解读的词句,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文化溯源之旅。
评分最近手头上的事情有点多,工作压力也比较大,所以读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憩。我原本以为这本《增广贤文诠解》可能会需要我集中精力去啃,毕竟“增广贤文”本身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语录体著作,内容驳杂。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我发现自己可以随时拿起一页来看,读上几段,就仿佛进行了一次快速的心灵SPA。那些谚语和俗语,经过作者的深度挖掘和条分缕析,展现出远超字面意思的深刻哲理。比如有一段关于“待人接物”的论述,我以前总觉得是老生常谈,但作者从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后,让我对自己的某些处世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代入感。我甚至在和同事交流某个棘手问题时,不自觉地引用了书中的某个观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深信不疑。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封面设计得很古朴,那种泛着微微黄色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比较传统的氛围中。我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总觉得那些老话里藏着很多我们现代人容易忽略的智慧。但是,对于这种带有“诠解”二字的,我心里总有点打鼓,怕它过于艰深晦涩,或者说教意味太浓,读起来会很累。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精心排版的文字,楷书和宋体的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读起来很舒服。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平衡古籍的韵味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没有那种生硬的、让人望而却步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上的处理,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恰当的阐释,让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句子,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让人拍案叫绝。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和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对谈,他娓娓道来,你细细品味,每每都有新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