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纔,“魯迅”是他1918年發錶《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傢、思想傢,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嚮,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嚮。”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傢”。
本書為魯迅先生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全書共有二十八篇,敘述中國古代小說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始於神話與傳說,迄於清末譴責小說。本書在資料上搜羅宏富,采輯審慎,分析曆代小說的思想、藝術,言簡意賅,評斷允當,是二十世紀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
《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一篇,是魯迅先生1924年7月在西安講學時的講稿,可以看作《中國小說史略》的提要。我們還全麵輯錄瞭魯迅先生關於古代小說研究的文字,按寫作年代先後排列,包括序言、通信等,從中可以瞭解他對古代小說之研究的演變過程,希望有益於讀者。
##此書講史與考據為主,批評極少。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小說史,大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自然有“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開創之功,然雖稱“史略”,卻略而不簡,先生講小說史從為“小說”正名著眼,將其從“稗官野史,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小道之觀中解放齣來,明定義、析源流、考演化,建立瞭從上古神話到清末譴責小說完整的發展軌跡與獨立體係。而在這背後,尤見其搜集鈎沉、正訛辨僞的考證之力,多版本互校、多源流稽考,《史略》雖多隱其過程而示其結論,但仍能看齣在這些考證工作的紮實與繁重(輯校成果多體現在《古小說鈎沉》《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三部作品中)。先生講小說注重其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錶現形式,亦能洞察同一形式在不同階段的各自流變,並非孤立看小說,而是注重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對小說發展的影響,立論亦言簡意賅,卻常能發隱抉微,成一傢之言。
評分##怎麼說呢,比魯迅寫的其他磕巴白話文更磕巴。。。沒點底子還是先彆看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