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受德国文艺理论影响,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辨析鲁迅之思想性格,并由精神人格进而解读其作品的评论体系。不因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而虚美,也不因热爱鲁迅而饰非,本着求真的目的,是其所是,非其是非,保有批评家可贵的风骨。
##评鲁迅:永久的诗人艺术和时代的战士价值。托的材料也错得开,大抵两类:为了忘却的纪念和不放松的记忆。这种从容,在小说里,要把题材和文笔裂开,好似《风波》的风卷而来的流言偏写得不动声色,阿Q砍头前还在苦恼那个圆;杂感上,偏是以《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去应战,冷嘲“革命文学”是种余裕的产物。新与旧、灰心与希望的反复和挣扎
评分##林老师上课曾讲过“好的鲁迅研究,都是年轻人做的,投身学术的第一部作品”,读李长之发现所言非虚。
评分 评分将李长之先生这一阶段的鲁迅研究放置于动态的历史,《鲁迅批判》兼备草创之功和批评之勇,有时觉得长之先生的文字甚至习得了鲁迅的作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做论文也像是作文章。 其实相比深化了对鲁迅的认识,不如说本文让人更加了解了长之先生。他重视哲思,认为纯粹的艺术要...
评分##主体部分成书于鲁迅去世之前,作者与鲁迅有过书信交流,而且鲁迅与他人的信件中也提及过这本书(认为他还应该再潜心研究一下;胆子大和胡说乱骂,是相似而实非的)。从鲁迅视角来看,他对这类批评文字,并不大热心;然而从作者的视角来看,则觉得鲁迅“很帮忙”。想想也很有道...
评分 评分###二十二岁之前
评分##@2018-12-22 22:08:50
评分##通俗易读的文学评论,私以为此书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必读。作者当时虽年少轻狂,但视角独特,剖析透彻,文笔精简,虽然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但读后确实有很多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