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政,一九七八年冬,生于台南,政大广电系毕业。
高中时期接触英伦摇滚乐,立定去伦敦留学的志向。退伍后到纽约旅行,在那听见更深沉的呼唤,接收到绝对契合的频率,人生转了大弯,决定到New School攻读媒体研究硕士,在布鲁克林的公寓一住好多年。
也是从那时起,开始书写博客 “音速青春”,分享纽约的所见所闻——场馆内的乐声,街头巧遇的人物,过去发生的历史,许许多多正在感受的当下。
年轻时组过乐团、主持广播节目、也在唱片行打工,大学时拍过台湾乐团浊水溪公社的纪录片《烂头壳》。三十岁后深切地体悟到,自己最会做的事情,仍是写作。题材以音乐、电影、旅行为主,以本名或代号pulp发表在各式刊物上。
返台后持续耕耘博客,一写十年,累积超过一百万字、五百万浏览人次,是往后一切美好事物的开端,包括这本《给所有明日的聚会》——他的第一本书,主题正是纽约,他的文化启蒙、自我认知的起点,心底那座永远的故乡。
二〇一四年在台湾出版第二本散文集《在远方相遇》,期许自己能持之以恒,用文字触动他人,在转瞬而逝的生命中,替自己,也替世界留下一点什么。
你可以在这几个地方找到他:
pulp.bluecircus.net
weibo.com/sonicpulp
instagram.com/sonicpulp。
谨以这本书献给曾经有过,或正在拥有一个义无反顾二十余岁的我们。
献给纽约,献给摇滚乐,献给无畏滚动的青春,以及所有明日的聚会。
二十四岁的台湾资深摇滚乐迷陈德政独自来到摇滚乐的首都纽约,磨砺多年,留给我们一部近年来华文世界最具现场感的摇滚书写。
书中四十个篇章如同四十首歌,是四十段难忘旅程的原声带:由音乐伴随的成长碰撞、对旧日的眷恋、梦想成真的喜悦、与陌生人交会的微光,那些三十岁前放下的东西与迎来的东西。燃烧的夜晚沸腾了血液,熟悉的前奏撼动着耳膜,他将那些与心跳同步的神奇时刻记录下来,成为永恒。
如果活在罗马时代,我得住在罗马,还会是哪呢?而纽约,就是现在的罗马。
——约翰•列侬
为什么是纽约?
那股声音对我说,如果我想遇见美丽的人物与深邃的历史,我必须去纽约。如果我想在青春成为乡愁之前将它保存在一个真空的盒子里,永远记住当初的模样,我必须去纽约。如果我想让二十余岁的最后几年尽情燃烧,体验生命的极限与荒芜,感受狂喜的温度也看见寂寞的颜色,我必须去纽约。
因为纽约就是摇滚乐的首都。
——陈德政
##envy your ears 【Chapter 1~14】 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0820464 【Chapter 15~24】 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0884729 【Chapter 24~35】 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t/id/11316542 【Chapter 36~40】 http://www.xiami.com/song/showcollec...
评分 评分##大洋彼岸的摇滚世界是我所欠缺的修养,这本书当作入门导读挺好。文字属于正常的博客水平,未曾过分雕饰,但也许是对摇滚有同样的热爱,倒是能够轻易体会字里行间流淌出的被一首曲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感觉。
评分##音速青春博客上的文字
评分##浸沁了少年心气的纽约摇滚圣地巡礼实战指南。在网易上为书中出现的176首歌拉了歌单,检索书名应可搜到。
评分##扉页没有记录购买信息,于是我也自然而然忘了何时何地买了这本台版的关于纽约的摇滚偏好的乐评。书里同时夹着台北诚品书店和广州联合书店的小宣传单,诚品用小字号蹑手蹑脚地印着2011年1月到2月的新书系列讲座公告。 所以是该回到台北难得可以自由溜出来闲逛的霓虹街头,还是哪...
评分##陳德政是我最喜歡的樂評人,極之欣賞他的文字。這是他的首本處子作,2011年1月首版在台灣上市幾天就售罄,就像Radiohead演唱會門票一樣搶手。在陳德政先生和台灣出版社的協作下,音樂名堂現已開始代售《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作者 / 陳德政 出版社 / 大家...
评分 评分##有一些人会选择带着这本书去到纽约,沿着作者的路走一遍,看看当年的店是否还在,都有了哪些变化,这给所有明日的聚会,致敬那些沸腾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