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和革命傢,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纔,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周樹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裏的弟弟)。“魯迅”是他1920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魯迅是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和革命傢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瞭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韆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麵旗幟,上麵寫著“民族魂”三個字。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容魯迅17本雜文海量文章於2冊
由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王傢平審訂
附有著名藝術傢裘沙、王偉君夫婦的精美經典插畫
魯迅用筆尖銳乃至刻薄,但在這尖刻的筆調背後,又含有對國民和國事的悲憫,讀他的文章,讓我們能常反躬自省。
魯迅的許多雜文,我們從字麵上看隻是針對他所處的那個社會環境中的許多具體的人、事和社會現象,但他所錶現的思想和精神卻遠遠地超越瞭現實空間。
##陳漱渝先生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評價魯迅:“魯迅文本的內涵往往具有多重性和模糊性,提供瞭一個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的開放性空間;魯迅精神是一個由多種因子構建的生命整體,其中有絕望和希望、陰暗與光明的交織,也有求索和彷徨、退避與抗爭的撕扭。倘予取捨,即非...
評分 評分##上冊讀來更有意思,下冊多篇筆戰。
評分 評分##魯迅的文章篇篇都是經典,文筆犀利,深入剖析人性,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魯迅的雜文,篇篇都是經典,感覺上學時學習魯迅的文章,覺得很過癮,唯一的缺點就是,長大後也喜歡深入剖析人性,對於人類的行為進行深入解讀,發現有時以魯迅的風格不一定受歡迎,有時會引起...
評分##又是一本在圖書館藉到的幾乎全新的書,翻瞭一下封麵居然是14年的,看書的磨損痕跡,初步判斷不超過三個人藉過這本書,一想到我校圖書館館藏還算豐富,這麼多好書無人問津就覺得很可惜
評分 評分 評分##好書。從季老、顧隨、徐梵澄、顧頡剛那看到各種提到他,因此想找來看看。剛看瞭上,不錯。魯爺威武,文章論點明確,筆法勁道,文字清爽,行文簡潔,好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