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麦基(CharlesMackay,1814—1889年)
查尔斯·麦基是19世纪苏格兰知名学者,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知名诗人、词作家,早年曾旅居法国,1834年来到伦敦,其后从事新闻工作。他文笔幽默,通晓音乐,他作词的歌曲《欢呼吧,孩子》曾风行一时。其主要著作有《歌与诗》《伦敦史》《苏格兰低地词典》以及《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等。其中,《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一书被称为描写人类社会群体迷失现象的经典之作。
译者简介
曹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知乎金融话题优异回答者,从2016年起运营个人网站www.tsauliu.com。
邵旖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
陈卓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知乎专栏作家亲笔翻译解读
伯纳德·巴鲁克、吴敬琏等多位金融大家都曾为之作序的金融经典
每一个希望在金融市场上长期稳定赚钱的人都值得一读
回顾历史的教训,远离恐慌与贪婪
一个游历欧洲的浪荡公子居然可以搞垮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一个公司只是起了一个听起来好像很牛的名字,就可以骗到数万英镑的投资;一朵鲜花在人们的热炒之下,居然可以价值千顷良田……
本书中记述的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欧洲,而在今天,它们的现代版本仍然在全世界各地上演,由此便有了2000年的互联网热潮,有了次贷危机和麦道夫骗局。与几百年前相比,这些事件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群体性的癫狂。格雷厄姆的导师巴鲁克在读完《大癫狂》之后,幡然醒悟,在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清仓离场。而那些现在仍然在读这本书的人,相信也会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衍生品狂欢中保持清醒与理性。
有人说,在股市中,赚钱永远是少数人。阅读《大癫狂》,可以让你时刻审视自己,是否正在被疯狂的大多数所裹挟。
为什么股市的泡沫与金融的幻象总会引来众人的追逐?如何用社会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人们在经历一次次历史教训之后,却依旧疯狂?是个人不够理性,还是群体过度癫狂?
查尔斯·麦基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这本书中,悉数数百年间引发群体非理性行为的种种荒唐事件,从密西西比狂热到郁金香狂潮,从炼金术士的谎言到末日预言家引起的恐慌。这些事件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在事后看来都非常让人匪夷所思,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类似的群体性疯狂行为仍然在时时上演。阅读这一段段荒唐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众人的疯狂时,多一些理性,少损失一些金钱。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专业解读版)》出版150多年来,受到了无数金融家与社会学家的推崇,被称为金融从业人员必读的一本书。其实,对于每一个社会中的普通人,这都是一本理解人性、冷静看待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经典之作。
##本书把各种引起群体效应的事例进行了一一列举,从密西西比骗局、南海泡沫到占卜、催眠术、炼金术等名目,列举了人们陷入群体癫狂后的种种疯狂。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类多次陷入这种癫狂的三个人性因素是——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一夜暴富的幻想和窥探未来的旺盛欲望。另外,在个体加入群体后,他的个性会消失,安全感是个体加入群体的重要动力,而一旦个体加入群体后,为了维护关系,会产生强烈的从众效应。
评分##群魔在人间
评分##原来是儿童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本书一直是我数目上的必读书,无奈之前只有选译本,没有全译本,最近出了全译本,我终于明白了为何它过去只有节译本 国内介绍这本书的时候,一般都作为金融经济类的参考书,说它详细地记录了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疯狂”、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和1720年法国的“密西西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