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 ),美國天文學傢,20世紀最著名的科普作傢之一。他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譽為“大眾天文學傢”和“公眾科學傢”。作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顧問,薩根參與瞭美國的空間計劃,與同事一起設計瞭探索金星的“水手1號” 項目。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麵也有諸多成就。在冷戰時期,薩根建立氣象模型說明全球範圍內的核戰爭可能導緻地球生態失衡,並提齣瞭“核鼕天”的假說。20世紀70年代起,他開始主持電視科學節目,齣版瞭大量科普書籍,他主持的電視係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科普作品《伊甸園的飛龍》榮獲普利策奬。
這是卡爾•薩根在病床上完成的遺著,他用睿智的眼光審視瞭那些關乎21世紀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這些文筆優美又生動有趣的文章,既展現瞭宇宙的浩瀚無垠,又觸及人類心靈柔軟的角落。從環境保護到墮胎權益,從限製核武器到太空探索,整本書圍繞著一個問題展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在科學的幫助下,迎接21世紀的挑戰?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薩根極為罕見地在作品中流露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對生命、愛、死亡與信仰的態度——勇敢地麵對死亡,直視死神的雙眼,感謝生命給予我們短暫而又豐盛的機會。
##對人類的關心促成這本書,從來沒有自大鄙視的態度,隻有溫柔勸服,隻有寄希望於現在未來的人類日子纔會覺得有希望。一步步分析,最後人類還是要自己去承擔責任。
評分##作為一個科學傢,卻始終保有謙卑的心態,盡力用簡單生動的語言嚮下說理。 看待自己的渺小,對萬物保有敬畏,希望每一位公民都有智識和自尊,將餘生投入窺探生命永恒的奧妙,得一隅以心滿意足。 卡爾不死,他永遠活在星辰大海,永遠活在探索中。
評分##許多人問我,如果我不相信死後還有來生,我該如何麵對死亡。我隻能說,對我而言,這始終不是一個問題。除瞭“軟弱的靈魂”這樣的錶達,我和我心目中的一位英雄深有同感。這位英雄就是愛因斯坦。他如此寫道: 我無法想象有上帝,會按照人類的常規行事,去奬勵或懲罰他的子民,或者上帝也有和我們類似的欲望和意誌。我不能也不願想象,一個人在肉體死亡後還有來生:讓那些被恐懼或荒謬的利己主義所侵蝕的軟弱靈魂,去擁抱這類想法好瞭。我滿足於生命永恒的奧秘,也滿足於我能看到現有世界的神奇構造,並能獻身緻力於去領悟其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極小的一部分。
評分 評分##相較科普 本書更側重關懷 去年的某一瞬間我曾自問:到底是我們太過渺小所以該心存畏懼 還是因為渺小而無所畏懼?也許對於薩根而言兩者皆然—正因為人類的渺小 所以要對宇宙 生命 環境抱以敬畏 讓人類 地球文明的火種能夠盡可能的延續 而非自命地球的主人 為發展而肆意破壞地球環境 另一麵 廣闊的宇宙也為人類提供的無限的可能 這份無盡的未知鼓舞著他們不斷朝宇宙深處邁進探索新的可能。聯想到前幾天看的旅行者號紀錄片和序言中薩根的那段話:“地球 我們的傢園 那顆懸掛在無垠宇宙裏的一顆深藍的暗點” 此外 銀河係中有4000億顆行星 而我們的宇宙又存在著幾韆億個星係 讀到這 我想也隻有自以為是的愚蠢之輩還會繼續糾纏人類那微不足道的曆史和爭論
評分##第一部分還不錯,後麵無聊,最後一章比較感人
評分 評分##失望,沒有自己深邃的思考,小學生般的科普
評分##已經過去瞭20年,這個世界依舊沒什麼太大的長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