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雷格·卢瑟】
前富布莱特学者,擅长从个人视角讲述东线故事的历史学家。代表作有《武装党卫队第12装甲师战史》《奥托·斯科尔兹内回忆录》《东线的第一天》《“巴巴罗萨”行动中的普通一兵》等。
【译者:小小冰人】
深度二战迷,自由翻译者,从事二战史著作的翻译工作十余年,为中国读者带来超过30部译著。由他执笔翻译的作品包括《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等。
这部著作以前所罕见的丰富细节探讨了1941年夏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穿过苏联中部攻往莫斯科的进军,并且简要介绍了莫斯科战役和1942年年初的冬季战事。作者广泛吸取数百名德军老兵的回忆、战地日记和信件,结合大量官方档案资料,对希特勒在1941年6月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书中不仅生动讲述了基层官兵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的战斗经历,而且详细讨论了 “巴巴罗萨”计划的致命缺陷和对苏闪击失败的深层原因。此外,作者大胆地研究了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比如东线德军对苏联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以及交战双方对战争法、俘虏、医护人员的态度,等等。本书无论是在视角和观点方面,还是在详尽程度上,都堪称超越前人之作。
##地图呢?地图呢?地图呢?地图呢?地图呢?地图呢?地图呢?地图呢?地图呢?地图呢?
评分##叙述与见地皆佳,可读性胜于其它相关作品
评分 评分##灭国战除了机动、合围、歼灭,更重要的是政治、国力。 就算是机动、合围、歼灭,也要重视后勤、情报。
评分##主要以巴巴罗萨的中央集团军视角,既有高层指挥,也穿插着基层士兵的经历,较为客观,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评分##写东线的作品不多,这个是写入侵的过程,一直到冬季反击。苏德双方都有比较详尽的描写
评分##和巨人的碰撞对照着看,整个行动以德军视角款款道来,从装备配置到军力部署,从战术执行到全局裹挟,从战时判断到战后分析,从双方信仰到战争犯罪,穿插各级官兵的回忆,无数的细节跃然纸上,除了没有地图以外,几乎完美。
评分##一个华丽的终极代号,其对中世纪辉煌的追忆透露着傲慢,对中世纪残忍冷酷的暗示透露着险恶,这个代号就是“巴巴罗萨”。 “战争永远不可能干净利落,总是会发生意外”。 本书行文平实,分析细密。德方视角代入感极强,短板在地图的缺失与战史细节对应的敷衍插图。 个人关注点有三处: 1.德国的进攻究竟是基于自卫还是基于侵略?(注意论述思维)苏方战前迅速扩张与战中进攻型思维是否印证了德方预判? 2.德苏两军的战争伦理差异(集中体现在对于游击队,政委的处理方式) 3.关于德军巅峰期的后勤理念(仍坚持将后勤视为官僚,而非同袍),铁路经营与械粮矛盾。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