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法】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1869-1951
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萨特、加缪的精神导师。思想整整影响了三代人。
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从小受到母亲严苛的禁欲主义教育。1891年起,纪德开始挣脱束缚自己的严苛教条,选择追寻自己的意志。他在作品中反对令人窒息的清规戒律,为自由的灵魂辩护。1947年,纪德因“作品内容广博且极具艺术感,以其对真理的无畏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描写了人类性格中的各种矛盾和境况”获得颁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思想成为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代表。
纪德的作品极具艺术性,他常常先给读者带来一种道德信仰,然后不断地批判它,最后只允许经得起考验的信仰留下来。《窄门》便是这种批判艺术的代表之作,是纪德本人称为“醒世”之作的小说。
代表作:小说《窄门》《背德者》,散文诗集《人间食粮》,自传《如果种子不死》等。
译者简介:
李玉民,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法语教授。从事法国文学翻译近40年,出版译作、编选作品上百部,总计翻译字数达2500万。代表译作有《窄门》《巴黎圣母院》《西西弗神话》,主编《纪德文集》等。
你是否也在为了期待的未来,而不断克制自己的现在?
深爱的人就在身边,却只能远离;
当下的幸福触手可及,却选择推开;
生活明明有诸多欢乐,却无法去享受……
《窄门》中的阿莉莎也是如此,
当内心赖以生存的信仰,一次又一次逼迫自己束缚自己真实的欲望,
阿莉莎终于挣扎着发出绝望的呼唤:
“我真的心甘情愿做出牺牲吗?”
读完《窄门》,你也将从心底里真正释怀——
当我不再自己束缚自己,我终于拥有了自由而广阔的人生。
为了期待中的未来,我在当下束缚着自己,却同时丢失了当下、未来和你。为《窄门》的悲剧痛心疾首,却愿意一读再读,我一生都不会拥有这样超越自我的爱情,但是永远会为这样的爱情落泪。
评分大概已经有两年没有完整地阅读过文学作品,独自生活时每日的回忆大抵都是从早到晚地阅读哲学作品。《窄门》对我的冲击不亚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阅读时有种病态的狂热与难以言明的忧郁感。我一开始想摘录句子和段落,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大段的文字甚至就是自己曾所言所...
评分"我始终是大地的孩子,相信人不管如何,也不管如你判断的有 多大污点,总应玩一下手中掌握的牌。" 认识纪德是通过他那本有趣的小书,奥斯卡 王尔德,这本书很亲切,而且比起他别的书,更优美,或者说更可读。 诸如: 我不喜欢你的嘴唇,它们太直率了,像那些从不曾说过谎...
评分##《窄门》并不是我最喜欢的纪德作品,但毫无疑问是普适性最强的一部。真正的作品在创作出来时候就已经脱离了作者的意图,按照它自己的规则发展、完成。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譬如《窄门》,可以从宗教或爱情的角度阅读,也可满足索隐派窥探...
评分 评分##读的时候想不通阿莉莎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作,读了后面的导读手册明白了一些。其实阿莉莎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评分##爱情导管的两端并无直接接通杰罗姆与阿丽莎,中间住着个上帝。 爱情要有共同的信仰支撑,即便如此,信仰只是信仰,还须转化为真实的爱,而并非虚幻式的“爱恋”。杰罗姆与阿丽莎之爱被极端的信仰蒙蔽。于“你追我赶”中,背道而驰。 阿丽莎与杰罗姆把爱情建...
评分 评分##可爱又令人心疼的阿丽莎。看着真令人心碎,少年少女初识爱情的心境描写很细腻,既热烈而渴望,又害怕和敏感,蒙着厚重的虔诚的禁欲的新教伦理的自制。感觉阿丽莎和杰罗姆都活在想象的圣洁的不切实际的柏拉图式爱情里,尤其是阿丽莎,不想使之被性或者别的低级快乐所拉低和玷污,这是她内心对母亲的行为的厌恶和自我赎罪,也是理想主义情怀,更是禁欲宗教的极端追求。 译后记里对作者纪德的作品和理念的一些描写,他对当上帝没有了,人类的存在理由的回应并不是一个答案,而是路径,这条路径指向多元化和全欲,是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也可以看出纪德本人的理想主义,想打破一切极端的信仰和主义。只是纪德对于全欲的追求是否使之陷入另一种极端了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