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年生,英國文學批評傢,散文傢、小說傢,曾任《衛報》首席文學批評傢(1992-1995)、《新共和》資深編輯(1995-2007),現任《紐約客》專職作者(2007-)、哈佛大學文學批評實踐教授(兼職,2003-)。著有批評文集《破格:論文學與信仰》(1999)、《不負責任的自我:論笑與小說》(2004)、《小說機杼》(2009)、《私貨:詹姆斯•伍德批評文集》(2013)、《最接近生活的事物》(2015)、《真看:詹姆斯•伍德文選(1997—2019)》和小說《與上帝書》(2004)、《紐約上州》(2018)。麵對當今英美文學批評界愈發受意識形態主導的發展趨嚮,伍德主張在批評中對文學進行審美探求。伍德因提齣“歇斯底裏現實主義”而廣受文學界注意,他用這個詞來概括那些“不惜一切代價”追求作品生命力的“大部頭、野心勃勃的長篇小說”。“歇斯底裏現實主義”作品有如下特點:(較長時間跨度)超長篇幅,喜怒無常的人物,狂亂失智的行動,對於小說重要主題的頻繁偏離。2009年,他憑藉文學批評領域的成就獲得美國雜誌界的最高奬“國傢雜誌奬”(National Magazine Award)。
關於譯者
黃遠帆,上海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係碩士。曾經做過英語文化記者,譯有《每個愛情故事都是鬼故事: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傳》(Every Love Story is a Ghost Story: a Life of David Foster Wallace)、《破格:論文學與信仰》(The Broken 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十周年修訂版(包含全新序言)。
詹姆斯·伍德的《小說機杼》是對於小說魔力的一次精妙探析。這位當代最為著名、風格化的批評傢將帶領讀者深入體察故事運作之機製,由此提齣一些基本問題:當我們說自己“瞭解”某個虛構人物時,我們在錶達什麼意思?故事講述的細節由什麼構成?何為成功的隱喻?現實主義現實嗎?為什麼有些文學技巧過時,而另一些卻保持活力?
從“荷馬史詩”到《讓路給小鴨子》,從《聖經》到約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廣泛取材,使得《小說機杼》既是一部研究小說虛構技巧的佳作,也是一部另類的小說史。
本書為再版,收入英文新譯本中的增補部分(包含全新序言),並對此前齣版過的章節進行修訂,版式設計與封麵設計也全麵更新。
##真好,原來文論可以如此有趣,這樂趣是羅蘭巴特無法提供的,當然讀完的人都會瞭解他們在認知上的分歧巨大。他分外寬厚地認為二十多歲的讀者還未曾讀到足夠的小說,這太暖心瞭,大大緩解瞭我被未讀環繞的絕望。我所喜愛的作傢散落全書之間,對自己讀過的或是還未來得及讀的書都有瞭新的期待,絕不僅僅是按圖索驥之書。
評分##翻譯的問題 這裏並不打算指齣這本書全部的在翻譯上有待商榷的地方。我隻是在看中文遇到實在不通的時候對照一下英文,起初隻是在短評裏隨便舉兩個例子,但逐漸地,需要提齣的點有點多,短評寫不下瞭。 1 我不是很理解為什麼style會翻譯為”文體”,以及在stylist之為”文體傢”...
評分 評分 評分畢竟,真·案頭書 補,今天拿到書瞭,本來以為譯者會做齣修訂,就目前看到的 並沒有。但驚喜的是,舊版共123節,此版140節。
評分作為一個認真讀書不過三年的書芽子,第一次讀到超齣自己認知如此之多的書籍—《小說機杼》。 首先來看作者,詹姆斯•伍德。哈弗大學文學教授,這個水平就有點嚇死人瞭。翻讀整本書,所提及的書名,彆說看過瞭,本人很多書甚至連聽都沒聽過,實在汗顔。 當然,這本書的好處也...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