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字之白。昆明人,70年代初开始写作,出版诗集多部。2005年开始写作“坚记”系列文章,重返汉语写作中的“文”的传统,尝试在文章中引入图像作品,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的语言空间,使文章得到多角度的立体呈现。著有《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昆明记:我的故乡,我的城市》《建水记》《巴黎记》《在柏拉图后面——希腊记》等。获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等多种文学奖项。
密西西比河渗透了美国,通过暗藏在岩层深处的潮湿末梢,也通过威廉·福克纳。
这个密西西比河某处的居民,像一种颜色很深的水,他进入密西西比河,那河流的灰度增加了,大河最后进入大西洋,于是遥远的中国昆明,有一个叫于坚的读者读到威廉·福克纳的小说,那小说叫作《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这是一条鱼带来的。“一条鱼带来了玫瑰。”
《密西西比河某处》是诗人于坚最新长篇散文,也是他的第一部摄影集。
近几年,于坚一直试图在实验一种写法,他从“散文”回归到“文”,重返汉语言体系中的“文”的传统,没有文体形式泾渭分明的分野,既有随笔、散文、记叙文的笔调,也有小说式的片段、分行的诗和引文,它纷繁而致密,《密西西比河某处》正体现了于坚近几年对写作的新思考。
《密西西比河某处》不是一本游记,而是诗人于坚对异国文化的钻探,对异国之行、异国见闻的回忆和重构,在这部长篇散文中,于坚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构独属于他的密西西比河,他遭遇的诗人、观赏的街景、回忆里的事物,它是混沌的、斑驳的,是“于坚体”的。
《密西西比河某处》同时是于坚的首部摄影集。于坚的摄影极有日常感,他以诗人的眼光记录他所看到世界,并且用诗性的文字贴近当下的情绪与灵感,让摄影以一种更加轻盈的方式回到大众身边。
##这就是一首长达16万字的诗!看过诗人的作品之后,我告诉自己需要定期读诗——诗人于坚把我脑袋里搭好的乐高积木全拆了,现在我的头脑哐当哐当作响,词语和句子撞来撞去~我是在被逼背英语单词、听英语和看英文小说的喘息间读这本书的,这时摸到方块字,汉语越发亲切可爱
评分一本散文与一本相册合编成书:纽约和云南,过往与现时,文字与影像……重重交织,整本书不分篇,一阙鼓点激昂又踩点用力的重金属之歌。
评分##在众多作家心中诗歌是对现实生活与梦境的一种折射,其文虽短小精悍,却最能体现出作者在此情此景中的真实感受。80年代成名的于坚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在创作诗歌时非常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所以你在读他的诗作时,从不会感到诗意与现实间的隔阂。 由北京十月文艺...
评分 评分##两年前,朋友向我推荐于坚的长篇散文。 对于中文系的人来说,于坚是绕不过去的诗人,在教材上,他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成名作《尚义街六号》,亦是必读的篇章。 课堂上,每每提到于坚,总有那么几个关键词——世俗化、平民化、口语写作、日常经验,还有他著名的...
评分##两年前,朋友向我推荐于坚的长篇散文。 对于中文系的人来说,于坚是绕不过去的诗人,在教材上,他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成名作《尚义街六号》,亦是必读的篇章。 课堂上,每每提到于坚,总有那么几个关键词——世俗化、平民化、口语写作、日常经验,还有他著名的...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