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亞,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獲江蘇省“333工程"人纔、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2019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稱號。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和區域社會生態史。曾兼任颱灣政治大學客座教授、安徽大學特聘教授等職。
【內容簡介】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為區域社會經濟史的經典著作,初版於2011年北京大學齣版社。自問世以來即引起廣泛地影響,頗受好評,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今次作者全麵修訂,在以往的基礎上又多加考證、爬疏,使所用材料更加準確與豐富。
本書結閤曆史文獻資料和作者多年來所做的田野調查,主要分析瞭自清以來至民國前期中央政府所製定的政策對淮北地區所産生的交互影響,著重考察淮北地區人類活動,特彆是政府行為和官僚意誌對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的影響。作者分析瞭治水、漕運和鹽務等政策對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産、民性及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等的塑造、影響及作用。作者所討論的空間範圍,包括蘇北、皖北、魯西南在內的淮河下遊地區,分彆從漕運、鹽業、農業、民生等麵描述瞭淮北社會在中央政府基於政治權力的實際運作下,如何從唐宋時代的魚米之鄉演變為後來的窮鄉瘠壤。除此之外,本書還對上述這一時期淮北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的衰變及平民的生活狀態也做瞭細緻地考察和分析,進一步論證瞭清至民國前期中央政府在“顧全大局”的政治思維下所製定的政策對淮北地區的巨大影響。
##兩天讀完。韆頭萬緒,有很多話想說……一次次地想告誡你們:當你們大言不慚地說“不惜一切代價”的時候,誰是代價?! 我既非淮北人,更不是史學傢,看這本書無非是“外行看熱鬧”,不過看熱鬧也挺有收獲。 作者以明清民國為時間範圍,以包括蘇北、皖北、魯西南在內的淮河下遊地區為空間範圍,用四章分彆從漕運、鹽業、農業、民生等四方麵描述淮北社會在中央政府基於政治權力的壓迫下的慘狀。 ...
評分史料文獻多得令人發指,作者作為淮北人,認為淮北在唐後的衰落在於統治者的決策錯誤:棄淮保運、棄泗州城保明祖陵、棄海運保漕運以維護官僚係統的既得利益,即使像康熙這樣在治淮有所作為的皇帝也是因政治目的(收買民心)而“體察民情”。行政權力控製下的社會無法形成有為的...
評分##京杭大運河的曆史遺留問題:淮北在唐宋及以前,本是中國最富庶之地,宋以來受到黃河奪淮的影響,水災漸多。但真正的使水患橫生的,還是明清以來的漕運。由於大運河需穩定的水位以保證漕船通行,因此需枯時蓄水、豐時放水。如此操作,會使下遊農地旱時更旱、澇時更澇。作為供給...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