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曾获第九届、第十七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著有《伦理学是什么》《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等,以及散文随笔集《若有所思》《渐行渐远渐无书》等,并译有《沉思录》《道德箴言论》《正义论》(合译)等作品。
【编辑推荐】
1、“文津奖”得主、名著《沉思录》经典译本译者五年沉思,37篇知识文化散文全新结集
何怀宏作品多发表于《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读书》《人民文学》《南方周末》《新京报》等报刊杂志。他所著《良心论》获1998年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而《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非常精彩的书”。
2、知识文化散文新作,知识文化含金量高,为爱思者提供了一份诚挚的书单。
本书收录的作品涉及了西方与中国文化知识、思想,其知识文化含量高,不乏金句。细致评价柏拉图、弗朗西斯·福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雅克·巴尔赞、托马斯·索维尔、阿马蒂亚·森、彼得·辛格、约翰·罗尔斯等西方古今著名思想家,并有何怀宏8年来的阅读、推荐书单和独到体会,为爱思者选书、读书指引了门径。
3、书写中国知识界的珍贵文化记忆,深情追忆邓正来、季羡林、周有光等知名学者。
书中写到了作者拜访著名翻译家、《上学记》作者何兆武先生的趣事,还有一篇纪念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文章,同时何怀宏还深情追思了季羡林先生、邓正来教授,值得阅读。
4、设计精美,纸张质感精良,是能够提高思想的图书精品。
本书设计精美,小开本适合阅读,内文选用具有良好质感的纸张(非轻型纸),封面采用莫兰迪泥灰、米白两色,专色印刷潘通蓝,是一本能够提高你思想的精品小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的知识、文化散文新作,历时5年,由35篇作品结集而成。本书收录的文章,多为书评、序跋、题记、讲演、推荐语、书单,乃至对一些学者的回忆等。作者以伦理与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历史与现代、思想与现实、政治与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论见独到,鞭辟入里,不光是对他作的品评鉴赏之语,更渗透着一位文化学者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近期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一想到要为何老师的书评写书评就很汗颜,所以本条仅作推荐不敢妄谈。本书其实可视作《文明两端》的前传,只言片语已能窥见“两端”的理念雏形。虽名为读书札记,内容却涉及道德哲学、历史反思和文化记忆,体系庞大却线索明晰,既可见何先生的治学理论,更能看出先生近些年的思考历程。惭愧的是笔者学浅,里面涉及的书目所读寥寥,但先生的书评提纲挈领且不乏独到的视角,为后来学者提供了难得的范式。读过的书目更是能有交流的畅快之感,譬如理想国的“看见“理念,于政治哲学之间出入自如。如果说两端的维度里可见何先生的广度,那么本书更能窥见先生内蕴的厚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何先生的文字建构起了读书人的精神慰藉: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人要追求精神和光明,更因为我们能从书籍里获取理性,理解黑暗!
评分##承蒙赠书。这本书的标题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经验的书,其实它首先还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作为道德哲学学者的何先生有很浓的书卷气,探求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以贯之。道德哲学必然延伸到政治哲学,因此本书中有很多自己直接或者借评点别人著作表达的观点与希望。文章总体比较新,但两篇怀人文字的对象都西去的有些年头了(季羡林2009,邓正来2013)。何先生19年的读书记中的期待也退回了一种“保守的低调”。我以为看懂这两点也就看懂了这本书。
评分##本书是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近十年阅读哲学与历史书籍的序言与书评结集,很欣赏先生关于读史的看法,他指出——读史常常能让我们比较有现实感,比较心平气和,也比较宽容。但是,读史也要防止过于悲观或者“厚黑”,即把历史看成是一部相斫史,一部阴谋史,没有任何道德甚至光明可言。但从二十世纪的经验教训来看,乌托邦还是比厚黑学更可怕。应该从二十世纪吸取的最大教训大概不是别的,就是试图将一些完美主义的乌托邦付诸实践,结果最高的希望却带来了最大的灾难。完美主义往往容易趋于极端主义,找到一种全新理论来迅速和全盘地改造世界。多读历史能够有助于使我们变得包容,使我们看到历史上即便较差的制度,如果持续数十上百年,就一定还是有它合理的地方,或及时引入合理因素。再好的制度也还是会有僵化乃至衰败的趋势,需要做出不断调整和改变。
评分 评分##何老师读书随笔集结,文字很轻松简单,大多是所读所感,不是书评,也非简单引介,而是由书谈事。书中收录几篇悼念师友的文字。读起来可以感到的确如后记所说,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甚至有些古朴。
评分##承蒙赠书。这本书的标题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经验的书,其实它首先还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作为道德哲学学者的何先生有很浓的书卷气,探求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以贯之。道德哲学必然延伸到政治哲学,因此本书中有很多自己直接或者借评点别人著作表达的观点与希望。文章总体比较新,但两篇怀人文字的对象都西去的有些年头了(季羡林2009,邓正来2013)。何先生19年的读书记中的期待也退回了一种“保守的低调”。我以为看懂这两点也就看懂了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