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中研院”院士,2005年获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代理院长,现任台湾综合大学系统主席。专业领域是明清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和史学史,近年来将研究触角延伸到所谓中国的“新传统时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学思想的政治意涵等问题。着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书。
各种形态的历史,都可能提供我们意想不到的资粮。古人每每希望在特定的事情上得到前史的启示,但除了期待历史帮助我们在特定事情上成功,同时也应强调,读史如何提升人们整体的心智能力——心量。
##一本不到200页的小书,迅速扫完。 因标题所言与近来所思若合符节,故买来一看。 全书主旨是回答读历史有何用之问?作者以为“扩充心量”,具体内涵有: 一是树立理想人格之鹄的。通过了解、思考历史中人的浮沉、荣辱、成败,汲取他们的勇气、智慧、品格,逐渐树立自身理想人格...
评分 评分##这本书挺适合做本科生通识读物的,中学和大学老师备课也很有用,有时候我读着读着有种思政课的感觉,不是贬义词意义上的,年轻人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些人生观上的指引。这本书写得娓娓道来,挺不错的,道理讲得能听进去。
评分##难度不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而是选择“照着讲”还是“接着讲"的智慧,这个智慧还是在“经”不在“史”
评分##“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六祖坛经·般若品》)。将历史与佛性“相通”,本是史学原有的开放性态度。作者念及的扩充与积贮功能,亦属历史资源“资产化”的认知模型。但“资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与当下需求的契合度,也更内在长远地取决于与“历史长程”暗合的一致性,两者间无限的变量空间充满了可能,非点状固化与规制所能含括。心量者,既能体认,也须超越,亦落亦飞,轰烈寥落……
评分##讲座内容结集,且感觉是大讲堂式的公众讲座,两百页不到似乎也没有必要做成硬皮精装。但还是有些闪光的部分,借朱子讲读史要“虚其心”-“open to reality”,不处处投射主观意识,深入历史曲折且处处被挑战,才借史事开启自己。要“挨着书本”“葬在书中”,“心贴在书册“,要“作焚舟计”“如相别计”。要从“在心上”到“在手上”,说出历史人物的下一句话。大多是在台讲座,也有不少地方性的新知(关于“二二八”的被压抑以及重新暴露后的难以收拾局面,历史诠释权的争夺,和波米讲《悲情城市》的台湾重映争议呼应!)还有一些有趣的学科互通(讲察风观势,用哈耶克“自发秩序”来解释“风”的形成;海德格尔讲物件历史点染使用它的世界,引申到万物互相点染)。想着书名耳熟搜下发现原来17年听过同名讲座但当时不认识他aa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