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裏剋·厄斯利(Eric Hoesli),瑞士記者,瑞士《時代報》總編輯,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日內瓦大學共建的全球研究所教授,著有《徵服高加索》《瑞士曆史檔案》等。
西伯利亞曾被視為世界的盡頭,貧瘠、荒蕪、寒冷,遠離已知的“文明世界”。但隨著商貿的發展和土地的墾殖,自16世紀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入這片充滿未知的“極北之地”。從嘎吱作響的四輪馬車到西伯利亞鐵路上呼嘯而過的列車,一代代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險傢、科研人員跋涉至此,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博弈,同殘酷的生存條件抗爭,勾勒齣探索、徵服、開發西伯利亞的波瀾畫捲。
本書作者埃裏剋·奧斯利曾多次前往西伯利亞,親自用腳步丈量那些他筆下的章節,讓我們真切地看到在16至20世紀末幾百年的時間裏,西伯利亞如何從無人問津到舉重若輕。這裏有奇跡也有苦難,有英雄也有惡棍,他們共同塑造瞭這片土地,譜寫齣這部悲愴但又恢弘的極地史詩。
##小貴,花瞭我105大洋,是西伯利亞的故事,對這方麵感興趣的《帝國之裘》《庫頁島往事》也值得一讀。 “從嘎吱作響的四輪車到西伯利亞鐵路上呼嘯而過的列車,一代代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險傢、科研人員跋涉至此,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博弈,同殘酷的生存條件抗爭,勾勒齣探索、徵服、開發西伯利亞的波瀾畫捲。” (在群裏開和待佬開玩笑說讓他把小人兒都寄來,沒想到今天真的收...
評分 評分西伯利亞,給人印象總為寒冷、偏僻以及荒蕪。但這貧瘠之地卻擁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詩。 本書是少有的如此宏偉地描繪西伯利亞的曆史。從16世紀起一直橫跨至20世紀末,這片遼闊的土地從未平靜過,浩浩蕩蕩的商人、探險隊或工人等,一直前僕後繼地往此探索,使我們看到西伯利亞的發展既是一部自然史,也是一部工業化發展史,更是一首關於人類文明的史詩。 雖然厚實,但讀起來非常輕快,一方麵內容扣人心弦,結構緊密,另一方麵行文平白,流暢自如。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西伯利亞就是野蠻冰冷的荒原嗎?老陀作品和後浪那部《死屋》都加深瞭我的印象。而本書用客觀知性的筆觸和翔實豐富的資料,完善瞭我對西伯利亞的認知。跨越16世紀中葉~20世紀晚期。內容包括曆史文化文學戰爭探險商貿,一部全麵客觀詳實豐富的西伯利亞史詩,氣象宏闊不失縝密細緻,壯懷激烈又顯人性關懷,我想要的它都有瞭。
評分##羅濛諾索夫說,俄羅斯的未來取決於西伯利亞。放在幾個世紀前,無論沙皇政府還是西伯利亞土著居民,恐怕都會對此嗤之以鼻。唯一奉為金科玉律的恐怕隻有商人和探險傢,因為這塊土地上的毛皮,那是財富的象徵;因為這個俄國亞洲部分帶來瞭通往美洲的誘惑,那是新世界的入口;因為這塊土地的石油、天然氣礦藏,那是蘇聯在戰爭中得以生存的第二口氣。如此寂寥的大地在多變的國傢意識形態下上演瞭驚心動魄又悲歡離閤的故事。作者在這塊冰封的曆史舞颱上描畫瞭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從斯特羅加諾夫毛皮商人的開拓,到哥薩剋對韃靼人的徵服,從傑日尼奧夫的發現被埋入故紙堆到白令船長付齣生命的探索,從斯特勒令人嘆為觀止的科學精神到穆拉維約夫為西伯利亞未來奔波的勇氣,極北之地值得這900頁的厚度與內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