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赖特(1927-1980)
二战后最重要的美国诗人之一。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费里,曾就读于肯尼恩学院和华盛顿大学,先后师从诗人约翰·克罗·兰瑟姆、西奥多·罗特克和斯坦利·库尼兹等。1956年,诗集《绿墙》获得W·H·奥登主持的“耶鲁青年诗人奖”。后与好友罗伯特·勃莱一同主持诗刊《五十年代》,被视为“深度意象”或“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开创者和主将,但赖特认为“深度意象”只能视为对其一段时间内诗歌实验的概括,他自认是一名“新古典主义者”。1963年出版的《树枝不会折断》系二战后影响最大的诗集之一。1972年出版《诗集》并获普利策诗歌奖。
厄土
诗人, 译者。毕业于南京大学。出版有诗集《舌形如火》,译著《鲍勃·迪伦诗歌集》(合译),《再度唤醒世界:詹姆斯·赖特诗选》等,并译有詹姆斯·芬顿、齐别根纽·赫伯特等诗人作品。现居上海。
※语言的炼金术士,自然的超现实主义
※普利策奖诗人詹姆斯·赖特毕生诗歌唯一精选集,国内首次译介
※诗人妻子安妮·赖特和挚友罗伯特·勃莱合力编选 | 诗人厄土倾心翻译
“詹姆斯·赖特本身就是一流的惠特曼风格的诗人”。——哈罗德·布鲁姆
比任何一位20世纪的北美诗人都更用心写诗的诗人。——罗德尼·琼斯
本诗集由赖特遗孀安妮·赖特及挚友罗伯特·勃 莱于2005年合力编选,系赖特迄今为止唯一的诗选版本。该选本精选了赖特创作生涯50年间的82首作品,囊括了诗人各阶段最具代表性、最富影响力的作品;基于两位编选者对英语诗歌的深刻洞见和对赖特人生及创作理念的刻骨共情,凝练且全面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亲切、纯粹的赖特,彰显了赖特诗歌中重新发现“此时此刻”和“照亮生活”的语言之光,意在重塑我们与世界的亲密性,进而唤起我们通向内在心灵,获得生命顿悟时刻的旅程
##诗歌,即使是朦胧的意境,我也觉得需要有精确的用笔,诗人们从文字里挑选出词语,语法,修辞,调动我们的感官,这一点中国的古诗做的特别妙,(也可能是我的母语环境让我这样觉得)。诗歌,它们没有庞大的体量,却可以书写开阔的视野,它们甚至没有标点,却可以丈量生活,生命。赖特这一本有很多抛面,透彻的孤独,沉稳的自鉴,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怜悯……它唤醒了的世界,“谦逊,金黄犹如最后一粒玉米,被储藏起来,和小麦的秘密及无名穷人的神秘生活一起。”
评分##深夜,当世界沉寂,是读赖特《再度唤醒世界——赖特诗选》的最好时刻。 诗歌的每个字,每行,都像是星光下轻柔的步伐,带我走过赖特心灵的风景。 他的诗,简练而深刻,用意象的羽翼触碰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诗中,赖特以其独特的笔触,勾勒出自然的细腻肌理,将生活的哲思融入...
评分 评分##选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整体质量还可以,但不是喜欢的类型。节奏、语言、意象和隐喻都中规中矩,没有惊喜,所以读起来感受不深,匆匆而过,印象深的也比较少。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