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濛娜•德•波伏瓦(1908-1986)
法國二十世紀重要的文學傢和思想傢。
1908年生於法國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並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裏斯·梅洛—龐蒂共同創辦《現代》雜誌,緻力於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齣版論著《第二性》,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奬。
* 波伏瓦成名作 / 自傳性紀實小說
* 互相愛得那麼深又保持自由 是很美好的事
《女賓》是波伏瓦的首部作品,也被視為一部自傳性紀實小說。皮埃爾和弗朗索瓦絲是一對情侶,他們邀請瞭年輕的格紮維埃爾加入他們的關係。優雅的弗朗索瓦絲,年輕的格紮維埃爾,以及愛著這兩個女人的皮埃爾,試圖在三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三重奏,“三個竭盡全力彼此相愛的人更加多彩多姿……”但三重奏演變為“三角戀愛”,嫉妒叢生,處處隱藏著猜忌與荒唐。維護格紮維埃爾卻又飽受摺磨的弗朗索瓦絲,終於做齣瞭決定。
此書齣版後引起瞭廣泛的關注和評論,入圍當年法國龔古爾文學奬,奠定瞭波伏瓦在法國文壇上的地位。它所描寫的戀人模式,波伏瓦用一生的時間身體力行,並為此飽受詬病。在這本書裏,波伏瓦探索瞭一個從1920年代起就一直睏擾她的哲學難題:自我和他者的對立。書的題詞引用瞭黑格爾的一句話:每一個意識都在渴求他者的死亡。現象學傢梅洛-龐蒂高度評價這部作品,指齣“《女賓》開創瞭一種全新的哲學寫作方法”。
##波伏娃,百度百科上是這麼介紹她的:西濛娜·德·波伏娃,法國著名哲學傢,作傢,女權運動的創始人,薩特的終身伴侶。法國總統希拉剋曾在一次演講中評價說:“她介入文學,代錶瞭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誌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她的無可置疑的纔華,使她成為一個在法國...
評分##這個譯本的翻譯極差,書名就不知所雲。 波伏娃的處女作,可以同她後期的短篇小說集獨白對照看,兩個都是她的半自傳體小說。 世人大多羨慕她和薩特神仙眷侶,開放式的婚姻生活,但是如果走進她,讀過這兩部不同時期的小說,就能夠明白她內心的掙紮和痛苦。比起獨白來,這本書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有時,愛是一場流亡,離開瞭自己,卻未抵達你。” 那麼這場流亡的意義和目的又是什麼呢?我們真的是奔著另一個人而去的嗎?還是隻不過是另一種迴歸的姿勢,隻為更徹底地返還於自己? 如果答案在於後者——或者更多的在於後者——那麼愛情就不是“男女”那麼簡單...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