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路易,2014年发表首作《和艾迪·贝乐盖勒做个了断》,引起法国文坛关注。目前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国语言,成为了国际文坛上不容忽视的新生代作家。爱德华·路易承袭了安妮·埃尔诺和迪迪埃·埃里蓬的写作风格,以自身经历为基础揭示与反思法国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他看来,写作,写下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就是在抗争。
⭐️ 我的父亲还活着,但他已经社会性死亡。
⭐️ 90后当红作家,师从《回归故里》作者迪迪埃·埃里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评价其作品“充满力量,充满心惊肉跳的真相”。
⭐️ 爱德华·路易笔下的法国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法国不再是浪漫的代名词,它充斥着贫穷、暴力、偏见、未婚生子、辍学,底层人民在生存边缘挣扎,他们的生活只有无尽的苦难和绝望。爱德华·路易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法国。
我的父亲还活着,但他已经社会性死亡。
他因为工伤失业,成了政客口中的“懒鬼”,老板眼中的“麻烦”。
我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我不是父亲眼中充满男子气概的儿子,他也不是我眼中的合格父亲。他酗酒、家暴,和朋友整晚泡酒吧,直到被我母亲扫地出门。在一次次探望父亲的过程中,我开始试图理解他的过去,打破父与子之间的沉默和隔阂。
我的父亲也曾风华正茂,最终不可遏制地滑入了命运的泥淖。我以他的人生经历来揭示社会问题。人们常口若悬河地谈论政治,“对统治者而言,政治只是个审美问题:一种思考自身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构建个人的方式。对我们,那却是非生即死。”
##作者的父亲生于六十年代,是个愚昧、粗鲁、酗酒、恐同、打老婆的法国工人。但同时他又绝不打孩子,在继子和亲子之间从不偏袒亲子,而且在外人面前颇有绅士风度……或许这就是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复杂性等共同影响的结果,就像作者本人显然既爱但也恨这位父亲。我的年龄刚好处在作者和他父亲的中间,我对他们的父子关系和感情,或至少是儿子笔下的这种父子关系和感情,有感同身受的部分,但没有同情或气愤,只是觉得难过,非常非常难过。比如父亲改变主意送儿子《泰坦尼克号》收藏版礼盒那段,真的深深地刺痛我,这种被愚昧和窘困伤害了的爱,令我感到无比绝望,且在我意识到时已无可挽回。
评分 评分##一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父亲”式的呼告。92年生的爱德华·路易,书写却是承袭埃尔诺和迪迪埃“向高处降级者”的主题。他抗争着poor and gay,落笔写底层的父亲,先是每个把他越推越远的记忆碎片,每个令他心碎的场景,但最后他发现,父亲经历的,是社会对他的判决和抛弃。btw这个系列呈现很好,腰带“我认为你拒绝人生已经失败的结果”,被审判到了!献辞页是致导演泽维尔·多兰,我双厨狂喜!!
评分 评分##快哭死了 搬运一条The Nation杂志2023年2月对爱德华·路易作品的书评。 当他的处女作在法国引起轰动时,爱德华·路易只有 21 岁。《和埃迪做个了断》(最初于 2014 年出版,原名 En finir avec Eddy Bellegueule)真实描述了爱德华·路易作为一名同性恋男孩在法国北部后工业化村庄阿朗库...
评分##我们不会用“懒惰”这个词来形容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别人的老板。我们永远不会这么说。懒惰这个词是一种威胁,一种羞辱。然后你说,你说得对,我们需要一场革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