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著名建筑师,生于北京,毕业于耶鲁,师从扎哈•哈迪德。26岁的毕业作品911重建项目震惊建筑界,30岁成为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2004年创立的MAD建筑事务所,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型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事务所。
在全球主持设计过一系列地标性建筑作品,包括梦露大厦(多伦多)、UNIC住宅(巴黎)、山丘庭院(洛杉矶)、鄂尔多斯博物馆、哈尔滨大剧院、嘉兴火车站、海口云洞图书馆、深圳湾文化广场、腾讯总部云楼(深圳在建)、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在建)等,打破了人们对建筑的传统认知。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大赛中获奖。2008年获选“全球最具影响力二十位青年设计师”、2009年获选“全球最具创造力十人”、2011年获选“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国际院士”、2014年获选“2014年度世界青年领袖”、2016年获选“21世纪全球最知名的四十位建筑师”和“全球最具创造力人物”。
20座世界城市 X 50+位建筑大师 X 70+座地标建筑 X 30+个作品实践
是旅行之书,也是观念之书
陈嘉映、蔡国强、崔健、冷冰川、俞敏洪、西川、
孟京辉、吴小莉、杨澜、周迅、陈坤、许知远
联合推荐
--
二十座城市,有些记录和见证了我不同阶段的生命和生活;有些则因为建 筑项目的机会,让我的一些信念在这个城市中得到展现。
——马岩松
从童年的北京,到大学时代的纽约,从高迪的巴塞罗那,到路易斯•康的圣地亚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筑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矶、哈尔滨、深圳……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通过曾深度游历的或参与项目建设的二十座城市,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欣赏不同城市的气质,分享关于建筑、关于城市、关于艺术的思考。他热切地带领读者游历、向读者倾诉,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为读者打开不一样的世界。
##很棒的阅读体验,看一个建筑师对城市的看法,走过的路,吾辈楷模……
评分##前几张很有趣,特别北京和多伦多,一个是“成年”,一个是“成名”,这俩地很明显在他心里刻下了很深的印迹。到后面比较水,呈出来和在地的关系也是蜻蜓点水,做MAD的软文宣传片倒是不错,很易读。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下午听了他在上图的新书发布会。马说上海除了梧桐区打卡,其他都没什么意思,都可以考虑拆除,包括外滩,不算什么历史(怪不得他这书也写不了上海)。我震惊了,这是非常狭隘的思维。一个追求纯建筑的建筑师,也许能做一些不错的单体方案,能吹嘘一下人的体验感、未来感,但是和城市规划、社会变迁、历史文化真沾不了什么边。要知道,建筑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者,而上海恰恰是一座通过建筑、建筑群和其中的人来展现社会变迁的城市。外滩作为见证中国近代史、华洋交汇的开端与活化石,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另外,有一名观众问到怎么看待石库门被商业化却丧失烟火气,马回答说这些房子不具备传承意义,无所谓开什么店,只要能持续利用就行了。总体而言,马是个匠人、技术工,但绝对不是文化人。本来还写了一篇书评,被恶意删除,果然容不得不同意见。
评分##喜欢!建筑就是思想、情感和精神。在东方,建筑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个元素,建筑与环境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而西方人是将建筑本体作为核心的,建筑往往都是放在空间的最中央,环境对他们来说是次要的,他们关注的是人,因为人才是空间与环境的主宰,东西双方的建筑思想和各自的哲学体系一脉相承。高层建筑体现的是资本与权力的力量,是现代才能有的产物,那我想与外滩万国建筑群遥遥相对的三件套与这些外国建筑彼此间就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东方与西方,近代与现代,要是万国建筑群一夜之间都消失了,那三件套更是拔剑四顾心茫然了。看作者写他最爱的建筑师路易斯·康,“他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解脱,通过建筑,他终于了解了父亲是怎样的人—富有情感、诗意和哲理,用强烈的秩序感呵护着人类精神的自由;既有严谨的理性,又充满温暖的大爱”,痛哭流涕了我。
评分##在《二十城记》中,建筑师马岩松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20座世界城市,探索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城市的灵魂。这不仅仅是一本旅行书,更是一本充满观念与哲思的艺术书。跟随马岩松的脚步,我们将从建筑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城市,感受每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二十城记》将读...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