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罕·帕慕克 (Orhan Pamuk 1952-),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计已被译为50多种语言。
帕慕克中文网站:www.orhanpamuk.cn
一些帕慕克自称“小说无法表达”的想法、影像和片断,成就这部《别样的色彩》,他的第一部“碎片式组合集”。一部通过记忆、遐想、素描、访谈与旅行,展现作者多个自我的优美篇章,向我们透露出更多你不了解的帕慕克。帕慕克回忆了他拥有的第一本护照、他的第一次欧洲之行、女儿如梦的小时候,还讲到自己父亲的过世,谈及他不久前的官司,以及他所亲历的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还写到了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作家,如劳伦斯·斯特恩、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以及略萨…… 当然,少不了伊斯坦布尔和纽约,那是他所有作品成形的地方。伊斯坦布尔是他的起点与归宿,而他在纽约生活过两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出独特视角下,作者倾其一生对孤独、满足、书籍与城市的执迷。
##帕慕克认真、踏实,放弃其他享受,孤独地写作。他对书的态度——书房只是一堆灰尘和实实在在的负担,与其拿书房和珍本来卖弄和炫耀,不如认真读上十本。
评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似乎正在成为他的小说《雪》当中那位不幸卷入政治风暴中的诗人。自从2005年在媒体上提到库尔德人和亚美尼亚人在土耳其被屠杀的历史后,他就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政治诉讼中,自至今年最终被定罪。但是,这并不是一件仅仅事关言论自由问题的简...
评分##我觉得其实,他想用所有“碎片”指向一个中心的初衷失败了
评分##帕慕克入门速成。香肠、地震、他人的书(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书、绘画、建筑、政治攻讦、纽约生活、《巴黎评论》访谈、诺奖演讲,等等,看似杂乱,实则有作者编排的用心。即其永远都在探讨的“他者”与“我们”的互动,设想我们处于他者的境地,“运用想像力摆脱我们的身份,于是我们便获得了自由”,从而,悄悄抹除他我之间的那条人造的界限。因此,遭到来自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伊斯兰主义、世俗激进主义……的围追堵截,发现尽管刻意逃避政治三十年,政治还是主动找上门来。最终,发出愤怒的、来自艺术家崇高使命的反驳——面对一幅画、一首诗、一段音乐、一个故事,我们是要争论它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承载什么文化、暗含什么意识形态,还是应该更多地去欣赏它们的色彩、韵味、节奏,“品味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耽于谈话的方式”?一个
评分##关于手表、如梦和读书的沾沾自喜的几节是喜欢的,不过还是习惯了手记。博尔赫斯后再度加深了对陀氏的神化。
评分 评分##还是伊斯坦布尔写得好
评分 评分##帕慕克的非虚构作品中,我很是看重那本《伊斯坦布尔》,尽管对那个城市知之甚少,却并不妨碍我沉浸在帕慕克的温情回忆里,在那个充满帝国斜阳一样忧伤的废墟之城中,幽灵般的来回游荡。我很喜欢中文版中把土耳其语的“忧伤”翻译为“呼愁”。忧伤是现代性的廉价,只有“呼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