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编
图书标签:
  • 岩土工程
  • 勘察规范
  • GB50021-2001
  • 国家标准
  • 工程地质
  • 地基基础
  • 土木工程
  • 规范标准
  • 建筑工程
  • 岩土工程勘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711
版次:2
商品编码:1001133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基本上保持了1994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现分为14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适用范围增加了“核电厂”的勘察;2.增加了“术语和符号”章;3.增加了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完整程度分类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4.修订了“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桩基础”勘察的要求;5.修订了“地下洞室”、“岸边工程”、“基坑工程”和“地基处理”勘察的规定;6.将“尾矿坝和贮灰坝”节改为“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勘察;7.将“场地稳定性”章名改为“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8.将“强震区的场地和地基”、“地震液化”合为一节,取名“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9.对特殊性土中的“湿陷性土”和“红黏土”作了修订;10.加强了对“地下水”勘察的要求;11.增加了“深层载荷试验”和“扁铲侧胀试验”等。同时压缩了篇幅,突出勘察工作必须遵守的技术规则,以利作为工程质量检查的执法依据。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
3.1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3.2 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3.3 土的分类和鉴定
4 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4.1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4.2 地下洞室
4.3 岸边工程
4.4 管道和架空线路工程
4.5 废弃物处理工程
4.6 核电厂
4.7 边坡工程
4.8 基坑工程
4.9 桩基础
4.10 地基处理
4.11 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
5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5.1 岩溶
5.2 滑坡
5.3 危岩和崩塌
5.4 泥石流
5.5 采空区
5.6 地面沉降
5.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5.8 活动断裂
6 特殊性岩土
6.1 湿陷性土
6.2 红黏土
6.3 软土
6.4 混合土
6.5 填土
6.6 多年冻土
6.7 膨胀岩土
6.8 盐渍岩土
6.9 风化岩和残积土
6.10 污染土
7 地下水
7.1 地下水的勘察要求
7.2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7.3 地下水作用的评价
8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9 勘探和取样
9.1 一般规定
9.2 钻探
9.3 井探、槽探和洞探
9.4 岩土试样的采取
9.5 地球物理勘探
10 原位测试
10.1 一般规定
10.2 载荷试验
10.3 静力触探试验
10.4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0.5 标准贯人试验
10.6 十字板剪切试验
10.7 旁压试验
10.8 扁铲侧胀试验
10.9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10.10 波速测试
10.11 岩体原位应力测试
10.12 激振法测试
11 室内试验
11.1 一般规定
11.2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11.3 土的压缩一固结试验
11.4 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11.5 土的动力性质试验
11.6 岩石试验
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12.1 取样和测试
12.2 腐蚀性评价
13 现场检验和监测
13.1 一般规定
13.2 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
13.3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监测
13.4 地下水的监测
1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14.1 一般规定
14.2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14.3 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附录D 膨胀土初判方法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附录H 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3 现场检验和监测
  13.1 一般规定
  13.1.1 所谓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是指有特殊意义的,一旦损坏将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工程;对变形有严格限制的工程;采用新的设计施工方法,而又缺乏经验的工程。
  13.1.3 监测工作对保证工程安全有重要作用。例如:建筑物变形监测,基坑工程的监测,边坡和洞室稳定的监测,滑坡监测,崩塌监测等。当监测数据接近安全临界值时,必须加密监测,并迅速向有关方面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工程和人身安全。
  13.2 地基基础的检验和监测
  13.2.1 天然地基的基坑(基槽)检验,是必须做的常规工作,通常由勘察人员会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质量监督部门共同进行。下列情况应着重检验:
  1 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时;桩基持力层顶面标高起伏较大时;
  2 基础平面范围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地层时;
  3 基础平面范围内存在异常土质,或有坑穴、古墓、古遗址、古井、旧基础时;
  4 场地存在破碎带、岩脉以及湮废河、湖、沟、浜时;
  5 在雨期、冬期等不良气候条件下施工,土质可能受到影响时。
  检验时,一般首先核对基础或基槽的位置、平面尺寸和坑底标高,是否与图纸相符。
  ……

前言/序言


《地下王国:探寻地下的秘密与力量》 这是一本关于地球深处奥秘的百科全书,带领读者穿越岩石层,揭示地壳深处蕴藏的惊人景观、独特的生命形式以及控制我们星球运作的地下力量。从炙热的地幔到冰冷的地下水系统,本书将展现一个前所未见的地下世界,挑战我们对“表面”生活的既有认知。 第一章:地下的黎明——起源与演化 我们生活的地表之下,并非一片死寂,而是一个动态演化、充满活力的空间。本章将追溯地球形成初期,地壳与地幔的初步分化过程,解释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貌。我们将深入了解岩石的形成与循环,认识不同地质时期留下的岩层印记,它们如同地球的年轮,记录着亿万年的沧桑巨变。 地球的诞生: 从星云的尘埃到炽热的岩浆球,回顾地球的形成过程,以及早期地壳的孕育。 地幔的脉搏: 探索地幔的对流机制,它是板块运动的根本驱动力,也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源头。 岩石的生命周期: 区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地质年代的密码: 揭示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如何帮助我们解读地球漫长的历史,了解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 地表的“呼吸”: 了解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如何不断雕刻地表,为地下世界的演变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章:岩石的交响曲——构造与形态 地下的世界并非均质一片,而是由千差万别的岩石组成,它们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纹理,演奏着一曲宏伟的地质交响乐。本章将详细剖析构成地下王国的各种岩石类型,以及它们在亿万年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奇特构造和形态。我们将认识地层褶皱、断层、节理,理解这些构造如何影响地下空间的分布,并对地下水的流动、矿产资源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岩石的“基因”: 详细介绍各类岩石的矿物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理解它们为何如此不同。 地下艺术品: 描绘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包括断层错动、地层弯曲、岩脉侵入等,并展示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壮观景象。 岩溶的奇观: 深入探索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的溶解作用,揭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以及地下洞穴、地下河的神秘世界。 变形的艺术: 分析地应力如何作用于岩石,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和脆性断裂,理解岩石变形的力学原理。 多孔与渗透: 探讨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这是决定地下水储存和流动能力的关键因素,也与地热能的开发息息相关。 第三章:生命的隐秘王国——地下生态系统 我们常常将生命与地表阳光下的绿意盎然联系起来,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远离阳光的地下深处,同样孕育着一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王国。本章将带我们走进黑暗而潮湿的地下世界,探索那些适应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真菌,甚至是某些奇特的地下动物。我们将了解这些生命如何利用化学能而非光能生存,它们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们与地质过程的紧密联系。 黑暗中的生存者: 介绍地下微生物的多样性,它们如何利用地下的化学物质获取能量,如硫酸盐还原菌、甲烷菌等。 真菌的地下网络: 揭示真菌菌丝体在土壤和岩石中的广泛分布,它们在分解有机物、连接植物根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地下动物的进化: 探讨一些适应地下生活方式的动物,如盲鱼、洞穴昆虫等,它们在感官、形态上的特殊进化。 生命的化学驱动力: 深入了解化能合成作用,它是地下生命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并分析其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中的可能作用。 地下与地表的生态连接: 探讨地下微生物对土壤形成、养分循环的影响,以及它们与地表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 第四章:地下能量的宝库——资源与利用 地下世界不仅是生命的隐秘王国,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能源来源。本章将聚焦地下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和能源,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地质勘探和工程技术来获取和利用它们。我们将了解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的形成机制,以及地热能、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并探讨这些资源的勘探、开采过程中的挑战与可持续性问题。 “黑金”的诞生: 揭示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过程,从有机质的埋藏到在地层中缓慢的转化,以及它们在地下的聚集方式。 矿山的奇迹: 介绍各类金属矿产(如铁、铜、金、稀土等)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在地壳中的富集过程。 地下的热能: 探索地热能的来源,如地幔热量、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能量发电和供暖。 生命的甘霖: 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储存和运动,认识地下水作为重要淡水资源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勘探的智慧: 介绍各种地质勘探技术,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等,以及钻探取样、岩石分析在资源评估中的作用。 可持续的馈赠: 讨论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的环境影响,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第五章:地下的工程师——改造与挑战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下空间的探索和利用,我们修建隧道、地下设施,也面临着地震、滑坡等地下灾害的威胁。本章将深入探讨人类在地下工程领域的成就与挑战,以及如何理解和应对地质灾害。我们将了解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难题,如围岩稳定性、地下水控制,同时也将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勘察和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穿透山峦的通道: 介绍隧道、地铁、地下公路的修建原理和技术,以及它们在现代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地下城市的构想: 探讨地下空间利用的潜力,如地下商业区、仓储设施、甚至居住空间,以及其面临的空气流通、照明等问题。 地下的“生命线”: 介绍地下管线(如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的铺设和维护,以及它们在城市运行中的关键性。 地震的警示: 深入剖析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以及如何进行地震风险评估和减灾。 斜坡的秘密: 探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了解影响其发生的各种因素,如地质构造、降雨、人类活动。 工程的智慧: 关注岩土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如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以及如何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预测与防御: 介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如地面沉降监测、边坡监测,以及如何建立预警系统,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章:未来的地底之门——前沿探索与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地下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地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及人类对地下空间利用的无限可能。我们将触及地球内部深处的探测、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地下在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深海与深地: 展望深海钻探、大陆深部钻探等项目,探索地球更深层的奥秘,寻找新的生命迹象和地质信息。 新能源的潜力: 关注新一代地热能技术(如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研发,以及其他可能从地下获取的清洁能源。 地下储存的未来: 探讨地下空间在二氧化碳封存、核废料储存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及其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生命科学的新维度: 展望利用地下微生物来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如生物修复、生物制药等。 人类与地下的共生: 思考如何更加科学、负责任地利用和保护地下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地球。 《地下王国》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我们所生存的星球的全新认知。它将带领读者潜入地球的腹地,感受地下的脉搏,理解地下的力量,并激发我们对这个未被充分认识的世界产生敬畏与好奇。

用户评价

评分

虽然这是一本规范性的技术书籍,但它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特殊工程地质问题处理”的章节,内容详实到令人吃惊。它不仅仅列出了“应该做什么”,更隐晦地指出了“不应该怎么做”,通过对常见失误案例的隐含规避,让读者能更早地识别潜在风险。例如,针对那些在野外可能遇到的罕见地层或特殊的地下水文条件,书中给出的指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这表明编写团队必然拥有丰富的、长期的现场勘察经验积累,能够将这些“血的教训”转化为文字,沉淀下来,这比任何大学课堂里的理论推导都要宝贵得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真正能指导工程师“如何干活”的实战手册。

评分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套规范不仅仅关注于技术细节的执行,更体现了国家在工程安全和质量控制上的整体战略考量。它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质量基线,使得不同地区的勘察成果能够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和评估。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它背后所承载的巨大社会责任感——任何一个微小的勘察疏漏,都可能导致后期建设的重大安全隐患,而这本规范正是构建安全屏障的第一道关键防线。它促使从业者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跳出仅仅完成任务的思维定式,上升到对工程整体生命周期负责的高度。这种对行业标准化的推动作用,是任何一本学术专著都无法比拟的,它定义了“合格”的门槛,并不断鼓励行业向“卓越”迈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规范化表达,精准、客观,不带任何多余的个人情感色彩,这正是国家标准所应具备的特质。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力求滴水不漏,使得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解读同一条文时,能达到高度的一致性,这在跨部门协作或与不同承包商打交道时,是避免纠纷的关键。举例来说,对于“工程地质现象描述”的部分,其用词的细微差别,直接关乎到后续设计计算的输入参数,这本书通过精确的措辞,将这种模糊性降到了最低。当然,这种严谨性也意味着它不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读物去“轻松阅读”,它更像是给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工程师提供一个权威的“锚点”,一个必须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对我而言,它更像是随时待命的“专业裁判”,确保我的所有工作都落在标准的轨道之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黑色宋体字,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权威的感觉。我特意留意了一下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起静电的纸张,而是偏哑光的道林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对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在工地和办公室之间奔波查阅标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说实话,现在很多技术书籍为了追求轻薄而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一本显然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看得出出版社对这套国家标准的重视程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专业著作。初次翻阅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也让人心情平静,更容易进入到严谨的专业学习状态中去。光是这种实体书的质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让人愿意把它常备在手边,而不是锁在资料柜里吃灰。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严谨性。它不像一些技术手册那样将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了清晰的逻辑递进关系。从最基础的勘察目的、任务划分,到具体的现场测试方法,再到最后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章节和条文序号对应,检索起来极为方便快捷。特别是目录部分的设计,做得极为详尽,几乎每一个关键技术点都能在目录中找到精确的定位,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记得有一次深夜赶一个紧急报告,需要快速核对关于软土地基处理的参数要求,如果不是这本规范的索引清晰,我可能需要多花半个小时在旧的电子版上大海捞针。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查找体验,对于要求时间效率的工程领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了编者对实际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刻理解,绝非闭门造车之作。

评分

质量非常好,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规范不是最新的啊 该更新下了吧?????

评分

。。。。。。。。。。。。。。。。。。。。。

评分

正版 陪送速度快 服务态度好

评分

好评,很不错,很实用,满意!

评分

很不错的

评分

非常好的工具书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省时省力,还能得京东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京东买东西又好又快!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