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阶梯式讲解,包含设计手绘三大要点:线稿、上色、快题表现。
结构完整,内容全面,详细的技法讲解,丰富的实例演示。
文字与案例同行,讲解与作品并轨,并安排大量作品供临摹和提升。
无论是零基础学习手绘的读者,还是有一定手绘基础想要进一步提高的读者,都能得到提升。
这是一本适合你的手绘完全自学教程。
内容简介
《建筑设计手绘完全自学教程》致力于阶梯式讲解,从基础的线条到完成的快题表现,一步一个台阶为读者指明训练方向。论你是零基础的学员,还是在手绘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人士,相信都能从本书得到收获。
《建筑设计手绘完全自学教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即线稿、马克笔上色和快题表现。其中,线稿阶段包括线条、透视、明暗、虚实、空间、材质、构图、配景,建筑速写的各类风格,训练建筑速写的三个阶段;马克笔上色阶段包括笔触、体块的光影关系、五种基本技法、材质的详细分类解析、各类配景的分类解析,总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表现的技法详细解析,马克笔上色各类风格的详细解析,马克笔训练的三个阶段;快题表现阶段作者做了详细的分布解析。
《建筑设计手绘完全自学教程》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案例为主导配以详细的文字解说,让读者看得懂,读得明。跟着书中的阶梯走完之后,作者为读者安排了大量的作品以供后期临摹和提升。“文字与案例同行,讲解与作品并轨”就是本书的特色,相信读者能够学有所获。
作者简介
吴伟,2011年至2012年创办了“吴伟”建筑手绘艺术工作室,主讲建筑速写、建筑效果图表现、建筑快题表现。
2012年至2013年任教于庐山艺术特训营,在担任教务处建筑学专业带头人期间,对庐山艺术特训营建筑快题班及规划快题班进行了全面改革,并参与编写《设计与手绘表现丛书2——建筑景观》一书,多幅作品收录于该书之中。
2013年至今,任职于长沙同蒙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担任项目负责人兼设计主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钢笔画的由来与发展
1.2 钢笔速写的重要性
1.2.1 钢笔速写在设计中的运用
1.2.2 钢笔速写在艺术审美上的独立性
1.3 工具与材料
1.4 钢笔速写的创作特点
第2章 手绘基本原理
2.1 姿势
2.2 线条
2.2.1 线条的重要性
2.2.2 直线
2.2.3 曲线
2.2.4 紧线
2.2.5 松线
2.2.6 线条在实际运用中的基本诀窍
2.2.7 线条的疏密
2.2.8 线条的虚实
2.3 透视
2.3.1 一点透视
2.3.2 两点透视
2.3.3 三点透视
2.3.4 圆形透视
2.3.5 散点透视
2.3.6 空气透视
2.4 阴影
2.4.1 总图阴影
2.4.2 立面图阴影
2.4.3 透视图阴影
2.5 明暗
2.5.1 立方体的明暗变化
2.5.2 圆柱体的明暗变化
2.5.3 建筑明暗实例分析
2.6 高光
2.7 光感的过渡
2.7.1 透视的过渡
2.7.2 阴影的过渡
2.8 材质
2.9 构图
2.9.1 取景
2.9.2 比例
2.9.3 常见的构图方式
2.10 对比
2.10.1 大小对比
2.10.2 疏密对比
2.10.3 虚实对比
2.10.4 明暗对比
2.11 取舍与重组
2.12 精简与归纳
第3章 配景
3.1 配景的选择
3.2 植物
3.2.1 乔木
3.2.2 常见树的基本画法
3.2.3 灌木与草地
3.3 人物
3.3.1 人物的形象特征
3.3.2 人物的透视关系
3.4 交通工具
3.4.1 汽车
3.4.2 摩托车
3.4.3 自行车
3.5 石头
第4章 钢笔速写的风格与表现
4.1 线描
4.2 明暗
4.3 线面结合
4.4 意向草图
4.5 各类风格分步解析
4.5.1 线描类分步解析
4.5.2 明暗类分步解析
4.5.3 线面结合类分步解析
4.6 建筑速写三阶段
4.6.1 临摹阶段
4.6.2 图片写生阶段
4.6.3 实地写生阶段
第5章 马克笔基础知识
5.1 什么是马克笔
5.2 马克笔的重要性
5.3 工具与材料
5.3.1 马克笔的品种
5.3.2 纸张
5.3.3 速写本
5.3.4 彩铅
5.4 马克笔的创作特点
第6章 上色的基本原理
6.1 笔触与线条(点线面)
6.1.1 点线面的过渡
6.1.2 横竖交叉笔触
6.2 体块光影关系练习
6.3 基本技法
6.3.1 湿画法
6.3.2 干画法
6.3.3 干湿结合
6.3.4 溶色法
6.3.5 洗色法
6.4 色彩基本知识
6.4.1 色彩来源
6.4.2 色光混合
6.4.3 颜料的三原色
6.4.4 色相
6.4.5 色彩冷暖
6.4.6 明度
6.4.7 色彩的纯度
6.4.8 色彩的对比
6.5 材质的分类表现
6.5.1 混凝土
6.5.2 玻璃
6.5.3 马赛克
6.5.4 碎石拼花
6.5.5 乱石挡土墙
6.5.6 砖墙
6.5.7 木材
6.5.8 毛石
6.5.9 瓦片
6.6 配景练习
6.6.1 人物
6.6.2 汽车
6.6.3 摩托车
6.6.4 石头
6.6.5 天空
6.6.6 水面
6.6.7 乔木
6.6.8 灌木
6.6.9 树林
第7章 功能图表现技法详解
7.1 总平面图表现
7.1.1 总图植物配景
7.1.2 各类总图画法分析
7.2 立面图表现
7.2.1 点线面的过渡
7.2.2 各类立面画法分析
7.3 剖面图表现
7.3.1 商业办公建筑剖面表现
7.3.2 会所剖面表现
7.3.3 教堂剖面表现
7.4 平面图表现
7.4.1 餐厅平面图表现
7.4.2 茶室平面图表现
7.5 室内立面图表现
7.5.1 茶室立面图表现
7.5.2 酒吧立面图表现
第8章 各类风格分类解析
8.1 草图表现
8.1.1 交通建筑表现
8.1.2 多层办公楼表现
8.1.3 商业会所表现
8.1.4 商业卖场表现
8.2 概念效果图表现
8.2.1 微型别墅表现
8.2.2 商业办公楼夜景表现
8.2.3 会所表现
8.2.4 餐馆表现
8.2.5 商业中心表现
8.2.6 图书馆表现
8.2.7 办公类建筑表现
8.3 写实效果图表现
8.3.1 超高层商业写字楼表现
8.3.2 高层商业中心表现
8.3.3 高层酒店表现
第9章 马克笔训练三阶段
9.1 临摹
9.2 图片处理
9.3 实地写生
第10章 快题表现分步解析
第11章 作品欣赏
11.1 建筑手绘作品欣赏
11.2 建筑快题作品欣赏
前言/序言
《建筑之语:视觉表达与空间叙事》 序言 在建筑的宏伟殿堂中,想法的诞生与最终的形态之间,存在着一条由线条、色彩和光影编织而成的无形路径。这条路径,是建筑师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具象化想象、解析复杂概念、并最终触动人心的关键。我们常常惊叹于那些拔地而起的杰作,却可能忽略了在其背后,无数个日夜的构思、推敲与表达。本书并非一本技法手册,不聚焦于某种特定的工具或媒介,而是深入探讨“为何”而画,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语言讲述建筑故事。它关乎我们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将内心的空间感知转化为直观而有力的视觉呈现。 第一章:理解建筑的本质——从感知到表达 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文化、技术发展以及精神追求的综合回应。在动手绘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建筑的本质。这一章将带领读者超越表面的形式,去探寻建筑背后的哲学、美学和功能逻辑。 空间感知与几何思维: 建筑是关于空间的艺术。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几何概念出发,探讨如何感知三维空间,理解体块、围合、穿透、流动等基本空间关系。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理解,更是一种直觉性的空间感悟。我们会讨论如何在脑海中构建空间,并在纸面上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例如通过轴测图、透视原理的内在逻辑,而非单纯的绘画技巧。 形式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任何成功的建筑都必须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找到平衡。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一关系,探讨形式如何服务于功能,又如何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升华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将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如何处理这一关系,以及设计师如何在形式的约束与自由之间游刃有余。 材料、结构与建造的语汇: 建筑的 physicality(实体性)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不同建筑材料的特性,它们如何影响视觉感受和空间氛围,以及材料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体系如何塑造建筑的外观和内在逻辑。理解建造过程的限制与可能性,是建筑师在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历史与环境的印记: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本章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建筑如何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我们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演变,以及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甚至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这种宏观的视野,能让我们的设计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视觉叙事的语言——如何“说”建筑 一旦我们对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下一步就是如何有效地将其“说”出来。这一章将聚焦于视觉表达的艺术,强调并非所有线条和色彩都具有同等的力量,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们来构建引人入胜的叙事。 观察的艺术: 绘画的起点是观察。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看”。这包括识别对象的形体、比例、光影、肌理、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会引导读者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从纷繁的细节中提炼出最重要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表现力的视觉元素。这不仅仅是眼睛的注视,更是思维的穿透。 素描的本质: 素描是视觉语言的基石。本章将探讨素描的根本意义,它不仅仅是技法训练,更是思考的过程。我们会讨论线条的力度、粗细、方向如何传达对象的质感和情感,光影的变化如何塑造体积感和空间深度。理解素描不仅仅是“画得像”,而是“画出它之所以是它”。 构图的力量: 好的构图能引导观者的视线,突出重点,并营造特定的氛围。我们将探讨黄金分割、三分法、对称与均衡等经典构图原则,并分析它们在建筑表现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讨论如何根据设计的意图,自主地选择和创造构图,以达到最佳的视觉传达效果。 色彩的表达: 色彩是情感的载体。本章将探索色彩的心理学效应,不同色彩搭配如何营造不同的空间感受,以及如何运用色彩来突出建筑的重点、区分功能区域、增强环境氛围。我们将讨论色彩的冷暖、明暗、饱和度等属性,以及它们在建筑表现中的意义。 光影的戏剧性: 光影是塑造空间感和体积感的关键。我们将深入研究光线的方向、强度、性质如何影响建筑的形态和质感,以及如何通过对光影的精准描绘,来表现建筑的立体感、深度感和情感氛围。我们会探讨自然光和人工光的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如何赋予建筑生命力。 第三章:从概念到现实——设计思维的视觉化 建筑设计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本章将着重于如何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利用视觉工具来辅助思考,推动概念的成熟,直至最终的方案呈现。 草图与意念表达: 设计的萌芽往往以快速草图的形式出现。本章将强调草图在捕捉灵感、探索可能性的重要作用。我们会探讨如何用最简洁的线条和符号,快速记录和传达设计意念,以及如何通过多样的草图形式(如鸟瞰图、平面草图、透视图草图),来探索不同的设计方向。 平面、立面与剖面的语言: 作为建筑图纸的“三大件”,平面、立面和剖面是表达建筑空间组织、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的核心。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清晰、准确地绘制这些图纸,并强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我们会讨论如何在图纸中融入表现性的元素,使其不仅仅是技术图纸,更是能讲述空间故事的媒介。 模型与实体感的探索: 实体模型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章将探讨纸质模型、黏土模型等不同类型模型的优势,以及它们如何帮助设计师理解建筑的尺度、体量、空间关系和材质。我们会强调模型作为三维思维工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模型来检验和优化设计。 氛围与意境的渲染: 最终的方案展示,需要将设计的理念和情感有效地传达给观者。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细节的刻画、光影的营造、色彩的运用,以及人物、植被等元素的点缀,来渲染出建筑的氛围和意境。我们会讨论如何通过视觉语言,让观者“感受”到空间,而非仅仅“看到”它。 第四章:建筑师的思考工具——超越形式的洞察 本书的目的并非教授读者绘画的技巧,而是启发读者利用视觉语言作为一种思考的工具。本章将引导读者将注意力从“如何画”转移到“为何画”,以及“画什么”。 批判性观察与分析: 优秀的建筑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回应。本章将引导读者学会如何批判性地观察和分析现有的建筑,理解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灵感。我们会讨论如何通过手绘来解构建筑,分析其空间组织、形式逻辑、材料运用等。 “读懂”一栋建筑: 每一栋建筑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本章将鼓励读者以一种“阅读”的心态去理解建筑,通过手绘来捕捉建筑的“性格”,它所传达的情感,以及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是一种将抽象的理解转化为具体视觉符号的过程。 设计语言的建立: 每一位有成就的建筑师,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设计语言,让自己的作品具有辨识度和个人风格。这不仅仅是技法的熟练,更是思想的沉淀和表达的自信。 沟通与协作的桥梁: 建筑设计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本章将强调视觉语言在建筑师与客户、工程师、施工方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清晰而富有表现力的图纸,能够有效地传达设计理念,减少误解,从而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 结语 建筑的魅力,在于它能触动我们的感官,激发我们的想象,并最终影响我们的生活。而视觉语言,正是我们通往这份魅力的钥匙。本书希望成为您探索建筑世界、培养设计思维、并用视觉语言讲述属于您自己建筑故事的引路人。愿您在每一次的勾勒、每一次的着色、每一次的构图之中,都能感受到建筑的脉搏,聆听到空间的低语,并最终创造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杰作。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