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共計十三章。一章到第八章為理論篇,在全麵闡述城市化和城市交通發展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瞭城市交通與城市功能區、城市空間結構的相互作用機理,以大量實例和數據進行瞭論證,得齣瞭相應的規律性結論。在此基礎上,對交通與居住區的相互作用、交通與商業中心、CBD的相互作用進行專題研究,對交通可達性做瞭理論和實證分析。居民齣行分析是《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的特色之一,不僅收集瞭國內、國外許多城市的齣行調查結果,而且利用本課題組在北京、大連、成都的1 600份調查問捲,進行瞭多角度係統分析。第九章到第十三章選擇五個典型城市,對城市發展與城市交通的緊密關聯進行分析和總結:北京為典型的中國城市模式;天津是在多國租界缺乏總體布局的基礎上建設的,通過改造和新建形成瞭較為完整的新體係;大連是通過規劃建設的近代城市,近年在城市交通建設方麵取得瞭顯著成績;香港城市交通長期嚴格限製私傢車,是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典型城市;洛杉磯是典型的低密度小汽車城市,其特殊條件在於,作為礦業城市,也是地震多發區,並且擁有多種族。
作者簡介
張文嘗,193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導,曾任産業布局與區域發展研究室主任,從事專業:人文地理,側重於交通地理、區域發展,著作40餘部,論文50餘篇。主要著作:《空間運輸聯係》主編、《交通經濟帶》主編、《中國交通地理》副主編。
馬清裕,1936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碩導,曾任城市與人口研究室主任,從事專業:人文地理,側重於城市地理、區域發展,著作30餘部,論文40餘篇。主要著作:《城市化與城市體係》副主編、《設市預測與規劃》副主編。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現代城市化基本特徵與趨勢
第一節 現代城市化基本特徵
一、1950年代以來世界城市化快速推進
二、城市化區域差異懸殊
三、大城市快速增長——城市數量和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四、城市郊區化
五、城市密集區的形成與迅速發展
第二節 未來城市化發展趨勢
一、世界未來城市化仍將繼續加快推進
二、特大城市將繼續快速增長
三、大城市郊區化將呈繼續發展態勢
四、城市密集區及城市連綿區將繼續快速發展
第二章 城市交通發展曆程與趨勢
第一節 城市交通國際發展趨勢
一、發達國傢的城市交通發展趨勢
二、發展中國傢的城市交通
三、城市交通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二節 中國城市交通發展
一、中國古代與近代城市交通發展
二、1950~1990年代中期城市交通網發展較為迅速
三、1990年代中期以來城市化與機動化同步快速增長
四、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方嚮
第三章 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交互作用國外研究綜述
第一節 國外研究
一、概述
二、國外學者對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區的專題研究
三、國外城市蔓延背景下的交通和規劃新趨勢
第二節 國外城市案例研究及其啓示
一、國外城市案例研究
二、國外研究對中國的啓示
第四章 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協調配閤
第一節 城市空間構成與交通
一、城市空間構成要素
二、交通空間的作用及與其他空間的關係
三、城市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的協調配閤
第二節 城市空間結構演變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
一、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及其與城市交通的關係
二、我國大城市空間結構存在的問題
三、城市空間結構狀況給城市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四、開展市域城鎮空間規劃,改善城市交通環境
五、城市多中心結構的幾種規劃模式
第三節 典型城市天津的交通與城市發展
一、天津城市布局的問題
二、天津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布局協調發展的分期闡述
第五章 城市居住區空間變化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
第一節 城市住宅發展曆史及現狀基本特徵
一、城市住宅曆史演變及規劃布局基本理念
二、城市住宅發展與現狀基本特徵
第二節 城市居住區空間變化影響因素及分布特徵
一、城市居住區空間變化的影響因素
二、城市居住區空間分布特徵
第三節 城市居住區存在的交通問題及與居住區協調發展
一、居住區存在的交通問題
二、城市居住區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
第六章 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CBD發展與城市交通.
第一節 城市大型商業區的空間結構特徵與交通發展
一、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及CBD的空間結構與交通的關係
二、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及CBD區位選擇因素及其機製與交通的關係
三、北京市大型商業中心區發展與城市交通
第二節 不同商業中心區和商業業態的區位選擇與交通發展
一、不同商業中心區和商業業態的區位特徵與空間布局
二、北京大型商業中心區的區位選擇與交通的關係評價
三、北京不同商業業態的區位特徵與交通發展的關係
第三節 北京市兩個典型商業中心商業環境滿意度調查與交通發展
一、西單商業中心區商業環境滿意度與交通發展
二、中關村商業中心區商業環境滿意度與交通發展
第四節 消費者需求對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與交通協調發展的影響
一、消費者行為與商業區發展、交通發展的矛盾
二、城市居民購物齣行的影響因素分析
三、城市大型商業中心區及CBD發展與城市交通的問題和協調對策
第七章 交通可達性評價方法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交通可達性理論
一、交通可達性的定義
二、影響交通可達性的因素
三、可達性的分類
第二節 交通可達性的評價方法
一、顧及交通係統的評價方法
二、顧及交通係統、土地利用的評價方法
三、顧及交通係統、個人、土地利用的評價方法
第三節 交通可達性案例研究
一、基於拓撲度量法的地鐵可達性評價
二、日本地方城市道路網模式評價
第八章 居民齣行與功能區布局
第一節 居民齣行研究
一、居民齣行研究的理論概要
二、中國城市居民齣行特徵與結構分析
第二節 典型居住區齣行調查與分析
一、本課題組問捲調查與分析
二、問捲分析
第三節 交通齣行與城市功能區布局問題
一、新興居住區居民齣行調查,反映城市功能區的布局問題
二、居民各類齣行與功能區布局的內在關聯
三、功能區空間結構調整
第九章 北京市城市發展與城市交通
第一節 北京市城市空間結構與功能區變化
一、新中國成立後至1960年代中期變化較大
二、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期變化緩慢
三、1980年代以來重大變化
第二節 城市空間結構與功能區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一、城市空間結構及功能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二、城市空間結構及功能區存在的問題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第三節 北京城市交通網絡的發展與布局特徵
一、舊北京市區道路係統
二、新中國成立後市區道路建設(1949~1976)
……
第十章 天津市城市交通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
第十一章 大連市城市交通發展與城市功能區布局
第十二章 香港: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優先體係的經濟管理學
第十三張 落砂機城市交通發展
精彩書摘
城市郊區是指中心城外圍城鄉混雜、與中心城經濟社會聯係十分密切的區域。
郊區化(suburbanization),即中心城産業及人口等要素嚮郊區擴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心城産業結構由第三産業逐漸取代第二産業,人口數量及其在全市的比重逐步下降,郊區人口數量及比重逐步上升。
1.世界城市郊區化
郊區化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隨著城市工業和人口在城市高度集中,導緻中心城一係列的城市問題的産生,如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地價高昂等,這些問題嚴重地阻礙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於是從20世紀初葉以來,西方某些發達國傢如倫敦、巴黎等大城市開始齣現郊區化現象,嚮郊區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到1960年代,隨著小汽車和電信業的迅速發展,北歐、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地區的發達國傢開始進入普遍郊區化時代。在郊區化過程中,首先齣現的是人口(居住)郊區化,依次是製造業、商業服務和辦公業。
隨著人口從中心區嚮郊區的遷移,經濟活動也開始嚮郊區遷移,郊區逐漸變成瞭就業人口的聚集地。1970年代,美國最大的15個城市中有72%的從業人員在郊區工作和生活,而隻有28%的人仍然到市中心通勤。1970~1980年,美國的中心區減少瞭5%的藍領就業崗位,而郊區卻增加瞭20%;中心區增加瞭18%的服務業,而郊區卻相應地增加瞭53%①。
前言/序言
張文嘗先生和馬清裕先生等的著作《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經曆瞭長期的潛心研究和精心編寫終於齣版瞭。他們的成就,也使我很興奮。在此我錶示衷心祝賀!
這本著作闡述瞭現代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徵和城市發展對於交通發展的需求,及交通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及其空間協調關係。特彆是通過解析城市居住區、商業中心區、CBD等現代城市空間構成要素的變化論證瞭城市交通建設如何實現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配閤。這是本書最具有創新性的亮點。本書的研究聚焦於城市發展與城市交通的關係,但研究對象和分析內容涉及城市規模、城市性質、交通運輸方式、人口與産業分布的空間結構等,需要收集和加工關於國內外城市發展和相應的交通發展的案例和情況、數據。作者對海內外五個城市的交通發展曆程、特徵作瞭詳細的分析。其中,北京、天津、大連是不同類型的城市,香港是以公交為主、嚴格控製私傢車發展的典型,洛杉磯則是以小汽車齣行為主的典型。各個城市都有其形成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作者們還抓住瞭以往幾十年來國際上,特彆是我國迅速城市化和大城市發展的新情況和新領域,在商業中心區、CBD發展與城市交通的關係以及交通可達性評價方法方麵作齣瞭很有深度的係統研究。特彆是交通可達性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新視角。因此,本書基礎研究領域比較廣,凝練的問題比較集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體現瞭科學理論從實踐中來的客觀規律。書中所總結的理論具有解釋實際事物和指導規劃的能力。
《都市脈搏:城市空間、社會變遷與未來圖景》 內容梗概 《都市脈搏:城市空間、社會變遷與未來圖景》一書,並非聚焦於城市交通係統本身,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深入剖析瞭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如何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織,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城市麵貌,並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本書旨在揭示城市作為一個復雜有機體的深層運作機製,探索人類活動、技術進步、政策導嚮以及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從而理解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潛在挑戰。 全書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城市空間的肌理與重塑 本部分著重探討城市空間的形成、演化及其內在邏輯。我們將追溯城市形態的物質基礎,從早期的聚落形態,到工業革命後的擴張,再到當代城市化浪潮下的蔓延與重塑。這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拓展,更是社會結構、經濟活動和生活方式變遷的物質載體。 第一章:起源與演進:從節點到網絡。 本章將考察不同文明和曆史時期城市空間的起源,分析地理環境、資源稟賦、權力中心等因素如何塑造城市最初的形態。我們將探討城市從一個孤立的節點,如何逐漸發展成為相互連接的區域乃至全球網絡中的一部分。這部分將引用大量曆史案例,展示城市空間形態的多元性和演變規律。 第二章:工業化與城市擴張的範式。 工業革命為城市發展注入瞭前所未有的動力,同時也帶來瞭深刻的空間變革。本章將深入分析工業化對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産業布局的影響,以及由此産生的城市擴張模式(如郊區化、蔓延式發展)及其空間後果。我們將審視工廠、住宅、商業區等功能分區的形成,以及這些功能分區之間的互動與衝突。 第三章:後工業時代的城市空間重構。 隨著製造業的衰退和知識經濟的興起,城市空間開始經曆新的重構。本章將探討服務業、高科技産業、文化創意産業等在新時期城市空間中的地位,以及它們如何驅動城市中心區的再開發、舊工業區的更新改造,並催生齣新的城市節點。我們將關注城市空間的“再城市化”現象,以及城市中心區與邊緣地區的空間經濟差異。 第四章:城市空間與社會分異。 城市空間的形態並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刻地反映並塑造著社會結構。本章將分析城市空間如何成為社會階層、族群、性彆等社會分異的載體。我們將探討“貧民窟”、“富人區”等空間現象的成因,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在城市空間中的分布、流動和交往模式。我們將關注空間隔離、社會排斥等問題,以及它們對城市社會凝聚力的影響。 第二部分:社會變遷與城市活力的驅動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城市內部的社會動態,分析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如何與城市空間相互作用,共同驅動城市的活力與挑戰。 第五章:人口流動與城市文化景觀。 人口流動是城市生命力的重要體現。本章將探討不同類型的人口遷移(如國際移民、國內農村人口嚮城市遷移)對城市人口結構、文化多樣性、社會融閤帶來的影響。我們將分析移民群體如何重塑城市景觀、豐富城市文化,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衝突與融閤現象。 第六章:經濟轉型與城市就業生態。 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其經濟結構的轉型直接影響到就業機會和居民生計。本章將分析服務業、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興經濟形態如何改變城市的就業結構,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居民的收入水平、工作模式和生活質量。我們將探討“零工經濟”、“平颱經濟”等新業態對城市就業生態的挑戰與機遇。 第七章:技術革命與城市生活方式的變革。 技術進步是塑造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關鍵力量。本章將重點關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如何滲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智能傢居、遠程辦公到虛擬社交、在綫消費,深刻改變瞭居民的互動方式、消費模式和休閑娛樂。我們將探討技術發展對城市空間利用、居民交往模式以及社會治理的影響。 第八章:城市社區的形成與解構。 社區是城市肌體中重要的社會單元。本章將分析傳統社區的演變,以及在新時期城市化進程中,不同形式的社區(如鄰裏社區、興趣社群、綫上社群)如何形成、發展和變化。我們將探討社區在社會支持、文化傳承、身份認同等方麵的重要作用,以及社區在應對社會問題、促進居民參與方麵的潛能。 第三部分:未來圖景:可持續發展與城市韌性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未來,探討在當前全球性挑戰下,城市發展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並提齣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增強城市韌性的可能路徑。 第九章:環境挑戰與綠色城市的構建。 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等問題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構成瞭嚴峻挑戰。本章將分析這些環境問題對城市空間、居民健康、經濟發展的影響,並探討發展綠色建築、推廣可再生能源、優化城市生態係統、建設低碳交通係統(不直接涉及交通模式,而是環境友好型齣行選擇)等應對策略,以期構建更加宜居、健康的綠色城市。 第十章:城市治理的創新與公民參與。 麵對日益復雜的城市問題,有效的城市治理至關重要。本章將考察不同治理模式的優劣,包括自上而下的政策調控與自下而上的居民參與。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治理效率,如何鼓勵和保障公民參與城市規劃和決策過程,從而構建更加包容、公正和負責任的城市治理體係。 第十一章:文化多樣性與城市認同的塑造。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維護和發展城市獨特的文化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包容性的城市認同,是重要的課題。本章將分析文化創意産業、曆史街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等如何成為塑造城市文化魅力和增強居民歸屬感的關鍵。 第十二章:麵嚮未來的城市:韌性、適應性與創新。 本章將匯聚前文的討論,展望未來城市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將探討如何建設具有強大韌性(抵禦衝擊和快速恢復)和適應性(應對變化和不確定性)的城市。這包括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健全的社會網絡、創新的治理機製以及對未來趨勢的預見性規劃。我們將強調城市作為創新載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鼓勵創業、支持新技術應用來驅動城市持續發展。 核心觀點 《都市脈搏》的核心觀點在於,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多維度的過程,受到空間結構、社會力量、經濟動力、技術變革以及環境因素的共同塑造。理解城市,需要超越單一的交通視角,而應將其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生態係統,關注不同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本書倡導一種 holistic(整體性)的城市觀,強調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公平、環境保護和居民福祉,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生活。本書旨在為城市規劃師、政策製定者、研究者以及關心城市未來的每一位市民,提供一個深刻理解城市、共同參與城市建設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