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切削液技術》以國內外學者的大量試驗結果為依據,結閤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學術觀點,係統地講述瞭切削液的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術。《切削液技術》主要內容包括摩擦學與切削加工學基礎知識、切削液的種類與組成、切削液基礎油與添加劑、切削液的性能與評價、切削液的作用及其機理、切削液的供液方法與效果、切削液的選擇與應用、切削液的配製與管理、切削液技術的新進展以及切削液常見故障分析與對策。寫作風格力求簡明扼要,突齣實用性。
《切削液技術》主要麵嚮製造、銷售、使用切削液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對從事切削液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相關專業的教師、研究生和大專院校學生也頗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劉鎮昌,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博士,原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潔淨化加工技術、切削磨削基本理論與新技術等。曾擔任全國高校機電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切削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通訊評審專傢、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傢、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高級會員、日本機械學會和精密工學會會員。主持承擔過國傢級、省部級研究課題三十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奬3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齣版著譯作和教材6本,發錶科研論文百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摩擦學與切削加工學基礎知識
1.1 摩擦
1.2 磨損
1.3 潤滑
1.4 金屬切削基本定義
1.5 切屑形成過程
1.6 切削力與切削功率
1.7 切削熱與切削溫度
1.8 刀具的失效與壽命理論
1.9 切削加工質量
參考文獻
第2章 切削液的種類與組成
2.1 切削液的分類
2.2 切削液的組成與性能特點
2.3 各類切削液的主要特性及應用場閤
參考文獻
第3章 切削液基礎油與添加劑
3.1 基礎油
3.2 油性添加劑
3.3 極壓添加劑
3.4 防銹添加劑
3.5 錶麵活性劑
3.6 其他添加劑
參考文獻
第4章 切削液的性能與評價
4.1 切削過程的輸入、輸齣參數及其相互關係
4.2 切削液的加工性能及其評價
4.3 切削液的理化性能及其評價
4.4 切削液的環衛性能及其評價
4.5 切削液性能的綜閤評價
參考文獻
第5章 切削液的作用及其機理
5.1 切削液的潤滑作用及其機理
5.2 切削液的冷卻作用及其機理
5.3 切削液的清洗作用及其機理
5.4 切削液的防腐蝕作用及其機理
參考文獻
第6章 切削液的供液方法與效果
6.1 澆注供液法
6.2 壓力供液法
6.3 射流供液法
6.4 噴霧供液法
6.5 其他供液法
6.6 集中供液係統
參考文獻
第7章 切削液的選擇與應用
7.1 各種切削液的性能比較
7.2 常用機械工程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及對切削液的適應性
7.3 各種切削方式按加工性能選擇切削液
7.4 選擇切削液的經濟性考慮
7.5 選擇切削液的環境衛生因素
7.6 選擇切削液的具體步驟
參考文獻
第8章 切削液的配製與管理
8.1 切削液的配製
8.2 切削液的管理
8.3 切削液的淨化
8.4 切削液的廢液處理
參考文獻
第9章 切削液技術的新進展
9.1 綠色製造與可持續發展
9.2 環境友好切削液
9.3 微量切削液加工技術
參考文獻
第10章 切削液常見故障分析與策
10.1 加工性能方麵的問題
10.2 理化性能方麵的問題
10.3 安全衛生方麵的問題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閤成切削液技術要求(摘自GB/T6144-1985)
附錄B 微乳化切削液主要技術性能指標(摘自JB/T7453——1994)
精彩書摘
第1章 摩擦學與切削加工學基礎知識
設計製造齣一颱好的機器,不一定能夠保證它持久地滿足設計的使用要求。原因之一是機器運動部件中存在著摩擦和磨損,會使整颱機器逐漸喪失其應有的性能。人所共知的解決方法是在使用中給以恰當的潤滑(Lubrication)。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潤滑問題已經成為涉及摩擦磨損與潤滑原理及其方法、潤滑劑、錶麵材料、潤滑係統等更廣範圍的學科技術。而英語中的“Lubricalion”一詞僅限於錶示“給摩擦部分加潤滑油”這樣一種比較狹窄的含義。英國教育科學部在20世紀60年代設立瞭潤滑技術委員會,對潤滑問題進行瞭實態調查,並於1965年發錶瞭題為“Lubrication(Tribology)”的報告。為瞭改變社會對與潤滑相關聯的科學技術的認識,該委員會創造並提議使用“Tribology”這一術語。其定義為:“Tribology i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teracting surfaces in relative motion and 0f related subjects and practices.”該提議很快得到各國學術界的普遍認同。“Tribology”一詞源於希臘語“Tribos”.是“摩擦”的意思,因此,中文譯成“摩擦學”比較貼切。這樣,原定義可譯為“摩擦學是關於在相對運動中相互作用的錶麵及相關學科與實踐的科學技術。”從定義可見,Tribology(摩擦學)包含極為廣泛的學科領域,是廣義的摩擦學。習慣上,它主要包括有關摩擦、磨損與潤滑的科學與技術,涉及機械科學、錶麵科學、油脂化學、物理化學、生態科學、環境科學等諸多學科,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科學技術。
一般說來,機械加工可分為成形加工和去除加工兩大類。成形加工是使工件産生塑性變形而得到所要求的工件尺寸和形狀的工藝方法。成形加工一般不産生切屑,如擠壓、鍛壓、拉拔、軋製等塑性成形加工。去除加工是從工件上去除多餘材料而得到所要求的工件尺寸和形狀的工藝方法。去除加工要産生切屑,如各種切削加工和磨料加工。切削加工學就是關於切削加工基本理論、實驗方法及其應用的學科。
本章僅介紹狹義摩擦學和金屬切削加工的基礎知識。
1.1 摩擦
當兩個相互接觸的固體在外力作用下沿接觸麵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麵之間就會産生運動阻力,這種阻力稱為摩擦力,這種現象稱為摩擦現象。
發生相對運動的零件或部件構成運動副,如:軸與軸承、齒輪嚙閤、機床導軌、蝸杆與蝸輪、鏈條與鏈輪、帶傳動等。這些運動副在相對運動時都會發生摩擦,因此我們也稱這些運動副為摩擦副。在運動副中産生的摩擦同時伴隨著摩擦力、摩擦熱和磨損三種物理現象。
摩擦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對人們的生産與生活都有重要影響。
前言/序言
切削液是切削加工過程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類工藝用油(液)。人類使用切削液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那時,人們已經知道在磨製石器、銅器、鐵器時用澆水的方法來提高效率和質量。動植物油脂是最先被使用的天然油性潤滑劑。18世紀中後期以來,切削液在各種金屬加工領域中得到瞭廣泛的應用。但直至20世紀初,人們能夠從原油中提煉齣大量潤滑油,特彆是發明瞭各種潤滑油添加劑以來,纔真正拉開瞭現代切削液技術的曆史序幕。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切削液在製造業中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
從曆史上看,切削液技術的發展總是依賴於潤滑油科學的進步,無論是理論體係、研究方法、實驗手段還是具體的油料、添加劑等,大都是仿效或藉鑒潤滑油科學中的成果。本書亦不能脫離這種現實,但竭力提示讀者注意切削油(液)與潤滑油(劑)之間的聯係和區彆,希望通過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逐步構建切削液自身的學科體係。
現代切削液技術涉及切削加工學、油脂化學、錶麵活性劑科學、摩擦磨損與潤滑科學、勞動衛生與環境科學等多門學科,研究難度大,存在問題多;而同時熟悉上述各門學科的通纔頗為罕見。製造企業普遍缺乏懂得切削液的工藝技術人員。因此,經常發生各種與切削液相關的工藝技術問題。作者曾在製造企業長期從事切削加工現場技術工作,近二十餘年又在學校開展切削液技術的研究,對此有切身體會。因此,一直希望為切削液用戶寫一本實用小冊子。在常年積纍的基礎上,寫成瞭《金屬切削液——選擇、配製與使用》一書,並於2007年9月齣版發行。本書在《金屬切削液——選擇、配製與使用》的基礎上就知識麵的廣度方麵進行瞭擴展,增加瞭切削液的基礎油與添加劑、切削液的作用及其機理、切削液供液方法與效果、切削液技術的新進展等章節;在內容的深度上也有所提升;適閤於更加廣泛的讀者群體。
本書以國內外學者大量的試驗結果為依據,結閤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學術觀點,力圖全麵、係統地介紹切削液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寫作風格力求嚴謹、簡明,突齣實用性。本書引述的觀點、數據和圖錶一律注明齣處,並盡量引用原創文獻;凡未查到原創文獻的,則在其後注明轉引文獻;參考文獻中亦盡量提供詳細信息,以便於讀者查證。
本書引用瞭前輩學者和當代同行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於此對他們的辛勤勞動錶示衷心感謝。作者特彆嚮《切削液與磨削液》一書的原著人廣井造先生和山中康夫先生、日本大分大學教授甲木昭先生和鬆罔寬意先生以及日本Yushiro化學工業技術研究所錶示感謝。作者的研究工作曾得到過他們的熱心指導,本書引用的許多文獻資料也從他們那裏獲得。
鑒於作者專業領域和知識水平的局限,書中難免各種錯漏,敬請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謹以此書嚮幾十年如一日默默支持作者耕耘的瀋渝女士錶示誠摯的敬意。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熱處理工藝與應用》的圖書簡介,旨在完全避開《切削液技術》的內容,並提供詳細、自然的敘述: --- 《熱處理工藝與應用》 圖書簡介 引言:材料性能的終極塑造者 金屬材料的性能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潛藏著巨大的潛力,而將這些潛力完全釋放齣來的關鍵,在於精確控製的“熱處理”過程。在現代工程領域,無論是航空航天的極端載荷、汽車工業的耐磨關鍵部件,還是精密儀器的穩定可靠性,其背後的支撐力,往往源自對材料微觀結構的精妙調控。《熱處理工藝與應用》正是這樣一部力求係統、深入地闡述這一核心學科的專業著作。它不僅梳理瞭熱處理的基本原理,更聚焦於現代工業生産中那些至關重要、技術壁壘較高的工藝實踐與前沿發展。 第一部分:熱處理的物理化學基礎與熱力學視角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熱處理的理論基石。我們深知,任何成功的工藝都建立在堅實的科學理解之上。因此,第一部分詳細剖析瞭金屬相圖的解讀藝術——特彆是鐵碳閤金係,這是理解鋼鐵熱處理的門戶。我們探討瞭奧氏體化過程中的原子擴散機理,解釋瞭冷卻速率如何決定最終的微觀組織形態,如珠光體、貝氏體乃至馬氏體。 特彆地,書中用大量篇幅闡述瞭熱力學在相變過程中的驅動力分析,包括吉布斯自由能的最小化原理在退火、正火中的體現。我們超越瞭簡單的“加熱-保溫-冷卻”流程描述,深入挖掘瞭加熱過程中晶格畸變、位錯運動與再結晶的內在聯係,為讀者構建一個從微觀結構到宏觀性能的完整認知鏈條。 第二部分:經典熱處理工藝的精細化控製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實踐指導的核心。我們係統地介紹瞭工業界應用最廣泛的幾種熱處理工藝,但著重強調瞭“精細化控製”的重要性。 退火技術體係: 不僅涵蓋瞭完全退火、球化退火,還引入瞭用於消除冷加工應力、提高塑性的應力消除退火的參數優化模型。我們探討瞭不同爐內氣氛(如還原性氣氛、惰性氣氛)對錶麵氧化和脫碳的影響,並提供瞭針對高閤金鋼和鑄鐵的特定退火麯綫設計實例。 正火與規範化: 深入分析瞭正火作為一種重要的預處理和性能微調手段,其對提高鋼材的均勻性和改善機械加工性能的作用。重點討論瞭正火溫度選擇、冷卻介質對最終硬度和韌性平衡的耦閤效應。 淬火工藝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淬火是熱處理中最為關鍵且最具風險的一環。本書細緻分析瞭馬氏體轉變的非擴散性質,以及由此帶來的淬火變形與開裂問題。我們構建瞭“冷卻等溫綫”模型,幫助工程師預測零件在冷卻過程中的應力分布。此外,對於大型、復雜截麵零件的淬火,我們提供瞭分級淬火、分步冷卻策略的具體實施指南,並詳細對比瞭鹽浴、油、水及聚閤物淬火介質的選擇依據。 第三部分:現代與特殊熱處理技術的前沿探索 隨著工業對材料性能要求的提升,傳統熱處理已無法完全滿足需求。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野投嚮瞭高新技術領域中的先進熱處理方法。 滲碳與氮化技術深化: 針對錶層強化需求,我們詳細論述瞭氣相滲碳(包括低碳勢滲碳)、碳氮共滲的動力學模型。特彆關注瞭“調質淬火”與“一次滲碳、二次淬火”工藝路綫的優劣對比。在氮化方麵,我們討論瞭低溫氮化和TD(鈦擴散)技術在提高抗疲勞和抗磨損性能上的最新進展。 淬火後處理的優化: 迴火不僅僅是降低脆性,更是性能定型的最後一步。書中對低溫迴火、中溫迴火和高溫迴火的組織演變進行瞭詳細的物理解釋,並著重介紹瞭等溫轉變加熱(TTT麯綫應用)在消除殘餘奧氏體,確保尺寸穩定的重要性。 錶麵改性熱處理: 探討瞭激光淬火、感應加熱淬火等局部熱處理技術,這些技術在大幅提升零件局部耐磨性的同時,有效避免瞭整體熱處理帶來的形變問題。書中還包含瞭一章關於熱處理設備中氣氛保護與汙染物控製的前沿研究。 第四部分:質量控製、失效分析與工藝仿真 成功的熱處理最終體現在産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上。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側重於工程實踐中的質量保障體係。 我們係統介紹瞭硬度、金相分析、殘餘應力測試等常規檢測手段,並深入解析瞭如何利用掃描電鏡(SEM)和透射電鏡(TEM)來觀察熱處理後微觀結構的變化,特彆是晶界析齣物和碳化物形態對疲勞壽命的影響。 此外,我們引入瞭現代熱處理工藝仿真技術(如有限元方法FEM)。通過實際案例,展示如何利用數值模擬工具來預測復雜幾何形狀零件的溫度場、應力場分布,從而在投産前優化加熱麯綫和冷卻方案,將試錯成本降至最低。我們還結閤典型失效案例,指導讀者如何反嚮推導,通過熱處理組織缺陷來診斷材料的早期失效模式。 結語:麵嚮未來的材料設計 《熱處理工藝與應用》旨在成為材料工程師、機械設計師以及工藝技術人員的權威參考手冊。它提供瞭一個從基礎科學到尖端應用的全麵框架,確保讀者能夠深刻理解“火候”的藝術,並將其轉化為穩定、高性能的工業産品。掌握瞭這些知識,方能真正駕馭金屬材料的潛力,驅動高端製造技術的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