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機械設計手冊(第5版·第3捲)》是在前4版的基礎上,吸收並總結瞭國內外機械工程設計領域中的新標準、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技術、新産品、新設計理論與方法撰寫而成。《機械設計手冊(5版·第3捲)》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常規設計、機電一體化與控製技術和現代設計方法及其應用等內容。具有內容先進,信息量大、取材廣、規格全、實用性強,數據可靠,使用方便等特點。
全書分6捲52篇,內容有:常用設計資料、機械零部件設計(連接、緊固與傳動)、機械零部件設計(軸係、支承與其他)、流體傳動與控製、機電一體化及控製技術、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等。
本捲為第3捲,主要內容有:軸、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聯軸器、離閤器與製動器、彈簧、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和操作件、機架與箱體、管道與管道附件、潤滑、密封等。
《機械設計手冊(5版·第3捲)》供從事機械設計、製造、維修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工具書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的有關專業師生使用和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2篇 軸
第1章 概述
1 軸的分類12-3
2 軸的設計特點和步驟12-3
3 軸的常用材料12-3
第2章 軸的結構設計
1 軸上零件的定位與固定12-6
1.1 軸上零件的軸嚮定位與固定12-6
1.2 軸上零件的周嚮定位與固定12-8
2 提高軸疲勞強度的結構措施12-9
3 軸伸和軸頸的結構尺寸12-10
3.1 圓柱形軸伸結構尺寸12-10
3.2 圓錐形軸伸結構尺寸12-11
3.3 滑動軸承的軸頸和軸端潤滑油孔12-14
3.4 鏇轉電動機軸伸的結構尺寸12-15
4軸的結構工藝性12-17
第3章 軸的強度計算
1 按轉矩估算軸徑12-19
2 按當量彎矩近似計算軸的強度12-19
3 軸安全係數的精確校核計算12-21
3.1 軸的疲勞強度安全係數校核12-21
3.2 軸的靜強度安全係數校核12-24
4 軸的強度計算實例12-29
第4章軸的剛度校核
1 軸的彎麯剛度校核12-32
1.1 能量法12-32
1.2 當量直徑法12-34
2 軸的扭轉剛度校核12-35
3 軸的剛度計算實例12-36
第5章 軸的臨界轉速
1 不帶圓盤的均質軸的臨界轉速12-39
2 帶圓盤的軸的臨界轉速12-40
3 光軸的一階臨界轉速計算12-40
4 軸的臨界轉速計算示例12-42
第6章 鋼絲軟軸
1 軟軸的結構型式和規格12-44
1.1 鋼絲軟軸的結構與規格12-45
1.2 軟管的結構與規格12-45
1.3 軟軸的接頭及聯接12-47
1.4 軟管的接頭及聯接12-48
1.5 防逆轉裝置12-48
2 軟軸的選擇和使用12-49
2.1 軟軸的選擇12-49
2.2 軟軸使用時的注意事項12-50
第7章 低速麯軸
1 麯軸的結構設計12-51
1.1 麯軸的設計要求12-51
1.2 麯軸的結構12-51
1.3 提高麯軸強度的工藝措施12-53
2 麯軸的受力分析與計算12-53
2.1 麯軸的受力分析12-53
2.2 麯軸應力集中係數的計算12-54
2.3 麯軸的強度計算12-55
2.3.1 麯軸的靜強度計算12-55
2.3.2 麯軸的疲勞強度計算12-56
參考文獻12-56
第13篇 滑動軸承
第1章 滑動軸承的應用
1 滑動軸承的類型13-3
1.1 滑動軸承的分類13-3
1.2 各類軸承的性能比較13-3
1.3 滑動軸承類型的選擇13-4
2 滑動軸承的基本形式13-5
2.1 徑嚮滑動軸承的基本形式13-5
2.2 止推滑動軸承的基本形式13-5
2.3 徑嚮止推滑動軸承的主要形式13-6
3 常用軸瓦材料及其性能13-6
3.1 軸瓦材料應具備的性能13-6
3.2 軸瓦材料的分類13-7
3.3 常用軸瓦材料13-7
3.3.1 金屬軸瓦材料13-7
3.3.2 含油軸承軸瓦材料13-7
3.3.3 非金屬軸瓦材料13-7
3.4 各種軸瓦材料的性能比較13-11
3.5 軸瓦錶麵塗層及其材料13-12
3.6 對軸頸材料錶麵硬度的要求13-12
4 標準軸套與軸瓦13-12
4.1 整體軸套13-12
4.1.1 銅閤金整體軸套13-12
4.1.2 燒結軸套13-14
4.1.3 鑲嵌軸套13-16
4.1.4 熱固性塑料軸套13-17
4.2 捲製軸套13-18
4.2.1 捲製軸套的參數13-18
4.2.2 覆有減摩層的雙金屬軸套13-20
4.3 軸瓦13-20
4.3.1 薄壁(不翻邊)軸瓦13-20
4.3.2 薄壁翻邊軸瓦13-20
4.3.3 (厚壁)鑲嵌軸瓦13-20
4.4 止推瓦13-22
4.4.1 止推墊圈13-22
4.4.2 熱固性塑料止推軸瓦13-23
5 滑動軸承的結構要素13-24
5.1 油槽13-24
5.1.1 一般滑動軸承油槽的布置形式13-24
5.1.2 油槽的形式13-24
5.1.3 捲製軸套用潤滑油孔、油槽和油穴13-25
5.2 軸套與軸瓦的固定13-26
5.2.1 軸套的固定13-26
5.2.2 薄壁軸瓦的固定13-26
6 滑動軸承的潤滑13-27
6.1 潤滑劑的選擇13-27
6.2 潤滑油粘度的選擇13-27
6.3 潤滑脂的選擇13-27
6.4 滑動軸承的潤滑方法13-27
6.4.1 用油潤滑的潤滑方法13-27
6.4.2 用脂潤滑的潤滑方法13-28
6.4.3 用固體潤滑的潤滑方法(成膜方法)13-28
7 滑動軸承的速度與載荷13-29
7.1 徑嚮軸承13-29
7.1.1 速度13-29
7.1.2 載荷13-29
7.2 止推軸承13-29
7.2.1 速度13-29
7.2.2 載荷13-29
7.3 徑嚮止推軸承13-29
8 滑動軸承設計資料13-30
第2章 無潤滑滑動軸承
1 無潤滑軸承的結構和材料13-31
1.1 軸瓦材料13-31
1.1.1 陶瓷13-31
1.1.2 石墨13-31
1.1.3 聚閤物13-31
1.2 軸瓦結構13-33
1.3 軸瓦安裝13-33
2 參數的選擇13-33
2.1 寬徑比B*與內外徑比D*13-33
2.1.1 寬徑比B*13-33
2.1.2 內外徑比D*13-34
2.2 軸承間隙13-34
2.2.1 聚閤物軸承的間隙13-34
2.2.2 石墨軸承的間隙13-34
2.3 軸瓦壁厚13-35
2.3.1 聚閤物軸瓦壁厚13-35
2.3.2 石墨軸瓦壁厚13-35
2.4 軸頸錶麵粗糙度13-35
3 性能計算13-35
3.1 磨損率計算13-35
3.2 p-v麯綫13-35
第3章 固體潤滑滑動軸承
1 覆膜軸承13-37
1.1 成膜方法13-37
1.2 覆膜軸承13-38
1.2.1 SF-1軸承13-38
1.2.2 聚四氟乙烯覆膜軸承13-38
2 燒結軸承13-38
3 浸漬復閤軸承13-39
4 鑲嵌軸承13-39
第4章 含油軸承
1 粉末冶金含油軸承13-40
1.1 參數選擇13-40
1.1.1 寬徑比B*13-40
1.1.2 壓入過盈量13-40
1.1.3 軸承間隙13-40
1.1.4 配副軸頸錶麵狀況13-41
1.2 潤滑與潤滑油13-41
1.2.1 潤滑油13-41
1.2.2 重新浸油周期13-41
1.2.3 供油方式13-41
1.3 許用載荷13-42
2 鑄銅閤金含油軸承13-42
3 成長鑄鐵含油軸承13-42
4 聚閤物含油軸承13-43
4.1 聚閤物含油軸承的特性13-43
4.2 酚醛含油軸承13-43
5 青銅石墨含油軸承13-44
第5章 脂、滴油、油繩或油墊潤滑滑動軸承
1 軸承的性能13-45
1.1 承載能力13-45
1.2 功耗13-45
1.3 溫升13-45
2 主要參數選取13-46
2.1 軸承相對間隙13-46
2.2 錶麵粗糙度13-46
2.3 軸瓦寬度13-46
3 適宜的工況參數13-46
4 潤滑劑及其粘度的選擇13-46
第6章 液體動壓徑嚮滑動軸承
1 壓力供油徑嚮圓形軸承13-47
1.1 供油裝置13-47
1.1.1 供油形式13-47
1.1.2 單軸嚮油槽13-47
1.1.3 雙軸嚮油槽13-47
1.1.4 周嚮油槽13-47
1.2 穩態條件下的性能計算13-48
1.2.1 承載能力13-48
1.2.2 流量13-48
1.2.3 摩擦功耗13-52
1.2.4 潤滑油溫度13-53
1.2.5 偏位角13-54
1.3 動態特性13-55
1.4 參數選擇13-56
1.4.1 寬徑比B*13-56
1.4.2 相對間隙
1.4.3 潤滑油粘度
1.4.4 最小油膜厚度的極限值h2lim13-57
1.4.5 軸承允許的極限溫度鐱lim13-57
1.4.6 軸承允許的極限載荷plim13-58
1.5 製造公差和錶麵粗糙度的確定13-58
1.5.1 製造公差的確定13-58
1.5.2 錶麵粗糙度的確定13-58
1.6 計算程序示例13-58
2 多楔徑嚮軸承13-61
2.1 幾何參數13-62
2.2 參數選擇13-62
2.2.1 油楔數13-62
2.2.2 半徑楔隙CR與半徑間隙C*R13-62
2.2.3 楔形度
2.3 多楔徑嚮軸承的性能計算13-62
2.3.1 迭代法13-62
2.3.2 近似算法13-63
2.4 橢圓軸承的性能計算13-64
2.4.1 穩態性能計算13-65
2.4.2 穩定性計算13-66
第7章 可傾瓦塊滑動軸承
1 可傾瓦塊徑嚮軸承13-69
1.1 半徑間隙13-69
1.2 油膜厚度13-69
1.3 支點位置13-69
1.4 幾何尺寸13-69
1.5 性能計算13-70
2可傾瓦塊止推軸承13-72
2.1 瓦塊尺寸的選取13-73
2.2 性能的校核計算13-73
第8章 液體動壓止推軸承
1 潤滑方式與潤滑油溫度13-76
2 參數選擇13-76
2.1 寬長比B/L13-76
2.2 內外徑比Do/Di13-76
2.3 軸瓦中徑Dm13-76
2.4 瓦塊數Z13-76
2.5 填充因子Kk13-77
2.6 最小油膜厚度極限值h2lim13-77
3 平麵瓦塊止推軸承13-77
4 斜-平麵瓦塊止推軸承13-77
4.1 幾何尺寸選取13-77
4.2 校核計算13-78
5階梯麵瓦塊止推軸承13-80
第9章 液體靜壓軸承
1 設計基礎13-81
1.1 潤滑係統13-81
1.2 節流器及其流量13-81
1.2.1 節流器的類型與特性13-81
1.2.2 節流器流量計算13-82
1.3 油墊結構及其流量13-82
1.3.1 油墊結構類型13-82
1.3.2 油墊流量公式13-83
1.4 油墊的性能計算13-84
1.4.1 承載能力13-84
1.4.2 油膜剛度13-84
1.4.3 功耗13-84
1.4.4 溫升13-84
1.5 參數選擇13-85
1.5.1 壓力比p*13-85
1.5.2 節流器節流尺寸計算13-85
1.5.3 潤滑油粘度13-85
1.5.4 設計間隙13-85
1.5.5 供油壓力13-85
1.5.6 封油麵寬度13-85
2 止推軸承13-86
2.1 單嚮止推軸承13-86
2.1.1 管式、縫式和孔式節流13-86
2.1.2 定量泵、定量閥供油13-87
2.1.3 膜片反饋節流13-88
2.2 雙嚮止推軸承13-90
2.2.1 縫式、管式和孔式節流13-90
2.2.2 滑閥反饋、膜片反饋節流13-91
3 徑嚮軸承13-92
3.1 參數選取13-92
3.1.1 寬徑比13-92
3.1.2 半徑間隙13-92
3.1.3 墊(腔)數13-93
3.2 層流判據13-93
3.3 墊式徑嚮軸承13-93
3.3.1 設計狀態下的性能13-93
3.3.2 性能計算13-93
3.4 腔式徑嚮軸承13-95
3.4.1 參數選取13-95
3.4.2 承載能力13-95
3.4.3 剛度13-95
3.4.4 流量13-95
3.4.5 計算值的修正13-96
4 徑嚮止推軸承13-97
4.1 H形軸承13-97
4.1.1 性能計算13-97
4.1.2 參數選取13-99
4.2 錐形軸承13-100
4.2.1 參數選取13-100
4.2.2 性能計算13-100
4.3 球形軸承13-102
5 動靜壓混閤軸承13-104
5.1 靜壓升舉軸承13-104
5.2 小油腔腔式動靜壓徑嚮軸承13-105
5.3 無腔動靜壓徑嚮軸承13-106
5.3.1 純靜壓承載能力13-106
5.3.2 動靜壓混閤承載能力13-107
5.3.3 參數選擇13-107
5.4 階梯腔動靜壓徑嚮軸承13-109
5.4.1 內部節流階梯腔動靜壓徑嚮軸承13-109
5.4.2 外節流器階梯腔動靜壓徑嚮軸承13-109
第10章 氣體軸承
1 氣體靜壓軸承13-111
1.1 常用節流器形式13-111
1.2 氣體靜壓徑嚮軸承13-111
1.2.1 孔式節流型徑嚮軸承13-112
……
第11章 其他軸承
第12章 滑動軸承座
第14篇 滾動軸承
第1章 滾動軸承的分類、結構與代號
第2章 滾動軸承的特性與選用
第3章 滾動軸承計算
第4章 滾動軸承的組閤設計
第5章 滾動軸承支承設計實例
第6章 常用滾動軸承的基本尺寸與數據
第15篇 聯軸器、離閤器與製動器
第1章 聯軸器
第2章 離閤器
第3章 製動器
……
前言/序言
人類社會正邁入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依托的科學技術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成果的研究與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是當今,也是未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裝備製造業是使我國由製造大國過渡到製造強國的核心因素和關鍵。
發展裝備製造業離不開産品的研究與開發及設計。機械産品設計正由傳統設計模式嚮現代設計模式轉變,現代設計的特點是廣泛采用計算機技術,著力應用智能化設計、數字化設計、網絡化設計、綠色化設計及係統化設計的綜閤技術。機械設計手冊的編輯與齣版,充分地展現瞭現代設計的特點,是現代設計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本版手冊在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設計的理念引領下,進行瞭較大篇幅的修改和補充,為我國現代機械産品自主創新設計提供瞭保障。例如,在手冊中重點介紹瞭産品綠色設計、和諧設計與係統化設計,也介紹瞭産品的創新設計等內容,這有利於産品設計師們采用手冊中介紹的內容和方法開展産品開發。
本版手冊匯總瞭大量的原始數據和設計資料,以及在産品設計時必須采用技術標準,同時還介紹瞭設計中許多不可缺少的相關設計知識。因此,可以說手冊是設計師們在産品設計過程中所必需的數據庫和知識庫,目前她已成為産品研究與開發的“利器”及其他設計器具無法取代的重要的設計工具,這不僅在現在,而且在將來也會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本版手冊係統地敘述瞭機械設計各專業的主要技術內容,歸納和總結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機械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不少新內容是本手冊編者們研究得到的,此外,還吸取瞭國外的若乾先進科學技術,其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前4版齣版後,受到瞭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好評,作為國傢級重點科技圖書和機械工程方麵的最具權威的大型工具書,曾獲得全國優秀圖書二等奬、機電部科技進步二等奬、全國優秀科技暢銷書奬,1994曾在颱灣建宏齣版社齣版發行,她在機械産品設計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為各行業,尤其是機械行業各技術部門必備的工具書。
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努力貫徹瞭“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的指導思想。廣泛調研瞭廠礦企業、設計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麵的使用情況和意見。對機械設計的基礎內容、經典內容和傳統內容,從取材、産品及其零部件的設計方法與計算流程、設計實例等多方麵進行瞭深人係統的整閤,同時,還全麵總結瞭當前國內外機械設計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産品、新技術,特彆是在産品的綜閤設計理論與方法、機電一體化及機械係統自動控製技術等方麵作瞭係統和全麵的論述和凝煉。相信本手冊會以嶄新的麵貌展現在廣大讀者麵前,她對提高我國機械産品的設計水平,推進新産品的研究與開發、老産品的改造,以及産品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進而促進我國由製造大國嚮製造強國轉變,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alt="" />
機械設計手冊(第3捲)(第5版) 簡介 本書旨在為機械工程師、設計人員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高度實用的技術參考資料。 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應用的全方位知識體係,是工程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本捲(第3捲)的重點聚焦於傳動係統、連接元件、材料應用與錶麵工程等核心機械設計領域,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工程實用性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 一、 機械傳動係統的深度剖析與設計 本捲的首要核心內容集中在各類機械傳動係統的設計、分析與優化。我們深知傳動係統是實現能量轉換與運動控製的關鍵環節,其可靠性與效率直接決定瞭整機性能。 1. 齒輪傳動設計與計算: 詳細闡述瞭標準齒輪、非標準齒輪、變位齒輪、齒輪強度計算(疲勞強度、接觸強度)的最新標準與方法。內容包括:人字齒輪、螺鏇齒輪、蝸輪蝸杆的幾何參數計算、承載能力校核、潤滑與冷卻係統的設計考量。針對高精度、高載荷應用場景,引入瞭齒形誤差的補償理論與誤差容許度標準。此外,針對現代製造工藝(如磨削、珩磨)對齒輪性能的影響,提供瞭詳盡的工藝參數與性能關聯錶格。 2. 摩擦與滾動軸承設計: 係統梳理瞭滑動軸承和滾動軸承的材料選擇、結構設計與壽命計算。詳細介紹瞭當量動載荷的確定方法,不同工況(高溫、高轉速、衝擊載荷)下的潤滑劑選擇標準與潤滑方式的優化策略(如油霧潤滑、脂潤滑的適用性分析)。特彆收錄瞭非標準軸承與特殊環境軸承(如陶瓷軸承、磁懸浮軸承)的設計要點和安裝規範。對於軸承的振動與噪聲控製,提供瞭先進的分析模型與降噪設計建議。 3. 帶傳動、鏈傳動與柔性傳動: 全麵覆蓋瞭V帶、同步帶、扁帶以及各類鏈傳動的應用範圍、張緊度計算與壽命預測。針對同步帶的嚙閤特性,提供瞭嚙閤角、同步帶輪節距與帶體伸長率的精確計算公式。在鏈傳動部分,著重講解瞭導嚮輪、張緊裝置的設計,以及鏈條的潤滑管理和磨損診斷技術。 4. 彈性元件與密封技術: 本章深入探討瞭螺鏇彈簧、闆簧、碟形彈簧的應力分析與疲勞壽命評估。針對動態密封和靜態密封,提供瞭不同介質、溫度、壓力下的填料、O形圈、唇形密封圈的選型指南,並結閤流體力學原理,分析瞭密封件的泄漏機理與失效模式。 二、 機械連接元件的規範與優化 連接是實現機械係統集成與功能傳遞的基礎。本捲對各類連接元件的設計規範進行瞭詳盡的梳理,並強調瞭預緊力控製與可靠性評估。 1. 螺紋連接與緊固件: 收錄瞭最新標準的螺紋參數(公製、美製、管螺紋),重點解析瞭螺栓的靜力學與動力學分析。詳細講解瞭扭矩係數、預緊力的計算與控製方法,特彆是針對交變載荷下的螺栓疲勞可靠性設計。引入瞭防鬆技術(如自鎖螺母、雙螺母、化學鎖固劑)的適用性比較和失效分析案例。 2. 鉚接、焊接與膠接: 提供瞭不同結構形式的鉚接強度計算、焊縫的類型選擇與質量要求。在焊接部分,結閤有限元分析(FEA)的視角,探討瞭焊接殘餘應力對連接件疲勞性能的影響。膠接部分,側重於結構膠的材料特性、界麵處理技術以及不同載荷類型下的剝離強度與剪切強度評估。 3. 鍵、銷與過盈配閤: 對平鍵、花鍵、銷連接的強度校核進行瞭詳細說明,並提供瞭不同工作條件下的許用應力參考值。過盈配閤部分,重點闡述瞭收縮配閤與壓入配閤的理論基礎、計算方法,以及軸與孔的形位公差對配閤精度的影響。 三、 先進材料的應用與錶麵工程技術 現代機械設計對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捲不僅提供瞭傳統工程材料的詳盡性能數據錶,更側重於新型材料的引入和錶麵改性技術的應用。 1. 工程材料選型與性能數據庫: 收錄瞭高強度鋼、鋁閤金、鈦閤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機械性能、物理性能及耐腐蝕性能數據。特彆是針對特種鑄鐵(如球墨鑄鐵)的微觀組織與力學性能關係進行瞭深入分析。提供瞭基於溫度、載荷和使用年限的材料蠕變與疲勞壽命預測模型。 2. 機械零件的錶麵處理與改性: 係統介紹瞭提高零件錶麵耐磨性、耐腐蝕性和疲勞強度的各類技術。詳細描述瞭熱處理工藝(滲碳、氮化、感應淬火)對零件錶層組織和性能的改變規律。在錶麵塗層技術方麵,涵蓋瞭PVD、CVD、熱噴塗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實例、沉積參數與塗層結閤強度測試方法。針對摩擦磨損界麵,提供瞭類金剛石膜(DLC)等新型潤滑塗層的設計與應用指南。 3. 腐蝕與磨損控製: 深入分析瞭電化學腐蝕、應力腐蝕開裂(SCC)的發生機理。提供瞭針對不同腐蝕環境下的材料選擇原則與防護措施(如犧牲陽極保護、陰極保護、緩蝕劑應用)。磨損部分,分類講解瞭粘著磨損、磨粒磨損、疲勞磨損的特徵,並給齣相應的錶麵硬度與錶麵粗糙度的優化設計指標。 四、 噪聲、振動與可靠性工程基礎 本捲將設計前沿的可靠性工程與噪聲振動控製方法融入機械設計流程中。 1. 機械係統振動分析基礎: 介紹瞭單自由度與多自由度係統的自由振動、強迫振動分析方法。重點講解瞭模態分析在識彆機械結構固有頻率與振型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設計手段調整結構剛度和質量分布以避免共振。 2. 噪聲源識彆與控製: 對機械噪聲的産生機理(如撞擊噪聲、摩擦噪聲、空氣動力噪聲)進行瞭分類解析。提供瞭隔振、吸聲、消聲器等降噪技術的應用實例和設計參數選擇指南。 3. 機械可靠性設計方法: 引入瞭故障樹分析(FTA)和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等可靠性工具在設計階段的應用。講解瞭壽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在不同設計方案評估中的作用,確保設計不僅滿足強度要求,更具備預期的使用壽命和可維護性。 本書結構嚴謹,圖錶數據豐富、更新及時,嚴格遵循國傢及國際相關標準(如ISO、ASME等),是工程師案頭必備的、能直接指導工程實踐的權威參考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