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编委会,北京市物局,梅宁华,陶信成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文物
  • 佛造像
  • 文物精粹
  • 艺术
  • 佛教艺术
  • 雕塑
  • 中国文物
  • 北京
  • 文化遗产
  • 古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43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945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为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所收文物大部分为首都博物馆藏品,余为北京艺术博我馆藏品,共收入鲷佛造像178年套,其他质地的佛教造像将收入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故本卷不再收入。
  本卷所收铜佛造像包括汉传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造像两部分。汉传佛教造像的时代从十六国起至清代;藏传佛教造像的时代从唐代吐蕃时期起至清代。
  本卷两个部分均按时代排序,各个时代再分别按佛教造像类别排列:汉传佛教造像以佛、菩萨、罗汉、护法为序,藏传佛教造像以祖师、本尊、佛、佛母、菩萨、空行护法为序。
  佛教造像年代使用中国历史朝代名称和公元纪年。
  佛教造像名称采用通行名称,不能确切辨识者则标以神像部类名称。如“培萨像”、“佛母像”等。
  本卷收有《北京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和《北京与藏传佛教造像》作为概论和专论。图版有相关内容的简要文字介绍,附在卷尾。

目录

北京地区的佛教造像
艺术
北京与藏传佛教造像
汉传佛教造像
1.释迦牟尼佛像
2.观音菩萨像
3.释迦牟尼佛像
4.释迦牟尼佛像头部
5.弥勒佛像
6.弥勒佛像背部铭文
7.释迦牟尼佛像
8.阿弥陀佛像
9.弥勒佛像
10.释迦牟尼佛像
11.观音菩萨像
12.观音菩萨像背部
13.观音菩萨像
14.观音菩萨像
15.菩萨像
16.一佛二弟子像
17.观音菩萨像
18.观音菩萨像台座右侧铭文
19.观音菩萨像台座背面铭文
20.弥勒佛像
21.弥勒佛像
22.阿弥陀佛像
23.观音菩萨像
24.护法神像
25.阿弥陀佛像
26.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
27.观音菩萨像
28.观音菩萨像背部
29.观音菩萨像侧部
30.观音菩萨像手印
31.水月观音像
32.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33.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头部
34.释迦牟尼佛像
35.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36.阿弥陀佛像
37.阿弥陀佛像
38.观音菩萨像
39.观音菩萨像
40.观音菩萨像
41.观音菩萨像头部
42.观音菩萨像手印
43.善财童子与龙女像
44.普贤菩萨像
45.地藏菩萨与
二弟子像
46.迦叶、阿难像
47.西方三圣像
藏传佛教造像
48.莲花手菩萨像
49.莲花手菩萨像头部
50.莲花手菩萨像
51.莲花手菩萨像
52.金刚手菩萨像
53.释迦牟尼佛像
54.释迦牟尼佛像
55.阿闲佛像
56.阿闷佛像
57.不空成就佛像
58.释迦牟尼佛像
59.四臂观音菩萨像
60.莲花手菩萨像
61.金刚萨堙菩萨像
62.金刚萨堙菩萨像头部
63.金刚萨堙菩萨像台座正面
64.弥勒菩萨像
65.弥勒菩萨像
66.金刚亥母像
67.金刚亥母像头部
68.黄财神像
69.释迦牟尼佛像
70.释迦牟尼佛像
71.释迦牟尼佛像头部
72.阿闷佛像
73.阿闷佛像
74.不空成就佛像
75.宝生佛像
76.阿闽佛像
77.释迦牟尼佛像
78.释迦牟尼佛像莲回后部铭文
79.绿度母像
80.四臂观音菩萨像
81.绿度母像
82.度母像
83.度母像头部
84.度母像
85.度母像背部
86.金刚萨堙菩萨像
87.金刚手菩萨像
88.文殊密集金刚像
89.大成就者像
90.大成就者像手印
91.大成就者像
92.大成就者比哈嘎像
93.大成就者比哈嘎像莲座后部铭文
94.大成就者费卢波像
95.莲花生像
96.阿底峡像
97.阿底峡像莲座后部铭文
98.那诺巴像
99.玛尔巴像
100.玛尔巴像
101.玛尔巴像头部
102.都松钦巴像
103.攘迥多杰像
104.持金刚像
105.大日如来像
106.大日如来像莲座后部铭文
107.胜乐金刚像
108.马头金刚像
109.马头金刚像头部
110.大轮金刚手像
111.撅金刚像
112.释迦牟尼佛像
113.释迦牟尼佛像
114.释迦牟尼佛像
115.药师佛像
116.药师佛像莲座正面铭文
117.药师佛像头部
118.释迦牟尼佛像
119.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像
120.释迦牟尼佛像
121.释迦牟尼佛像头部
122.无量寿佛像
123.龙尊王佛像
124.尊胜佛母像
125.摩利支佛母像
126.佛母像
127.佛母像
128.佛母像背部
129.佛母像
130.度母像
131.度母像头部
132.妙音佛母像
133.绿度母像
134.金刚手菩萨像
135.菩萨像
136.菩萨像头部
137.六臂文殊菩萨像
138.文殊菩萨像
139.弥勒菩萨像
140.弥勒菩萨像
141.弥勒菩萨像
142.弥勒菩萨像背部
143.弥勒菩萨像莲座后部铭文
……
出版说明
后记

前言/序言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北京现有的文物遗存丰富,而且弥足珍贵,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见证,是北京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仅北京文博单位收存的文物即达200余万件,埋藏于地下和散存于民间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而且近年来多有发现。这些文物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北京,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乃至北京文化都是极为珍贵的。多年来,这些文物虽得到妥善保存,但却难以示人,只有少量文物得以在博物馆展出。对于热爱北京、热爱北京文物的人来说,不能一睹这些文物珍品,是一大憾事。
  北京的文物素以文化内涵深厚,精品众多著称于世。通过多种形式,把北京的文物藏品展示出来,是文物工作者所肩负的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责任。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就是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从北京文博单位的各类文物藏品中,选出传世和出土的数千件精品,分门别类,辟卷出版,不但满足了文物爱好者的需求,更是对北京文化一种全面深入的推介。这件事情,也是北京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共17卷,即石雕、石刻、陶瓷(上、下)、玉器、青铜器、古钟、佛造像(上、下)、金银器、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织绣、家具、工艺品(上、下)等。其中许多文物不但艺术价值高,而且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出版者力求通过这部大型文物图录,使人们不但领略和欣赏到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也能深切地产生历史责任感,将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并发扬光大,让北京文化在新时代写出更精美的篇章。
雕琢时光的痕迹: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辉煌与演变 一部追溯中华文明源头,深度解析古代青铜礼器、兵器、生活用具及艺术珍品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佛教雕塑艺术的精妙绝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文明早期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中国古代青铜器。这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从夏商周的恢弘气象,到春秋战国的流变纷呈,再到秦汉的典雅实用的全景式梳理。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权力的象征、宗教祭祀的核心载物,以及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上所镌刻的纹饰、铸造的形制,无不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审美情趣。本书旨在剥离神圣的佛像光环,深入探究这熔铸了泥土与火焰的金属艺术,如何构建起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骨架。 第一部:礼制初开——夏商时期的神秘与威严(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青铜铸造技术孕育之初的两个关键阶段:二里头文化晚期至商代早期,以及商代中晚期至殷墟时期的鼎盛。我们将重点展示青铜器如何从早期的简单容器,迅速演变为森严的“礼器谱系”的核心。 1. 神性与权力的交织: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群组研究 详细考证这些体量庞大的重器,分析其铭文所透露出的王室关系与祭祀制度。深入剖析其造型比例的庄严感,以及器壁厚重感所体现的早期国家的强悍力量。 2. 纹饰的密码学:饕餮纹与“兽面纹”的演变轨迹 区别于佛教造像中相对清晰的人物或莲花主题,青铜器纹饰更为抽象、神秘。本书将系统梳理二层台、三层台的饕餮纹(兽面纹)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从早期的简洁勾勒到晚期繁缛细密的装饰手法,探讨其作为“神人兽面”符号在古代信仰体系中的象征意义——它不是具体的“神”,而是抽象的“威慑力”。 3. 兵器与乐器的功能性探索 考察青铜戈、钺、矛以及各种编钟、编磬的铸造工艺。不同于佛造像的观赏性,这些器物承载着实战与礼乐教化(如“钟鼎之声”)的双重使命。我们探讨青铜合金配比如何影响其韧性与音色,以及铭文记载的战争动员与赏赐制度。 第二部:风云变幻——西周的“克制”与春秋的“个性”的转型(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 随着周王朝“封建亲亲”制度的建立,青铜器的意义开始从纯粹的“神之器”转向“宗庙之器”与“功勋之器”。 1. 铭文的史学价值:西周金文的“叙事化” 对比商代的简单族徽或祭祀辞,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著名的毛公鼎、旅鼎等,开始具有清晰的史书记载功能。本书将精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长篇铭文,分析其所记录的册命、征伐、赏赐等具体历史事件,这些文字是研究西周典章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其书法风格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造型的规整化与装饰的内敛化 西周青铜器整体风格趋于端庄、沉稳,纹饰多采用“带状”处理,如窃曲纹、波曲纹等,它们在形体上服务于器型,而非喧宾夺主,展现出周人强调“礼”与“度”的文化风貌,与后世某些极尽繁复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3. 春秋的“创新”与“僭越” 进入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礼乐制度开始松动。本书将重点展示此时期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大胆突破:如复杂的多层透雕技术、动物形象的写实化(如蟠虺纹的精细交织),以及宴乐场景的描绘。这些作品开始注重写实的美感和技艺的炫耀,预示着艺术趣味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部:百家争鸣——战国至秦汉的实用与装饰革新(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 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中心逐渐向实用器皿和生活用品转移,技术上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湛。 1. 战国错金银工艺的巅峰 重点剖析战国时期楚、中山国等地出土的青铜器,特别是那些采用错金、镶嵌(如各种几何纹、动物纹的错金工艺)的器物。这种技术极大地增强了器物的视觉冲击力和奢华感,其工艺的复杂程度远超同时期的其他金属制品。 2. 生活领域的青铜艺术:量器、灯具与铜镜 不再局限于祭祀重器,本书收录了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生活用青铜器,如形态各异的铜灯、用于衡量的“权”与“砝码”,以及工艺极其复杂的铜镜。铜镜不仅是梳妆用具,其背面的神仙纹饰、编年铭文,也成为研究汉代哲学思想和肖像画的重要媒介。 3. 铸造技术的总结与承续 对秦汉时期青铜器在范铸法、失蜡法等技术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如何逐渐被铁器、漆器等新材料所替代,并探讨其技术遗产如何影响了后世金属工艺的发展方向,为后世的铜鎏金或鎏银器皿奠定了技术基础。 --- 全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对宗教造像的细致描摹,而是以考古学和物质文化史的视角,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分期断代体系。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线描图和不同光线下拍摄的器物照片,旨在让读者透过青铜的斑驳锈色,直接触摸到古代政治权力的律动、宗教礼仪的肃穆以及工匠们炉火纯青的技艺。这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战争与日常的金属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北京地区佛造像的图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开篇的导论部分,对早期佛教艺术的源流及其传入中国的脉络梳理得十分到位,特别是对不同历史时期造像风格的演变,引经据典,论证详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穿插的诸多学术细节,比如对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探讨,以及中原地区本土化进程中的工艺特点分析。书中收录的造像照片清晰度极高,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刻画,都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那种拂去历史尘埃,直观感受古代匠人精神的体验,是单纯阅读文字难以企及的。通过这些精美的图像,我们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工匠对话,体会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美的追求。尤其是一些罕见的、未曾广泛发表的馆藏珍品得以亮相,更增添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评分

翻阅这套书册,最大的感受是其学术视野的开阔与资料搜集的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集”,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北京地区佛教雕塑史的微型百科全书。书中对每一尊造像的著录都极为严谨,从材质、尺寸到纪年、款识,无不细致入微。我注意到,编纂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考证一些早期造像的流传背景和捐赠历史,这对于重建这些文物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生命轨迹”至关重要。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虽然某些专业术语需要查阅,但作者在配文中穿插的历史背景介绍,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住特定时期造像的时代精神。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普及性的努力,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得以拓宽,使得普通爱好者也能领略到中国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精品”二字的深刻理解。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色彩还原度极高,特别是对于青铜和石刻造像那种历经岁月侵蚀的肌理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阅读时,我特意留意了那些面相庄严的佛陀和菩萨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造像,其“面孔”的表达差异是极其微妙的。书中对唐代造像的饱满圆润、宋代造像的内敛文秀,乃至辽金时期带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强悍风格,都通过高清的特写镜头给予了充分的展现。这种细腻的视觉呈现,极大地帮助读者区分不同时期的地域性审美取向,是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力的说服。它让“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艺术实例。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精粹大系”的出版,为佛造像研究领域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在资料的全面性、图片的专业性以及学术的深度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我个人期待后续卷册能继续保持这种高标准,特别是对那些流传于民间的、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小体量造像的关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生命力和顽强的传承力。每一尊造像背后,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表达。这本书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欣赏这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其文化意义远超书籍本身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位关注佛教文化史的爱好者,我尤其关注造像背后的“信仰载体”功能。这本书中的很多造像,往往伴随着精美的背光和底座,这些附属构件往往隐藏着关于造像目的、供养人身份的线索。本书对于这些细节的处理,可圈可点。通过对一些残损造像的复原性分析和对题记的解读,读者可以拼凑出古代社会中佛教信仰是如何融入世俗生活、成为社会重要精神支柱的图景。例如,书中对某些元代造像中融合了藏传佛教风格的现象的论述,不仅展示了艺术的融合,更映射出当时元朝宫廷对宗教的包容政策。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不再仅仅停留在“这是件艺术品”的层面,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去审视。

评分

活动购入,价格相对比较便宜

评分

艺术,可以精美到何等程度,百闻不如一见。

评分

还不错。很好的资料。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价格还凑合

评分

正版图书,很喜欢,京东太给力了。

评分

还不错。很好的资料。

评分

质量很好,精装,不错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价格还凑合

评分

质量很好,精装,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