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唯物史觀的奠基之作,是馬剋思主義經典中的經典。本書不僅從文獻學的角度對《德意誌意識形態》的篇章結構、核心概念和熱點問題進行瞭係統的探討,還對目前國際上有關《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瞭梳理和評介。
內容簡介
本書由我國研究這一領域的一綫學者和清華大學部分師生共同撰寫的,它不僅從文獻學的角度對《德意誌意識形態》的篇章結構、核心概念和熱點問題進行瞭係統的探討,還對目前國際上有關《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瞭梳理和評介。
作者簡介
韓立新,男,1966年3月20日生於內濛古赤峰市。2000年3月在日本一橋大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剋思主義哲學和環境倫理學研究。代錶著作有《生態學和馬剋思》(日文,日本時潮社,2001年11月),《環境價值論》(雲南人民齣版社、2005年)。另有翻譯著作2部,中外文論文4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凡例
前言 《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的新階段
第一部分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文獻學研究
《德意誌意識形態》第一章手稿的結構和內容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一、《提綱》的內在結構與中心思想
二、《提綱》與《手稿》的思想聯係
三、《提綱》與《手稿》的不同及其産生原因
《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中的“赫斯問題”
一、赫斯是在什麼意義上參與《形態》寫作的
二、《形態》之前馬剋思、恩格斯與赫斯之間關係的流變
三、寫作《形態》時赫斯是如何與馬剋思、恩格斯閤作的
四、如何看待《形態》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批判與赫斯的關係
《費爾巴哈》章的排序以及文本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一、漢譯廣鬆版“代譯序”存在的問題
二、《費爾巴哈》章的排序問題
三、馬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MEGA2的兩次刊印問題——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編排情況為例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文獻學和日本學界對廣鬆版的評價
引言
一、《德意誌意識形態》文獻學和齣版史
二、廣鬆的文獻學研究和對廣鬆版的評價 結語
論《德意誌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的編連
一、以往的編連情況
二、小束手稿的排序
三、大束手稿{6}至{8)
四、大束手稿{9}至{87)a
五、大束手稿{87)以後
六、《費爾巴哈》章的邏輯結構
結論
第二部分《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概念解讀
第三部分《德意誌意識形態》的篇章結構
附錄
“斷裂”的思想?——關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思想差異問題
MEGA2與中譯本對照錶
馬剋思恩格斯年錶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德意誌意識形態》第一章手稿的結構和內容
無論是對專業研究者來說,還是對所有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者來說,《哲學問題》現在新發錶的《德意誌意識形態》第一章都為研究這部傑作提供瞭新的可能。
從馬剋思主義史和曆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形態》第一章特彆值得關注,主要是由整部《形態》的價值,特彆是其第一章的意義決定的。
在《形態》中,馬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麵深入地分析瞭對曆史的唯物主義理解,即曆史唯物主義。這種分析之所以可能,是由於他們發現瞭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辯證法。
有許多特徵能夠將《形態》同馬剋思恩格斯在此之前的所有著作區分開來。在這篇著作中,有許多觀點是第一次被研究和錶達齣來的。盡管“存在決定意識”的內容能在更早的著作中找到,但這個公式來自《形態》。在這裏,首次齣現“曆史的唯物主義理解”這一術語,産生瞭社會形態學說。在這裏,馬剋思的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首次錶現齣瞭自己的特點,後來,在緻魏德邁的那封著名的信中,馬剋思對這些特點做瞭正式錶述。在這裏,首次提齣無産階級專政思想,完成瞭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與在《神聖傢族》中馬剋思恩格斯命名自己為“現實的人道主義者”不同,他們在《形態》中已經僅僅稱自己為共産主義者瞭。
《形態》的首創之處還可以列舉下去。但是,所有這些與以往不同之處或者是派生的,或者不是最重要的。
前言/序言
《新版〈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 導論:穿越思想的迷宮,探尋曆史的密碼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思想的巨石,以其深邃的洞察和宏大的視野,塑造瞭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卡爾·馬剋思與弗裏德裏希·恩格斯的《德意誌意識形態》正是這樣一座思想的豐碑。這部未曾正式齣版、卻對後世産生巨大影響的著作,以其顛覆性的唯物史觀,深刻地剖析瞭曆史演進的內在邏輯,揭示瞭意識形態如何成為階級統治的工具,並預示瞭人類社會邁嚮共産主義的必然性。然而,這部思想的經典,曆經歲月洗禮,在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譯本、不同的研究視角下,呈現齣多樣的麵貌,也引發瞭無數的學術爭論與解讀。 《新版〈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正是 born 於對這部思想巨著的深入探尋與審慎辨析。本書並非對《德意誌意識形態》文本的簡單復述或逐字解讀,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更清晰、更深入、更具前瞻性的理解框架。本書旨在穿越紛繁復雜的學術迷霧,撥開曆史的塵埃,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具活力和說服力的《德意誌意識形態》。它將引領我們重新審視這部著作的誕生背景、思想淵源、核心論證、曆史影響以及在當代的意義。 第一章:曆史的褶皺與思想的黎明——《德意誌意識形態》的誕生 任何一部偉大的思想著作,都必然深深根植於其所處的時代土壤。《德意誌意識形態》的誕生,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德國社會、政治、思想處於劇烈變革時期的産物。在本章中,我們將重返十九世紀中葉的德國,審視那個充滿矛盾與激情的年代。 我們將深入考察當時德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工業化的初步發展、城市人口的增長、工人階級的形成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貧富差距和社會矛盾的激化。我們將分析德國統一運動的麯摺進程,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之間的激烈較量。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聚焦於當時德國的思想文化圖景。《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思潮,以其對宗教、政治和哲學的激進批判,為馬剋思和恩格斯提供瞭思想的土壤,但也局限於唯心主義的窠臼。我們將剖析“青年黑格爾派”的各種流派,如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施特勞斯的神話批判等,並分析馬剋思和恩格斯如何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瞭這些思想。我們將探討當時德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以及他們對社會變革的渴望與睏惑。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馬剋思和恩格斯如何從“青年黑格爾派”的迷霧中走齣,轉嚮瞭更為堅實的唯物主義道路?《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寫作,正是他們思想轉摺的關鍵標誌。本章將詳細梳理這一思想的黎明是如何在曆史的褶皺中悄然升起,為我們理解《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原創性和曆史意義奠定基礎。 第二章:思想的基石與辯證的螺鏇——《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核心論證 《德意誌意識形態》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其提齣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唯物史觀。本章將深入剖析這部著作的核心論證,將其思想的基石予以清晰呈現。 我們將首先探討“物質生産”在曆史中的決定性作用。馬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首先需要解決生存問題,即物質資料的生産。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矛盾運動,是推動曆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我們將詳細闡釋“生産力”的概念,包括勞動工具、生産技術、勞動者的技能等,以及“生産關係”,即人們在生産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包括所有製關係、勞動分工等。 接著,我們將聚焦於“意識形態”在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馬剋思和恩格斯將意識形態定義為“統治階級的思想”,並認為它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我們將詳細分析“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辯證關係,即政治、法律、宗教、哲學、藝術等意識形態領域,是如何受到經濟基礎的製約,又是如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我們將深入理解“唯物史觀”如何解釋曆史的動力和發展規律,以及它如何顛覆瞭以往一切以觀念為基礎的曆史解釋。 此外,本章還將深入探討《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關於“社會革命”的論證。當生産力與生産關係之間的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發社會革命,導緻舊的生産關係被新的生産關係所取代。我們將分析馬剋思和恩格斯關於革命的條件、方式以及其曆史必然性的論述。 最後,我們還將審視《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關於“共産主義”的早期構想。雖然此時的構想尚不成熟,但已經顯露齣其對一個消滅階級、消滅私有製、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未來社會的憧憬。本章將通過對這些核心論證的細緻梳理,為讀者提供理解《德意誌意識形態》思想內核的鑰匙。 第三章:文本的流變與解讀的迷宮——《新版〈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的學術貢獻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文本曆經坎坷,其傳播和研究也充滿瞭麯摺。本章將聚焦於“新版”的意義,以及本書在梳理和解讀《德意誌意識形態》方麵的學術貢獻。 我們將首先追溯《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文本流傳史。由於種種原因,這部著作在馬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能齣版,其手稿的發現、整理和齣版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我們將介紹不同版本的差異,包括早期版本的殘缺、刪節以及後來的復原和校訂。我們將探討不同譯本的特點,以及它們在理解原著方麵可能帶來的細微差彆。 接著,我們將梳理曆代學者對《德意誌意識形態》的研究路徑和學術爭議。從早期的解讀到後來的批判性反思,學術界圍繞著唯物史觀的解釋、意識形態的定義、共産主義的構想等問題,産生瞭無數的討論和流派。我們將考察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視角,例如曆史主義的解讀、結構主義的分析、後殖民視角的審視等,並分析這些解讀如何拓展瞭我們對《德意誌意識形態》的認識。 《新版〈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的研究,而是試圖在此基礎上,以一種更為係統、更為嚴謹、更具批判性的方法,來重新梳理和闡釋《德意誌意識形態》。本書的“新版”特指其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是與時俱進的,它將采用最新的學術成果,融閤跨學科的分析,力圖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 本書的學術貢獻體現在: 精確的文本辨析: 結閤最新的文本校訂和版本研究,力求還原《德意誌意識形態》最真實的樣貌,並分析不同文本版本對理解原意的可能影響。 深度的思想梳理: 在厘清核心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其思想發展的脈絡,以及與其他同期思想的內在聯係與區彆。 批判性的視閾拓展: 藉鑒當代哲學、社會學、曆史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方法,對《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關鍵概念進行重新審視和闡釋,揭示其在當代語境下的新意。 引領性的學術對話: 並非孤立地研究《德意誌意識形態》,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學術對話場域中,與不同的學術思潮進行對話,從而激發新的研究火花。 本書將成為學界研究《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又一重要裏程碑,為理解這部經典著作提供新的維度和深度。 第四章: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迴聲——《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影響與當代意義 《德意誌意識形態》雖然未曾正式發錶,但其思想的影響力卻如影隨形,深刻地塑造瞭二十世紀的思想史和政治史。在本章中,我們將審視這部著作的深遠影響,並探討其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將首先考察《德意誌意識形態》對馬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它為馬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奠定瞭理論基礎,並成為後來者理解和闡釋馬剋思主義的重要文本。我們將考察《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思想如何被後來的馬剋思主義者所繼承、發展或批判,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馬剋思主義流派。 接著,我們將分析《德意誌意識形態》對二十世紀社會運動和政治變革的巨大影響。從俄國十月革命到中國革命,從各種工人運動到反殖民鬥爭,《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思想,或直接或間接,成為瞭許多革命者和改革者的理論武器。我們將探討其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傳播和應用,以及由此帶來的正麵與負麵效應。 然而,曆史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思想也麵臨著挑戰和反思。二十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以及後來的社會變遷,促使我們不得不對其進行更為審慎的評價。本章將探討對《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各種批判性反思,包括對其曆史決定論的質疑、對其意識形態理論的再認識、以及對其共産主義設想的實踐睏境等。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理解《德意誌意識形態》?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社會結構日益復雜的時代,《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哪些思想仍然具有啓發意義? 對權力運作的洞察: 盡管時代變遷,但“統治階級的思想”這一概念,在理解當代社會中權力如何塑造觀念、維護自身利益方麵,仍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對社會批判的動力: 唯物史觀所蘊含的對社會不公、階級剝削的批判精神,在今天依然能夠激發人們對現有社會秩序進行深刻反思。 對人的自由與解放的追問: 《德意誌意識形態》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雖然具體形態可能需要調整,但其追問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消除異化的目標,在任何時代都具有永恒的價值。 對曆史理解的視角: 唯物史觀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的獨特視角,即從物質生産和經濟關係齣發,審視社會現象的根源,這在解釋復雜的曆史事件時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新版〈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並非試圖為《德意誌意識形態》的過時或復興下定論,而是緻力於在曆史的縱深和時代的挑戰中,重新挖掘這部著作的思想價值,並對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進行開放性的探討。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簡單的接受或否定,以一種更為成熟和辯證的態度,去理解《德意誌意識形態》這座思想的豐碑,並從中汲取啓迪,為我們理解當下、塑造未來提供新的視野。 結語:思想的傳承與創新的徵程 《新版〈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的完成,標誌著對這部劃時代著作的一次深度對話。它不僅是對曆史文本的梳理,更是對思想火花的追尋,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反思。本書希望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經典與創新,為每一個渴望理解思想深度、洞悉曆史本質的讀者,開啓一扇通往更廣闊知識世界的大門。我們相信,通過對《德意誌意識形態》的深入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並為創造一個更加公正、更加自由、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我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