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爱看电影, 在出版《爱恋无声》和《江湖有事》之后, 当然没有停止踏入戏院, 看完戏写下文字, 不仅是为了回味电影, 更是为了帮助自己爬梳理顺在看戏时于心底涌起的爱厌喜憎。 我就是这样的人: 心中有了感觉, 一定会去直视感觉的源头或去向, 认认真真地辨认清楚自己爱些什么厌些什么、喜些什么憎些什么, 若不如此, 即陷焦虑。也因此, 通过书写, 等于替自己做了某种程度的心灵医疗, 舒解了情绪, 释放了胸怀, 也才算是真真正正地把看过的电影“据为己有”, 让电影在我的个人记忆系谱里寻得座标。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来的感受,那便是“触动”。作者对于“影像”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技术或艺术的范畴,上升到了哲学和本体论的层面。书中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观察点,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逻辑之网,然而这个网格之间却留有大量的呼吸空间。正是这些呼吸空间,让“絮语”得以自由地流动和生长。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留白”和“缺失”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影像的真正力量,往往不在于它展现了什么,而在于它刻意或无意地隐藏了什么。这种对“缺席之在场”的探讨,极具原创性和启发性。整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匠心,与内容完美契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值得反复探寻的精神疆域。这是一次非凡的阅读体验,值得每一个对“看”与“存在”有所思考的人拥有。
评分坦率地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忐忑,毕竟“影像的微琐絮语”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晦涩的理论气息。然而,一旦翻开扉页,我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个人化、更具亲近感的路径。那种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的影像片段的捕捉与解构,令人拍案叫绝。你会发现,那些被你习惯性忽略的电视雪花点、老旧照片的颗粒感,乃至屏幕上不经意流淌过的色彩边缘,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解读维度。这种对“微小”事物的尊重与深挖,使得全书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它不是那种需要特定专业背景才能进入的学术殿堂,更像是一场精心布置的私人画廊展,每一幅“絮语”都值得你驻足沉思,用自己的经验去完成最后那块拼图。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感知世界抱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惊艳的作品,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一个由光影构筑的、充满思辨色彩的领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仿佛能捕捉到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并将之凝固成永恒的画面。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回味那些文字所描绘出的场景。那些关于“微琐”的叙述,并非是琐碎的堆砌,而是如同精雕细琢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整本书的结构错落有致,如同散落在地上的珍珠,需要读者自行拾起,串联起一条属于自己的理解之路。它不是那种直接灌输结论的读物,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暧昧与可能性的空间,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影像”概念。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捕捉,让人不禁思考,那些被我们轻易忽略的边缘地带,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意义。这本书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它成功地在我的脑海中播下了一颗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种子。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光线幽暗的房间里,手里拿着一束移动的光源,小心翼翼地探寻墙壁上的纹理和影子。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但这种画面感并非是清晰的照片,而更像是梦境中的片段,充满了流动的、难以捉摸的质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关于“明暗”转换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很少使用过于直白的形容词,而是通过场景的构建和意象的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光影交织带来的心理张力。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絮语”本身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容器,每个读者都能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倾注其中,产生独一无二的回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觉系统被重新校准了,走在街上,看红绿灯的切换,看树叶投下的斑驳,都多了一层以前从未察觉到的深度。这绝对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的“慢读”之作。
评分这本关于“源于影像的微琐絮语”的探索,成功地避开了当代许多理论著作中常见的生硬与说教。作者的笔调是如此的轻盈,以至于你几乎感觉不到自己在阅读一篇严肃的文本,更像是在聆听一位睿智的长者,用近乎耳语的方式,分享他对时间、记忆和媒介本质的体悟。书中的论述如同层层叠叠的薄纱,你以为自己已经触及了核心,但轻轻一拨,却发现后面还有更深远的层次等待探索。特别是那些关于“无用之用”的影像碎片的讨论,深刻地触动了我。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那些看似冗余的、不被记录的“杂音”,恰恰构成了我们存在最真实的底色。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暂停键”,让我们得以从高速的视觉洪流中抽身而出,进行一次有质量的反思。
评分悠闲,随意,侃侃而谈。作为一个学者,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还能得到读者的喜欢,这就是所谓的美好生活吧
评分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马家辉1.马家辉写的明暗源于影像的微琐絮语很不错,本书品电影、谈文化、写情感、说人生,每一种都刻印着时间的风尘,埋藏着岁月的情愫,展现的不仅是一位俯首书案的读书人对于电影、文化、人生的理解和释读,也是回首前尘的怀旧者对于生活的感知和体悟。明·暗源于影像的微琐絮语是香港著名作家马家辉继江湖有事和爱恋无声之后的最新影评力作,评论所及均为当下热门的电影和电影人、文化人。从夺得奥斯卡大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生死朗读到新近电影南京!南京!、天水围的日与夜、赤壁、梅兰芳、叶问等从老伍迪、西恩?潘、黑泽明谈到王家卫、徐克、许鞍华、吴宇森、陈可辛、沈殿霞、李小龙、张爱玲等。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借影像起始,写尽人间情事。银幕上下戏里戏外的人生交织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妙画卷。书中除了影评,更有一些时事评论文章把马家辉的学院派理论根底、传媒人的开阔视野与文人的笔墨功夫展露无遗。从钱钟书、柏杨、高信疆谈到塞林格、苏珊?桑塔格,从一段段关于个体生活的曲折轮廓与隐约纹路中,作者写出了所寄身的民族和国家共同经历的时代,以及时代背后所有的缱绻顾念与微言大义。家辉兄的文章,我最早是在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读到,还记得专栏的名字叫深港情书。从前废名说梁遇春,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镜子一样,把什么都收藏起来。(泪与笑序)我对家辉兄亦有此等感慨,我佩服他文思敏捷,而且无所不谈。我一向羡慕能写专栏的朋友,自己就不成。偶有编辑约写,我总把交稿期尽量推迟,生怕到时交不了卷。这除了才情高下有别,亦与文章写法不同有关。我们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思考是个延续的过程,专栏文章写的是上半句,另一路写的是下半句。废名所讲也是这种区别。相比之下,后者或许稍稍安稳,但也少了许多鲜活,而且没有上半句,经常也就没有下半句。再瞄一眼吧,潮汐重卷千尺浪,事隔多年,依旧忍不住脸红。因此啊,当女的把照片送给男的,等于把美好的片刻交给了他,让他记住,请他永远记住,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曾经相拥如树藤相连,宛若指天为誓,除非我们愿意,没人能把我们分开今年今月今日我们尽管已经不复相见,但因有了一张照片,依然是,没人能把我们分开。所以啊,照片绝对不止显影了肉体而更是承载着感情,当女的愿意让你按下快门,等于愿意把生命像蛋糕般轻轻切下一片,把生命的某部分甜美,配上奶油和巧克力,盛在碟上,送到你嘴边。吃吧,别犹豫了,在这刹那让我们生命重叠,日后任何时刻把照片按出重看,喉间涌起一阵蠢动,你将忆起曾在舌尖回荡的那股酥甜。然而拥有了照片之后又有哪个少年忍得住不将之与友分享呢青春惨绿最需要通
评分京东的书,服务好!折扣优。下次还来。读马老师的书,如同和一老友聊天。
评分我们写文章,常常是“发乎情,止乎理”;家辉兄则是“发乎情,不止乎理”。他好像有意要把《明暗》这类文字,与他那些看来分量更重的评论作品区分开来。周作人在《美文》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所云“论文”,即essay,通译随笔。他接下来说:“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应该是专就抒情一路而言。后来周作人为俞平伯《燕知草》写跋,又提到“论文——不,或者不如说小品文,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明暗》正是这种“絮语”。中国新文学史上,写“絮语”大概要推梁遇春为最上乘,特别是《泪与笑》,比他的《春醪集》更好。开头所引废名的话,是站在批评和叙事的立场去看抒情,他接了苦雨斋的衣钵,早已“止乎理”了,我所发类似感慨亦如是,说穿了都是“门户之见”。相比之下还是知堂翁胸襟宽广,因为其实他也不写抒情之作的。
评分马博士的影评,
评分马家辉的文字风格迥异,字字珠玑,富有思想,值得一品。
评分马博士的书,这一批几乎都买全了。书挺好。
评分重内容,重质量!!!
评分书的封面不太喜欢,可像塑料的,没有纸的质感,书是略呈方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