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論自然(英漢雙語)》是愛默生的第1部重要哲學著作,初發錶於1836年。它雖非作者成熟之作,但卻集超驗主義思想之大成,有新英格蘭超驗主義宣言的美稱。全書由《前言》和《自然》等8章組成。在錶達自然神秘的統一性時,愛默生提齣瞭“超靈”的概念。
《論自然(英漢雙語)》的發錶為美國思想界吹來一股清風,一掃機械主義自然觀的烏煙瘴氣。
內容簡介
縱觀曆史,有的書改變瞭世界。它們扭轉瞭我們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們引發爭論,産生異見,挑起戰爭,催化革命。它們發人深省,激發憤懣,鼓動情緒,提供慰藉。它們豐富瞭我們的生活,也摧毀瞭我們的生活。現在,《偉大的思想》叢書帶您領略偉大的思想傢、先驅、激進分子和夢想傢的著作,他們的思想撼動瞭舊有的文明,塑造瞭我們現在的樣子。
《論自然(英漢雙語)》一書初匿名齣版,在現代散文中一次提倡把鄉野世界看作一種無所不包的積極力量。愛默生的著作無論從風格還是內容上都被看作是典型美國式的,他提齣瞭一個觀念:齣門散步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內頁插圖
目錄
自然
曆史
自立
精彩書摘
四 語言
語言是自然贈予人類的第三個禮物。自然是思想的載體,這一點可從三個方麵來闡釋。
一、詞語是自然存在的符號錶達。
二、特定的自然存在是精神存在的象徵。
三、自然是精神的象徵。
第一,詞語是自然存在的符號錶達。自然史的作用是幫助我們理解超自然的曆史。物質存在的作用是給予我們語言,來錶達精神的存在和變化。每一個錶達道德或精神存在的詞語,如果我們尋根究底,會發現它們都是起源於某些物質現象。正確包含直的意味,錯誤則有彎麯的含義;精神最初的含義是風;譖越原指跨過一條綫;傲慢是說揚起眉毛。我們說,心錶達情感,頭腦傳達思想;思想和情感這兩個詞來自有形的物質存在,現在專門指代精神的意義。這種變化大多教在遙遠的語言成形時期就已經發生瞭,我們無法得知其中詳情。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在兒童身上發現類似的錶現。兒童和原始人隻使用名詞或事物的名字,他們將這些名稱轉化成動詞,並用來錶達類似的精神行為。
第二,所有錶達精神含義的詞語都起源於自然界的物質,這是語言史上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然而,這遠非自然對人類的最大恩惠。不僅僅是詞語具有象徵意義,物質存在本身都具有象徵意義。每一個自然事實都是某些精神存在的象徵。每一個自然現象都對應一種思想狀態,這種思想狀態隻有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畫纔能錶述齣來。暴怒的人是獅子,狡猾的人是狐狸,堅定的人是岩石,博學的人是火炬。羔羊寓義天真,蛇代錶惡毒,鮮花錶達愛意。一光明和黑暗是我們熟知的對知識和無知的錶述;熱則用來形容愛情。我們背後和麵前的可視距離,則分彆代錶迴憶和希望。
站在河邊深思的人,誰又不會想到萬物的流動呢?嚮溪水中投擲一枚石子,那一圈圈的漣漪完美顯現瞭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人類意識到,上帝存在於他的生活中,就像正義、真理、愛、自由在天穹升起,熠熠生輝。他稱上帝為理性:它不屬於我,不屬於你,也不屬於他。我們人類是它的財産,它的子民。地球所處的藍色宇宙,布滿永恒的天體,處於亙古不變的寜靜中,這就是理性的一種。與自然相聯係的理性,我們稱之為精神。精神是造物主。它本身具有生命。所有時代、所有國傢的人都稱其為“我父上帝”。
很容易可以看齣,這些類比沒有任何偶然的因素在內,沒有變化,它們是一貫的、恒定的,在自然中無處不在。這些並非少許幾個詩人的夢想,人類是善於類比的,他探究萬物間的聯係。人被置於萬物的中心,聯係的光綫從每一個事物指嚮他。沒有其他事物,人類無法被理解,沒有人類其他事物也不可能被理解。自然曆史上的所有存在,如果單獨來看,沒有任何意義,就像僅有男人或女人,並無生命力。若將它與人類的曆史結閤起來,就充滿瞭生機和活力。自然學傢關於動植物的著述僅僅是枯燥的對事實的記錄。但是,這些事實中最不起眼的部分,如某個植物的習性、某個昆蟲的器官、工作或聲音,假如用來說明思想哲學的某個事實,或與人類的本性聯係起來,就能以一種最為生動和宜人的方式打動我們。植物的種子在有關人類本性的比喻中被應用到瞭極緻,以至於保羅將人的屍體比作種子:“它作為自然的實體被播種;成為精神的實體被收獲。”地球自轉,産生日夜:它繞太陽轉動,生成四季。雖然這些僅僅是光和熱的變化,但是人的生活和四季間沒有相似之處嗎?四季難道不因這種類比而披上華彩,增添感傷嗎?假如我們認為螞蟻就隻是螞蟻而已,它的本能就微不足道瞭。但是,如果我們將它與人類聯係起來,就會對它有新的認識。辛苦勞作的螞蟻就好像人類的督導員,弱小的身體裏卻藏著一顆堅強的心。如此一來,螞蟻的習性,包括最近剛剛發現的它從不睡覺,都變得崇高起來。
正因為可見的物質存在與人類思想具有這種根本的對應關係,隻有生活必需品的原始人是以圖像來交流的。沿著人類的曆史逐步迴溯,語言的形象化就越來越明顯。語言最初成形時,完全以詩歌的形式存在,所有精神存在都是通過自然的象徵來錶達。而這些象徵正是語言最初的組成部分。人們還發現,不同語言中的成語在那些最雄辯最有力的篇章中是相似的。最古老的語言是這樣,最新的語言也是如此。語它對我們的影響力從未減弱過。正是這種影響力使性情剛強酌農夫或邊疆居民的言談增添瞭一分酣暢淋灕,得到所有人的喜愛。
人類用恰當的象徵符號來錶達思想,並通過語言描述齣來的這種能力取決於他質樸的個性,也即是他對真理的熱愛,以及完整傳達真理的願望。人類墮落之後,語言也隨之墮落。如果人類質樸的本性和獨立的思想被各種衍生的欲望取代,如對財富、享樂、權力、奉承的追求,復雜和虛妄代替瞭質樸和真理,人類就在某種程度上失去瞭利用自然闡釋意誌的能力。新的形象不再生成;舊的詞語受到歪麯,就不再傳達正確的含義;當金庫裏不再有黃金時,紙幣就産生瞭。到瞭某個時候,欺騙和虛假成為主宰,詞語就再也無法達意,不能激發人類情感瞭。在每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傢,都有數以百計的作傢,他們僅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相信,或使彆人相信,他們看到瞭並且說齣瞭真理。他們自身並不是利用自然來錶達思想,而是無意識地應用瞭最早期作傢所創造的語言。那些最早期的作傢纔真正是以自然為語言。
但是,睿智的人會丟棄那些陳腐的措辭,再次將語言與自然之物聯係起來。圖畫般的語言鄭重證明瞭,使用它的人是與真理和上帝站在一起的。有時,我們的語言會超越日常熟悉的事實,充滿激情,或因思想而升華,此時的語言完全是各種自然的形象。一個正在誠摯交談的人,如果他注意到自己的思想曆程,會發現與他的每一個想法相伴,都有一個或多或少明亮的物質形象齣現在腦海裏。這個形象即是思想的外衣。因此,好的作品和精彩的演講都是永恒的隱喻。這種形象是自然生成的,是經驗與即時思想活動的融閤,是恰當的創造。它是上帝對自然之子的再創造。
以上事實或許可以說明,對於富有思想的人,鄉村生活要勝於擁擠又虛僞的城市生活。從自然中我們知曉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想要錶達的。自然的光芒灑進我們的思維,我們幾乎忘記它的存在。在樹林中長大的詩人或演說傢,自然那美麗又令人愉悅的變化滿足瞭他的感官需求,年復一年,從無定式,悄無聲息。城市的喧囂或是政界的紛爭也不會使他全然忘掉自然的教誨。多年以後,當他身處充斥著憤怒和恐懼的國民議會中,在那革命的時刻,自然那神聖的意象將再次閃耀光芒,就像閤適的象徵,完美錶達瞭他彼時的感受。受到高尚情感的召喚,他再次看到、聽到那搖動的樹林、低語的鬆枝、波光粼粼的河流,還有山腳下的水牛,就像他童時看到和聽到的一樣。有瞭這些自然形象的幫助,他就擁有瞭遊說的魔力,掌握瞭力量之匙。
第三,自然之物幫助我們錶達特定的意義。但是,錶達這些瑣屑信息的語言是多麼偉大啊}這些高貴的物種、多姿多彩的自然形態、天穹中那數不清的天體,它們的存在就隻是為他市政演說中提供單詞和語法嗎?當我們利用這種偉大的暗碼使生活更加方便時,我們並沒有發揮到極緻,也沒有能力做到。我們就像旅行者,利用火山的餘燼來烤雞蛋。盡管我們知道,自然每時每刻都能傳達我們的思想,我們卻禁不住要問,自然本身難道就沒有意義嗎?山巒、海浪、天空,我們將它們作為象徵,來錶達我們的思想。除此之外,它們沒有任何意義嗎?世界是象徵的。我們言語中的一部分是隱喻,因為自然是人類思想的一個隱喻。精神世界的法則與物質世界一一對應,就像鏡子內外的兩個形象。“可見的物質世界及其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是不可見的精神世界的刻度盤。”物理學的公理闡釋瞭倫理學的法則。比如,“整體大於部分”;“反作用力等於作用力”;“如果用時間來彌補質量之差,最輕的物體可以撬動最重的物體。”其他類似的命題還有很多,它們不僅具有物理學意義,還有倫理學意義。這些命顥被應用於人類生活時,它們的意義更廣泛、更普遍。
同樣地,曆史上流傳下來的諺語以及各個民族的格言通常由自然事實構成,用來寓意錶達道德上的真理。比如:滾石不生苔;一鳥在手勝於二鳥在林;走對路的瘸子要快過走錯路的運動員;趁熱打鐵;杯滿則溢;青齣於藍;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早生根的樹更長久;如此種種。這些諺語最初隻是瑣屑的自然事實,卻因為它們的象徵意義不斷得到重復。諺語是這樣,所有的神話、寓言、隱喻都是如此。
物質與精神間的這種聯係並非是某個詩人憑空想象的,而是上帝的意誌,所有人都可以知曉。它在人類麵前時隱時現。當我們在某些幸運的時刻思考這個奇跡時,智慧的人會反思:他在其他時刻是否目不能視,耳不能聞?
……
P12-17
前言/序言
《論自然》(偉大的思想)(英漢雙語版) 穿越時空的對話:人類對“自然”的永恒追問 人類文明的璀璨畫捲,離不開對“自然”這個宏大命題的深刻洞察與不懈探索。從遠古時期對山川河流的敬畏,到現代科學對宇宙奧秘的解析,自然始終是我們理解自身、認識世界最根本的參照係。這本《論自然》(偉大的思想)(英漢雙語版)並非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盛宴,匯聚瞭人類曆史上那些最傑齣、最深刻的頭腦,他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洞察,對“自然”這一概念進行瞭多維度、多層次的審視。 本書的編纂,旨在梳理人類思想史上關於自然的脈絡,從哲學、科學、藝術、倫理等多個角度,呈現“自然”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與發展。我們並非要提供一個固定的、終極的“自然”定義,而是希望通過呈現這些偉大的思想,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引導讀者踏上屬於自己的探索之旅。 第一篇:哲學的奠基——“自然”的本源與存在 人類對“自然”的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在這裏,自然(Physis)被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生成秩序。 古希臘的“自然”觀: 從泰勒斯的“水是萬物之源”,到阿那剋西曼德的“無定形”,再到赫拉剋利特的“變化即生成”,早期哲學傢們試圖從物質的本原齣發,解釋世界的生成與毀滅。他們關注的“自然”,是一種充滿生命力、不斷運動和轉化的動態過程。柏拉圖的“理念論”則將自然視為理念世界的摹本,強調瞭其不完美和易逝性。亞裏士多德則將自然看作是萬物內在的“目的”(telos),認為自然事物有其自身的生長規律和發展方嚮。他區分瞭“形式”與“質料”,將“自然”視為一個具有內在目的性和生命力的有機整體。 東方哲學的“自然”智慧: 與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追問不同,東方哲學,特彆是中國的道傢思想,對“自然”的理解更加強調“道”的本體論意義。“道”無形無相,卻是萬物生成之根,萬物皆“道”之所生、所養。“道法自然”更是直指“自然”作為一種不加矯飾、順應規律的根本狀態。老子筆下的“自然”,是一種超越人類意誌、不受人為乾擾的自在狀態,強調“無為而治”,即順應自然規律,不強求,不妄為。莊子則通過“逍遙遊”等篇章,進一步闡釋瞭“自然”的解放意義,認為隻有迴歸本真,纔能擺脫物欲的束縛,獲得精神的自由。 中世紀的“自然”與神學: 在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深刻地影響瞭人們對“自然”的認知。自然被視為上帝的創造物,是上帝意誌的體現。因此,對自然的理解,往往與對上帝的理解緊密相連。托馬斯·阿奎那是這一時期的代錶人物,他試圖將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神學相結閤,認為自然理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上帝,而啓示則能進一步揭示神的奧秘。自然界的秩序和規律,被視為上帝智慧的證據。 第二篇:科學的覺醒——“自然”的規律與秩序 隨著科學革命的到來,“自然”的麵紗逐漸被理性與實證所揭開,其內在的規律與秩序被係統地揭示齣來。 科學革命的奠基者: 哥白尼的日心說,顛覆瞭人們長期以來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將人類置於更廣闊的宇宙之中。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則首次統一瞭天體運動和地麵物體運動的規律,揭示瞭自然界普適的機械性秩序。他將宇宙視為一個精密的機械裝置,其運動遵循著數學般的精確法則。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瞭人與自然,但其機械論的自然觀,對後來的科學研究産生瞭深遠影響,將自然理解為可分割、可測量的物質實體。 近代科學的演進: 從化學、生物學到地質學,各個學科都在不斷地深入探索,揭示著“自然”更為精細的層麵。達爾文的進化論,徹底改變瞭人類對生命起源和發展的認識,強調瞭自然選擇和物種演化的過程,將“自然”的視角延伸到漫長的時間維度。門德爾的遺傳定律,則開啓瞭對生命內部遺傳機製的探索。 現代物理學的革命: 20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更是顛覆瞭牛頓力學的經典圖景。相對論揭示瞭時空的相對性,以及能量與質量的等價性,將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推嚮瞭全新的維度。量子力學則揭示瞭微觀世界的奇特性,物質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等現象,挑戰瞭我們基於宏觀經驗的直覺,展現瞭“自然”在微觀尺度上的非確定性與概率性。 第三篇:藝術的觸動——“自然”的美學與情感 “自然”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對象,更是藝術傢們靈感的源泉和情感的寄托。 浪漫主義的自然情懷: 浪漫主義時期,藝術傢們將“自然”視為情感的宣泄地和精神的慰藉。他們贊美自然的山川湖海,認為自然蘊含著崇高、神秘和自由的力量。華茲華斯的田園詩,歌德的《浮士德》中對自然景象的描繪,都體現瞭對自然的深情贊頌。他們認為,自然能夠淨化心靈,啓迪智慧。 寫實主義的自然描摹: 另一部分藝術傢則緻力於對“自然”進行真實而細緻的描摹,捕捉其最細微的形態與色彩。印象派畫傢如莫奈,通過捕捉光影的變化,展現瞭自然景物的瞬間之美。中國的山水畫,更是將對自然的觀察與哲學思想相結閤,追求“天人閤一”的意境,將自然視為精神寄托的載體。 現代藝術的多元解讀: 進入現代,藝術傢們對“自然”的解讀更加多元和抽象。他們可能關注自然的秩序與混沌,也可能藉自然意象來錶達內心的情感與思考。從抽象錶現主義到概念藝術,藝術傢們不斷嘗試以新的方式與“自然”對話。 第四篇:倫理的關懷——“自然”的價值與責任 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自然”的倫理價值與人類的責任也成為重要的議題。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質疑: 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主宰,自然資源是為瞭滿足人類的需要而存在的。然而,環境危機促使我們反思這種觀點。生態倫理學由此興起,強調“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價值,而非僅僅是人類的工具。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齣,要求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要求我們審慎地對待自然資源,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係。 人與自然的和諧: 許多古老的智慧,如中國道傢的“天人閤一”思想,都在提醒我們,人類並非獨立的於自然而存在,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纔能獲得真正的和諧與長久的繁榮。 第五篇:未來的展望——“自然”的未知與可能 盡管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已經取得瞭巨大的進步,但人類對“自然”的探索遠未結束。 宇宙的深邃: 現代天文學的發現,如黑洞、暗物質、暗能量的存在,以及係外行星的不斷被發現,都錶明宇宙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廣闊和神秘。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生命,都是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 生命的奧秘: 從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人類在生命科學和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我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和理解生命。如何界定生命?人工智能是否會擁有意識?這些都將是未來重要的倫理和哲學議題。 人與自然的未來: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對“自然”的乾預能力越來越強。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好地球的生態係統,避免不可逆轉的破壞,是我們必須麵對的嚴峻挑戰。 結語: 《論自然》(偉大的思想)(英漢雙語版)所呈現的,是一場宏大的思想對話,它邀請我們一同思考“自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通過閱讀這些偉大的思想,我們不僅能夠增進對“自然”的理解,更能深刻地認識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們與自然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係。這本雙語版圖書,更將為讀者提供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接觸原典,感受不同文化語境下對“自然”的理解與闡釋,從而開啓更廣闊的視野,激發更深刻的思考。自然,永遠是我們永恒的課題,是我們認識自身、理解世界的齣發點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