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作為真實曆史人物的曹操,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理念、性格作風是什麼樣的?他的文韜武略、膽識智慧和多纔多藝都錶現在哪些地方?
內容簡介
作為真實曆史人物的曹操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理念、性格作風是什麼樣的?他的文韜武略、膽識智慧和多纔多藝都錶現在哪些地方?曆史上人們曾經怎樣誤解和貶低瞭他。為什麼會這樣?……《正說曹操》遵循正史的要求,依據力求翔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考證研究,科學、全麵地“正說”曹操,對曹操生平事跡給予完整係統的介紹和評說,在人們非常感興趣的、往往存在許多疑惑和偏頗的諸多方麵給予讀者盡量客觀準確,還原曹操本米麵目的解答,幫助世人將曹操的曆史人物形象與流傳的曹操藝術形象區彆開來,還曹操一個盡量客觀公正的曆史評價。
《正說曹操》作者,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和研究、專治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同時關注傑齣曆史人物曹操,持續研究積纍凡四十五年有餘,為中國古代史著名教授,曹操研究方麵的著名學者。
作者簡介
柳春藩,教授,1928年2月齣生,遼寜遼陽人。畢業於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研究生班曆史組。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和研究工作。
曾兼任吉林大學圖書館館長,政協吉林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顧問。
主要著作有《秦漢封國食邑賜爵製》、《秦漢魏晉經濟製度研究》、《三國史話》、《魏武帝曹操傳》、《正說諸葛亮》等。發錶論文四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動蕩社會迅速成長
一 宦官專權
二 傢庭齣身與少年生活
三 廣交名士
第二講 不畏權勢忠於職守
一 初登政壇,敢作敢為
二 國相任上的雷厲風行
三 以退為進的策略
第三講 組建軍隊討伐董卓
一 “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二 討卓先鋒
三 “諸君北麵,我自西嚮”
第四講 爭奪兗州建立基地
一 從東郡太守到領兗州牧
二 收編青州黃巾軍
三 東徵陶謙
四 濮陽之役
五 收復兗州失地
第五講 三大政策勝人一籌
一 奉天子以令不臣
二 興屯田以蓄軍資
三 攬人纔以建智團
第六講 蕩平徐淮占據河南
一 收降張綉
二 破敗袁術
三 擒殺呂布
四 擊走劉備
第七講 官渡之戰以弱勝強
一 袁紹大軍壓境
二 初戰白馬延津
三 後退一步對峙
四 火燒烏巢屯糧
第八講 剋平四州統一北方
一 攻占鄴城
二 平定河北
三 遠徵烏桓
第九講 全麵改革鞏固統治
一 抑製豪強,扶持小農
二 整頓風俗,發展教育
三 以法治軍,賞罰嚴明
第十講 南下順利摺戟赤壁
一 赤壁戰前形勢
二 襲占荊州
三 孫權劉備結盟
四 兵敗烏林
第十一講 爭奪淮南 堅守閤肥
一 鞏固防綫
二 激戰濡須口
三 “賊至乃發”
第十二講 渭南大捷 平定關西
一 巧渡河渭
二 占據關中
三 奪取隴右
第十三講 求賢若渴 惟纔是舉
一 三下求賢令
二 選好管選舉的官員
三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十四講 倡導文學 長於詩歌
一 對建安文學的貢獻
二 文姬歸漢
三 文壇主將
第十五講 爭奪漢中 得而復失
一 降服張魯
二 兵敗定軍山
三 “雞肋”
第十六講 保衛襄樊 藉刀殺人
一 關羽威震中原
二 遣使聯閤孫權
三 呂濛擒殺關羽
第十七講 鎮壓異己 稱公稱王
一 從列侯到魏公
二 登上王位
三 選擇太子
四 “吾為周文王矣”
第十八講 蓋棺論定 一代雄傑
一 病逝洛陽
二 曆史評價
正文中圖錶
1.下邳齣土的漢畫石
2.曹操畫像
3.曹操
4.袁紹像
5.東漢末年地主武裝割據形勢圖
6.兗州圖
7.曹操東徵陶謙示意圖
8.“射鹿颱”遺址
9.獻帝東遷示意圖
10.曹操民屯地區圖
11.曹操徵張綉示意圖
12.孫策
13.曹操進攻袁術示意圖
14.曹操東徵呂布示意圖
15.曹操東徵劉備示意圖
16.郭嘉像
17.官渡之戰示意圖
18.如今的官渡古戰場紀念地
19.曹操徵袁尚示意圖
20.邯鄲“講武城”
21.曹操徵袁譚示意圖
22.曹操徵高乾示意圖
23.曹操徵烏桓示意圖
24.毛澤東手書曹操((龜雖壽》
25.碣石山上的石刻
26.北戴河日齣
27.三國翻車
28.三國時期魏國“水排”圖
29.苟或刻石像
30.民間錶現曹操削發自罰的剪紙
31.諸葛亮像
32.古隆中
33.揚州六郡圖
34.荊州圖
35.周瑜像
36.赤壁之戰發生地一隅
37.赤壁之戰示意圖
38.三國遺址“華容古道”
39.邯鄲新建的“銅雀颱”
40.閤肥三河古鎮今貌
41.南京古石頭城一角
42.張遼墓
43.淮南之爭形勢圖
44.潼關西門古城樓
45.渭南之戰示意圖
46.隴右形勢圖
47.由曹操作注的《孫子兵法》
48.曹操
49.《曹操集》
50.曹植與白馬
51.“銅雀颱”遺址
52.南宋陳居中繪《文姬歸漢圖》
53.曹操書法刻石
54.劉備入益州北上示意圖
55.曹操徵張魯示意圖
56.古定軍山石碑
57.現代雕塑“定軍山戰役”
58.劉備像
59.關羽
60.司馬懿像
61孫權像
62.襄樊保衛戰示意圖
63.襄陽古城
64.三國鼎立圖(公元221年)
65.古鄴城遺址
66.曹丕
67.毫州的華佗紀念塑像
68.華佗墓
69.曹操故裏安徽毫州的曹操紀念館
70.曹操紀念石雕立像
附錄
一 曹操時期重要人物生卒年錶
二 曹操大事年錶
精彩書摘
第一講 動蕩社會迅速成長
一 宦官專權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中國曆史上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傢曹操,在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市)齣生瞭。
曹操的青少年時代,正處於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統治時期。這時期的特點是宦官專權,政治腐敗,社會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
東漢王朝共經曆十二個皇帝(兩個帝位未到一年的少帝未統計在內),近二百年。
東漢的開國者劉秀,齣身貴族官僚地主傢庭。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曾祖、祖父、父親曾做過郡縣長官。劉秀本人還是一個大商人、地主。追隨劉秀的開國功臣,好多也齣身於大地主傢庭,如鄧晨、李通、鄧禹、寇恂、耿純、劉植等。東漢政權建立後,朝廷的重要官員就是從這一類人中選用的。
這一情況,與西漢不同。西漢的建國者多為“布衣之士”,即較為貧寒之人。劉邦齣身自耕農,做過地方小吏。他手下的重要將相也多齣自下層,如蕭何、曹參、周勃、陳平等,不是縣級小吏,就是小手工業者或自耕農。
盡管西漢和東漢政權在實質上都是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但東漢政權一建立,就錶現齣維護豪強大地主利益的特點。東漢政府對大地主的土地兼並,幾乎采取瞭放任政策,從而助長瞭土地高度集中的趨勢。和帝時,竇太後臨朝聽政,廢除瞭鹽鐵官營製度,這對商人地主更為有利。因此,大地主勢力在東漢一代得到瞭順利的發展。如貴族地主濟南王劉康,有田八百頃,奴婢多至一韆四百人。
前言/序言
《烽火連城:三國風雲中的群雄群像》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梟雄的側麵描摹,而是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嚮整個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我們深入挖掘瞭支撐起那個鐵血歲月的無數關鍵人物、復雜勢力與決定性戰役。全書以宏大的敘事筆觸,勾勒齣東漢末年,從黃巾之亂的星火燎原,到群雄並起,再到三國鼎立的每一個關鍵轉摺點。書中細緻考辨瞭曹操、劉備、孫權三大核心力量崛起背後的政治博弈、軍事謀略與文化基礎,同時,也為那些往往被正史忽略,卻對曆史進程産生深遠影響的小人物和邊緣勢力——如袁紹集團的內部矛盾、江東士族在亂世中的抉擇、西涼軍閥的獨特軍事傳統,乃至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局勢的間接影響——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與重構。我們旨在提供一幅更具層次感、更少臉譜化的人物群像圖,展現一個充滿偶然性、人性掙紮與宏偉曆史必然交織的時代畫捲。 第一部分:末世的序麯與權力的萌芽 亂世的醞釀,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本書從靈帝末年的朝政腐敗寫起,深入剖析瞭外戚與宦官集團的惡性循環如何掏空瞭漢王朝的根基。黃巾起義,作為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運動,其爆發的深層社會經濟原因,以及其被地方勢力迅速瓦解的內在邏輯,被置於詳細的分析之中。 隨後,我們轉嚮地方豪強的崛起。董卓的專權與“十八路諸侯”的徒有其錶的聯盟,展示瞭漢末政治舞颱上權力的真空如何被最具野心和實力的軍閥所填補。重點探討瞭早期勢力格局的奠定:袁紹在河北的繼承閤法性與軍事優勢;公孫瓚在邊疆的軍事風格;以及劉錶在荊州的“守成之策”與其局限性。這些早期玩傢的成敗,為後續三國鼎立的最終形態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逐鹿中原與戰略格局的奠定 赤壁之戰前夕,各路諸侯的戰略布局與資源整閤構成瞭本書這一階段的核心內容。 一、北方力量的重組與衰落: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失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利,更是其在用人策略、戰略定力以及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上的全麵潰敗。我們詳細復盤瞭官渡之戰的細節,特彆是糧草運輸與奇襲的戰術對比,並分析瞭袁氏集團內部的派係鬥爭如何加速瞭其崩潰。隨後,我們考察瞭河北統一後,新統治者在整閤河北士族、安撫流民及應對北方邊患時所麵臨的嚴峻挑戰。 二、江東勢力的內部張力與轉型: 孫策的早逝與孫權如何接手江東,是一個關於繼承與權威建立的經典案例。本書側重於分析江東內部的“本土派”與“外來派”(如周瑜、魯肅所代錶的對荊州、北方更具進取心的派係)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孫氏如何利用長江天險與地方士族達成共識,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基礎。 三、荊州地緣政治的復雜性: 荊州作為“四戰之地”,其戰略價值極高。我們深入分析瞭劉錶治下的“清談誤國”,以及其死後,荊州內部各派係(蔡氏、蒯氏等)在麵對外部強大勢力壓迫時,選擇投降或抵抗的內在動因。荊州的歸屬權爭奪,是三國時代最牽動全局的棋局之一。 第三部分:閤縱連橫中的軍事思想與文化碰撞 本書不再僅僅關注戰役結果,而是深入探究不同軍事學派的交鋒。 軍事思想的差異: 從北方軍閥注重騎兵機動性和大規模會戰的傳統,到江東勢力對水軍建設的極緻追求,再到益州勢力依山傍水、易守難攻的防禦策略,展示瞭三國軍事思想的多元化。我們探討瞭儒傢軍事思想(如注重仁義與民心)與法傢實用主義(如強調軍法嚴明與物資集中的矛盾統一)。 文化與地方勢力: 三國時代的統一,也是不同文化圈的融閤。本書特彆開闢章節,討論瞭益州文化(巴蜀文化)在諸葛亮治理下的改造與繼承;江東地區獨特的本土文化對政治決策的影響;以及北方在鬍漢雜居環境下形成的獨特軍事與社會風貌。這些文化底色,深刻影響瞭各方在招募人纔、製定法律、處理民生問題時的具體策略。 第四部分:鼎足之勢與終局的變數 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局麵形成,本書聚焦於這一穩定期內的動態平衡和暗流湧動。 一、蜀漢的內政與戰略睏境: 重點分析瞭諸葛亮在穩定益州後的“休養生息”政策,以及他為實現“興復漢室”理想所采取的一係列深刻改革,包括法律的嚴苛與吏治的清明。同時,也客觀審視瞭蜀漢政權在人口基礎、經濟承載力和對外擴張受限等方麵的先天不足。 二、魏國的權力繼承與製衡: 曹氏集團內部的權力交接,從“建安之治”的理想主義到魏國建立後的官僚體係化,是權力繼承史上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我們分析瞭曹丕、曹叡時期的政治轉嚮,以及司馬氏勢力如何通過關鍵的軍事部署和與士族的聯姻,逐步積纍瞭影響政局的資本。 三、東吳的防守反擊藝術: 孫權時代的江東,如何利用其地理優勢,成功抵禦瞭魏國的多次大規模南下。這不僅是軍事的勝利,更是其精妙的外交手腕(如對西蜀的拉攏與製衡)和高效的後勤保障體係的體現。 結語: 《烽火連城》最終將目光投嚮時代的終結——三國歸晉的必然性。我們認為,這種歸於一統,是建立在早期勢力對資源消耗的不可持續性、內部結構性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少數幾位核心人物(如司馬昭、司馬炎)在繼承與統一戰略上的超前性選擇。本書力求以全景式的視角,還原一個真實、復雜、充滿人性光輝與權力陰影的三國時代,讓讀者得以站在一個更廣闊的曆史維度上,理解這場曠日持久的“英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