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同美國參議員丹尼爾·帕特裏剋·莫尼漢,世界銀行總裁詹姆斯·戴維·沃爾芬森,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威廉·尤利烏斯·威爾森和丹尼爾·貝爾鼎力推介。
“文化”一詞在不同的學科中和不同的背景之下有著多重的含義,常常用來指社會的“高文化”,也指一個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價值觀、習俗、象徵、體製及人際關係等。
關於文化的地位,丹尼爾·帕特裏剋·莫伊尼漢指齣:“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開明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於沉淪。”佛朗西斯·福山闡釋瞭社會資本作為一種文化財産在促進民主體製方麵的關鍵作用,羅納德·英格爾哈特強調各民族的文化價值觀與政治錶現、經濟錶現之間存在強有力的聯係,丹尼爾·埃通加一曼格爾則認為“文化是製度之母”。
《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探討瞭價值觀與進步之間的聯係、價值觀的普遍性和西方的“文化帝國主義”,研究瞭地理與文化、文化與體製以及文化與變革的內在關係,迴答瞭文化因素對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影響問題,並製定瞭未來促進文化變革的發展規劃。
內容簡介
近些年來,文化因素在人類進步中發揮的作用,受到瞭全球性的關注。《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從文化與經濟發展、文化與政治發展、文化與性彆、文化與美國少數民族、亞洲危機和促進變革等幾個方麵人手探討文化問題。國際政治問題專傢亨廷頓和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員哈裏森,召集世界多方專傢學者,在美國藝術科學學會舉辦的“文化價值觀與人類進步”研討會上,探討何種文化在何種程度上促進或阻礙瞭經濟發展?文化與政治、文化與民主有什麼樣的聯係?文化是否有優劣之分,應該承認一種文化比另一種好,還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數民族問題上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響瞭全球經濟運作模式?對於文化變革,我們應如何麵對,持何種態度,采取何種措施呢?
《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將有助於我們在諸多文化問題上的理解與探討。
作者簡介
譯者:程剋雄 編者:(美國)塞繆爾·亨廷頓 (美國)勞倫斯·哈裏森
塞繆爾·亨廷頓,美國當代著名國際政治理論傢,哈佛大學博士、教授,曾任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約翰·奧林戰略研究所主任、美國政治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士兵與國傢:軍民關係的理論與政治》、《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現代社會中的專製政治》、《民主的危機》、《第三波:20世紀末民主化浪潮》、《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我們是誰?》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編者序言
前言 文化的作用
本書撰稿人簡介
緒論 文化為什麼重要
第一部分 文化與經濟發展
第1章 文化使局麵幾乎完全不一樣
第2章 態度,價值觀,信念以及繁榮的微觀經濟學
第3章 對新的經濟發展社會學的幾點看法
第4章 經濟發展的文化分類
第5章 拉丁美洲:文化與精英行為
第6章 非洲需要一個文化調整計劃嗎?
第二部分 文化與政治發展
第7章 文化與民主
第8章 社會資本
第9章 腐敗,文化及市場
第三部分 人類學傢的辯論
第10章 傳統信念與習俗:是否有一些比另一些好?
第11章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文化,兒童及進步
第12章 道義地圖,“第一世界”的自吹自擂,及新福音傳道者
第四部分 文化與性彆
第13章 文化,性彆和人權
第14章 拉丁美洲的文化,體製與男女不平等
第五部分 文化與美國少數民族
第15章 認真對待文化:架構及非洲裔美國人實例
第16章 解構文化
第六部分 亞洲危機
第17章 法律,傢族聯係及亞洲經商方式
第18章 “亞洲價值觀”:從狄納莫到多米諾?
第19章 多種現代性:東亞現代性涵義初步探討
第七部分 促進變革
第20章 改變國民的心態:緻富過程中的各種因素
第21章 文化,心理模式和國傢繁榮
第22章 促進社會進步的文化變革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文化與經濟發展
第1章 文化使局麵幾乎完全不一樣
馬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麵幾乎完全不一樣。不妨看看那些移居在外的少數民族的興業精神——東亞和東南亞的華人,東非的印度人,西非的黎巴嫩人,散布於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和加爾文派教徒,等等。可是,文化具有的內在價值觀能引導民眾,因此而令學者們害怕。它帶有種族和繼承的刺鼻氣味,帶有免疫力的味道。在沉思的時刻,經濟學傢和其他社會科學傢承認事實並非如此,而且歡迎文化嚮好的方嚮變化,嘆息它嚮壞的一麵變化。但是歡迎也好,嘆息也好,都錶明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無法運用他們的知識去左右人及事物。做技術工作的人則寜願實乾,改變利率和匯率,放開貿易限製,修改政治體製,實施管理。此外,對文化提批評是會得罪人的,會傷人感情和自尊心。外界的人提批評意見,不論多麼策略和間接,也都會帶有教訓彆人的味道。善心的改良派學會瞭繞道而行。
可是,如果說文化起這麼大的作用,它的作用為什麼不是始終如一?經濟學傢,還有另一些人,提齣過問題:為什麼有的民族——譬如說華人——在海外辦企業那麼齣色,在自己國內卻長期效率低下?如果說文化起作用,為什麼它沒有使中國變化?(我們應當指齣,由於中國現在有瞭鼓勵而不是壓抑經濟發展的政策,國內與海外華人之間的差距正在消失,中國現在保持著驚人的發展速度,這一速度推動儒學文化的這條“龍”從第三世界邁嚮第一世界。)
前言/序言
《常青藤譯叢》是本社推齣的一套思想文化類叢書。其名稱和主旨皆受到以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為主體的1eague的啓發。這是一個在世界範圍享有崇高學術盛名的聯盟,該聯盟緻力於“樹立標準、展示理想、堅持價值”。具體說來,多年來,它以追求理想的激情和探索現實的精神,堅持不懈地探求新思想、新事物、新價值,倡導自由探索、自由審視和自由創造。
《常青藤譯叢》是一套力圖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以全球性的眼光推介外國前沿思想文化成果的叢書。我們將分輯齣版,陸續為讀者推齣。第一輯共四本,它們是《敲開智者的腦袋——當代西方50位著名思想傢的智慧人生》[英]約翰·雷契著、《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一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美]勞倫斯·哈裏森、塞繆爾·亨廷頓主編、《文明的共存——對塞繆爾·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批判》[德]哈拉爾德·米勒著、《學術責任》[美]唐納德·肯尼迪。第二輯共四本:《總統政治——從約翰·亞當斯到比爾·剋林頓的領導藝術》([美]斯蒂芬·斯科夫羅內剋著)、《創新性思維——實現核心價值的決策模式》([美]拉爾夫·L·基尼著)、《公民與國傢》([美]菲利剋斯·格羅斯著)、《世界文明史——觀察世界的新視角》([美]威廉·麥剋高希著)。第三輯:《人類思想的主要觀點——形成世界的觀念》(上、中、下)(英)肯尼思·麥剋利什主編、《哲學的社會學——一種全球化學術變遷理念》(上、下)(美)R·柯林斯著、《多樣化的資本主義——社會製度的構建與商業體製的變遷》(英)理查德·惠特利著。
本社自推齣《常青藤譯叢》三輯之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特彆在學術界産生瞭巨大的反響。《學術責任》既提供瞭一個學術規範,又為中國學術腐敗現象起到瞭警示作用。《創新性思維》使你的“決策”占領先機,它從高層次來考察人與世界的關係,被認為是具有21世紀科學發展特徵的新復雜性科學。《敲開智者的腦袋》的齣版,提供瞭前沿性的文化思想資源,促進瞭我國哲學界關於從“符號學”、“結構主義”到“後現代性”的研究。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一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深入探討文化、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復雜關係,內容力求詳實且貼近專業書籍的風格。 --- 圖書名稱:《文明的羅盤:製度、信仰與社會演化的深層邏輯》 圖書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瞭人類文明在不同地域和時代背景下的演進軌跡,重點關注那些塑造社會結構、驅動技術革新和定義人類行為模式的深層力量。我們聚焦於“製度”與“信仰”這兩個相互交織的核心要素,探究它們如何共同構築起人類社會進步與停滯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製度的構建與權力的分配 本部分首先對“製度”進行多維度的界定,超越瞭傳統上僅指法律和政治結構的概念。我們認為,製度是內化於社會實踐中的一套規範、規則和激勵機製的總和,它決定瞭資源的獲取方式、風險的承擔責任以及社會衝突的解決路徑。 我們考察瞭從古代城邦到現代民族國傢的製度變遷。曆史案例研究涵蓋瞭不同文明對産權的界定差異,例如,分析瞭重商主義時代歐洲早期城市特許權製度對資本積纍的促進作用,以及在特定農業帝國中,土地所有製如何固化瞭階級結構,抑製瞭生産力的解放。特彆地,本書深入探討瞭“製度的惰性”:為何在麵對外部衝擊或內部需求變化時,即使現有製度已顯現齣明顯缺陷,其變革過程依然緩慢且充滿阻力。我們引入瞭“路徑依賴”理論,結閤博弈論視角,解釋瞭既得利益集團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維持現狀,從而減緩瞭社會整體的優化進程。 在政治製度層麵,本書側重於權力的製衡與閤法性基礎的構建。我們對比瞭不同形態的政府——從基於宗教權威的君主製,到受啓濛思想影響的代議製民主——探究瞭何種製度安排最能有效約束公權力,鼓勵創新,並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這不僅僅是關於形式的討論,更是關於社會契約的實際運作與有效性的評估。 第二部分:信仰的譜係與認知的框架 本部分將“信仰”置於社會結構的核心,將其視為一套集體共享的、關於世界本質、人際關係以及終極意義的解釋係統。信仰體係(包括宗教、世俗意識形態、甚至科學範式的默認前提)為社會行動提供瞭基本的認知框架和道德指南。 我們對不同文明中的核心信仰體係進行瞭比較分析。例如,探討瞭強調個體責任與內在救贖的信仰體係(如某些強調個人主義的哲學流派)與那些高度強調集體義務與等級秩序的信仰體係(如某些強調社群和諧的東方思想)在促進經濟活力和維持社會穩定上的不同錶現。本書強調,信仰並非靜止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它不斷被曆史經驗和社會變遷所修正和重塑。 特彆關注“世界觀”對技術采納的影響。不同的世界觀決定瞭人們對“自然”的態度——是應被徵服和利用,還是應被敬畏和維護。這種根本性的差異,深刻地影響瞭科學研究的優先級和工程實踐的倫理邊界。我們考察瞭在特定曆史時期,某些被視為異端的思想如何最終被主流接納,從而開啓瞭全新的知識領域。 第三部分:製度、信仰與社會演化的動態互動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製度與信仰並非孤立運行的變量,而是處於持續的、互為因果的動態互動之中。製度是信仰的外化體現,而信仰則為製度的閤法性提供精神支撐。 我們通過對“社會信任度”的量化研究,展示瞭信仰體係如何通過構建“社會資本”來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加速經濟活動的效率。當社會成員普遍共享一套關於誠實與契約精神的信仰時,即使法律執行機構不甚完善,商業活動也能蓬勃發展。反之,當信仰體係瓦解或齣現嚴重分裂時,製度的效力會大打摺扣,社會趨於碎片化和低效。 本書也分析瞭“製度衝擊”如何反過來重塑信仰。例如,工業革命的巨大生産力提升和城市化進程,極大地挑戰瞭傳統的傢庭結構和宗教權威,促使社會必須發展齣新的世俗倫理和教育體係來維係凝聚力。這錶明,物質條件的劇烈變化,往往是推動深層認知框架調整的催化劑。 第四部分:進步的衡量與未來的挑戰 在最後一部分,我們迴歸到“人類進步”的定義問題。本書批判瞭單一維度的進步觀(如純粹的GDP增長),主張進步必須是多維度的、可持續的,必須同時考量到經濟繁榮、社會公平、認知自由以及環境承載力。 我們探討瞭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不同製度與信仰體係的交鋒與融閤所帶來的新問題,如文化相對主義與普世價值之間的張力。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當前全球治理睏境的根源,並為構建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未來社會提供曆史與理論的參考。我們強調,理解人類社會演化的深層邏輯,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關鍵所在。 本書特點: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曆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與人類學的前沿研究成果。 案例豐富: 提供瞭從古希臘城邦到近現代東亞經濟體等多個深度案例分析。 聚焦機製: 強調對製度與信仰之間作用機製的深入挖掘,而非簡單的描述性陳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