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
作 者:[美] 克莱·舍基(Clay Shirky)著,胡泳 沈满琳 译
I S B N :9787213067211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6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5年6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字
页 数:288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原 价:54.9元
编辑推荐
“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作品《未来是湿的》经典版。
互联时代里程碑式著作、全球思想家正在读的20本书之一、《商业周刊》**商业书籍。
作者作为“新文化*敏锐的观察者”,对人人时代的到来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等问题。
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人胡泳领衔翻译,《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作序,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谢文, 《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重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推荐
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绝不仅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人人时代已经到来。
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美国海军推崇的咨询顾问,“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为你直指商业模式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宏大趋势,彻底改变你看待未来的角度和视野!
作者简介
克莱·舍基(Clay Shirky)
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敏锐的观察者”,致力于网络科技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
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是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和美国海军等知名机构为推崇的咨询顾问。
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等*威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指引网络科技未来的前瞻性文章。
目录
初版推荐序 / III
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
译者序 /VI
未来是湿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胡泳
第1章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001
“人肉搜索”不是有中国特色的专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部丢失的手机,一个捡到别人手机不还的举动,造就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网络大搜索运动,甚至惊动了《纽约时报》、 CNN 和纽约警察局。多媒体手机、电子邮件、博客、论坛……拥有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群体行动的力量如此之大,我们能做的远不止找回一部丢失的手机。
第2章 分享,创造新群体的基点 /021
“美人鱼游行”、“伦敦爆炸案、“印度洋海啸、“泰国军事政变”……Flickr 网站上由用户分享的照片永远比传统机构和媒体的照片更快、更多、更全。没有事先组织,没有报酬支付,没有管理成本,Flickr网站所做的,不过是提供了聚合和分享的平台。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非机构性群体已经对传统组织形成了重大挑战。
第3章 人人都是自媒体 /045
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摄影师?请别再使用这些落伍的称谓!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化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第4章 “先出版,再过滤”,崭新的游戏规则 /065
在未来,到底是每个人都能出名 15 分钟?还是每个人都会变成 15 个人眼中的名人?不管怎样,在阿猫阿狗都能写博客、拍视频的网络时代,名人还是会诞生,只不过游戏规则变了。诸如博客、论坛等社会化媒体已经铲平了出版的门槛,却也伴生着残忍的经济逻辑: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第5章 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087
维基百科的运营可不是招呼邻里的牌桌,其庞大的规模堪比拉斯维加斯的大型赌场。为什么不采用商业模式,维基百科还能成长得如此之快?为什么没有管理分工,维基百科也不会被胡言乱语充斥?为什么没有报酬,人们仍愿意为维基百科做事情?在新的社会化工具的帮助下,人们能为了爱做出大事情。
第6章 集体行动催生变革 /115
1992年,《波士顿环球报》爆出天主教牧师波特对儿童实施性侵害的丑闻,终主教劳把波特从一个教区调到另一个教区便草草收场。2002年,类似的丑闻再次由《波士顿环球报》引爆,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媒体,甚至是同一位主教,事件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罪犯盖根被绳之以法,试图包庇的主教迫于公众压力也引咎辞职。正是社会化工具消除了集体行动的障碍,实现了信息共享,方便了人们改变世界。
第7章 从更快的速度到更快的行动 /131
快闪族、恐怖分子、闪电战、愤怒旅客和学生的维权行动、中东的激进分子……由于分享和协调的成本已经瓦解,这些原本互不协调的弱势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对抗强势对手。现在实时的协调也将更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群体行为的组织过程可以是隐形的,而结果立即可见。
第8章 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 /151
当你生病了,你的邻居会帮你遛狗;当你忘带钱了,柜台里面那个人相信你会下次付钱给他,这种美好而单纯的信任现在还会存在吗?在一个社会交往日益复杂,而社会资本不断衰减的时代,怎样才能让参与变得简单?怎样让想法相同的人们拥有找到对方、聚集起来并互相合作的能力?网络化的组织所具备的韧性,一定是好事吗?
第9章 亲爱的小世界 /171
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不是天方夜谭,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小世界网络中。朋友的朋友式交往,让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一种先稠密,后疏松的联结模式。而社会化工具的创新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支持和延伸。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吗?
第10章 开源运动,没有代价的失败 /189
几名开发人员,一些偶然的贡献者,为什么这些人捣腾出来的Linux系统能成功到抢下微软帝国的半壁江山?因为Linux以微软做不到的方式降低了发现并吸收好想法的门槛。它没有员工,不进行投资,甚至不牵涉决策。它对于失败出奇地宽容。开源并不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它降低的是失败的成本:它实际上免费收获了失败。
第11章 承诺、工具与协议的成功融合 /209
新的群体行动模式可以通过可信的承诺、适合于该任务的工具和易于接受的协议产生。承诺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参与的问题;工具解决的是“怎样做”的问题,如何克服协调的困难;协议则确立了路上的规则: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期望你做什么。
结语 /235
致谢 /243
参考文献 /246
我并不是一个经济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于社会发展和未来的趋势,我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包邮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虽然有些长,但“人人时代”这四个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个体连接日益紧密的时代,每个人的声音似乎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听到,也更容易汇聚成一股力量。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矛盾,又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画面:比如某个网络事件引发的集体关注和行动,比如某个开源社区的成员自发协作完成一个巨大的项目,又比如某个小众的兴趣群体,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发展壮大到足以影响某个行业。这些似乎都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体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种力量的运作机制,它为什么会出现,又会走向何方。作为一本经济学畅销书,我想它一定不会止步于现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逻辑,也许还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人人时代”中,更好地运用和引导这种力量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不算华丽,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上“包邮”和“人人时代”这种直白的表述,反而有一种接地气的亲切感。拿到手里,就觉得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著作,而是更像是和朋友闲聊,分享一些关于未来趋势的观察和思考。书名里“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句话,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总觉得“组织”就意味着层层审批、繁文缛节,但“无组织”又怎么能形成“力量”呢?这种矛盾感,让我迫切地想翻开看看,作者到底是如何解释这个看似悖论的现象的。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颠覆我过去对于“组织”的认知,或者说,它会拓展我对“组织”的定义。经济学畅销书的标签,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毕竟,能被称为畅销书,通常都意味着它触及了当下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并且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视角。我特别好奇,在“人人时代”的背景下,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如何运作的,它又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整个社会结构带来怎样的改变。这种未知感,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颠覆性的思想都特别着迷。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包邮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和“经济学畅销书”的标签,就足以让我停下脚步。我喜欢那种能挑战固有认知、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对我来说,“组织”往往意味着等级森严、效率低下,而“力量”则需要集结和协调。所以,“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就像一个魔术,它似乎在说,在看似混乱和松散的状态下,潜藏着一股强大的、整合的力量。我很好奇,这种力量的源泉是什么?是互联网的连接性?是个体赋权?还是某种新的社会契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案例,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种“无组织”是如何实现“组织”的功能,以及这种力量在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评分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未来”的思考。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规则正在被打破,新的模式层出不穷。《包邮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这个书名,尤其是“人人时代”和“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几个词,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体的影响力正在被放大,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更加多元,这势必会对传统的组织形态产生巨大的冲击。但我们又不能完全否认组织的重要性,毕竟,很多宏大的目标仍然需要协作和整合才能实现。所以,如何在“人人时代”下,找到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组织方式,或者说,如何去理解和驾驭那些自发形成的、看似“无组织”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就成了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理解这种“无组织”的“组织”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运行机制是什么,以及它会对我们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甚至价值观念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我是在一个深夜,被朋友圈里一篇关于“去中心化”的文章偶然带到这本书的。文章里反复提到了“未来是湿的”,这句带着诗意和神秘感的口号,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理解的“湿”是一种流动、一种渗透,不像“干”那样有明确的界限和固定的形态。如果未来是“湿”的,那我们习惯的那些“组织”和“秩序”是不是也要随之改变?这让我想到了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以及各种社群的自发形成和解散,好像真的在打破传统的组织壁垒。这本书以“未来是湿的”为原名,然后又改成了《包邮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这种改动本身也很有意思。它似乎在试图将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一个更易于理解、更贴近生活的讨论。我不确定“包邮”是不是一个比喻,还是真的和物流、交易有关,但“人人时代”这个词,则非常直观地指向了信息时代个体力量的崛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人人都拥有发声和传播能力的时代,那些看似松散、自发的群体,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对传统意义上的“组织”产生冲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