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配第经济著作选集》主要内容包括:论各种公共经费、论各种公共经费增加和加重的原因、人民不甘心负担赋税的原因如何才能减少、论各种征税方法。一,划一部分领土为王领地,以供各种公共开支之用。二,征收赋税,即征收田赋、论利息、论关税和自由港、论人头锐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原序
第一章 论各种公共经费
公共经费的各种项目
行政官吏的俸禄应该比私人职业所能得到的报酬优厚
被信任的荣誉和被敬畏的喜悦对某些官职来说,就是很不错的报酬
拯教灵魂,即使属于民间事务,但也应该构成公共经费一个项目
构成公共经费一个项目的各种学校和大学的用途
第二章 论各种公共经费增加和加重的原因
使租税负担增加并加重的一般原因
引起对外战争及侵略战争的原因
发生防御战争和内战的原因
使宗教方面的开支超过实际需要的原因,在于教区没有随宗教和产业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而改变
英格兰和威尔斯有五千个教区即已够用,这样,每个教区就只有一千区民,而且任何一个人前往教堂都无需走二英里
过时的官职和过多的薪给是引起行政及司法方面不必要开支产生的原因
设立土地买卖的登记簿、保管动产抵押品的保管所以及经管货币的银行,则诉讼案件和文书费用就会减少
如何调节医务人员的人数
如何调节立志学习立身之道的大学学生的人数
为使优秀的教区儿童和弃儿从事有用职业而提出的措施,这种措施一向执行得很草率
多余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人数应该减缩
慎重抚养和教育弃儿;对他们的姓名和家世保守秘密,乃是重要的事情
关于乞丐和现在没有工作的人所宜从事的一些职业的建议
需要许多劳动的大工程,即使其本身是不必要的,但对公众却有好处
在英格兰修缮公路、建筑桥梁和堤道、疏浚河流以利通航,就会使英格兰马匹成为能够出口的商品,同时也有利于爱尔兰商品的推销
第三章 人民不甘心负担赋税的原因如何才能减少
人民不甘心负担赋税的原因是
第一,元首勒索过多
第二,征课不公平
第三,所征收的货币被浪费掉
第四,或被赠给宠臣
第五,对人口数目、产业和财富情况毫无所知
第六,征税权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第七,人口少
第八,货币缺少,铸币情况混乱
第九,本国财富中铸币不及百分之
第十,拒绝以实物缴交租税
国内货币过多时租税过重会发生什么结果;国内货币过少时又会发生什么结果;在治理良好的国度中或在治理不良的国度中又会发生什么结果
第四章 论各种征税方法。第一,划一部分领土为王领地,以供各种公共开支之用。第二,征收赋税,即征收田赋
……
献给英明人士
货币略论
精彩书摘
12.对于无力缴交罚款的窃贼,与其将其处死刑,为什么不罚他们做奴隶呢?他们如成为奴隶,就可以强制他们从事他们体力所能负担的最繁重的劳动,和过他们所能忍受的最低的生活。这样做,对社会说,就增加了两个人手,而不是失去一个人手。如果英格兰人口不足(假定不足一半),我认为除了要设法使人口增加一倍以外,就是要使现有的人口加倍地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某些人成为奴隶。关于这一点,容在别处讨论。
13.此外,假如盗贼和骗子有能力缴纳罚款,则与其将其处死刑、枷号示众或鞭笞,为什么不课以若干倍的损害赔偿费呢?但是人们要问:(譬如)对扒手应该罚以多少倍的赔偿费呢?我认为,为了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对从事这种职业的坦率的能手作一调查,看看他们在扒窃中前后一共被捕多少次。如果扒窃十次,只被捕一次,则罚他七倍,对他还是有利的。即使罚他赔偿十倍,他虽然没有所得,但也没有损失。因此,罚他二十倍(也就是使其所负担的危险加重一倍),也不过是罚他加倍赔偿。这二十倍,可以说是恰当的比率,可作为标准。
14.摩西律法中说要赔偿两倍、三倍、四倍甚至七倍,其意义不用说就在于此。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人们也许会把偷窃看成非常正当而合法的职业了。
15.其次的问题,就是在这许多倍的赔偿费中,应交多少给被害人。对这个问题,我这样答复:绝不可超过十分之一,最多只宜高到这种程度,以使被害人今后更加小心谨慎,自行预防;十分之三奖给发现人,剩下的部分,充作公共开支之用。
16.第三,对于通奸罪的处罚,大部分不用罚款,也不宜换处其他刑罚,但可使其受辱,而且只是在极少数人面前使其受辱。这种侮辱方法,即使施诸声名还很好的人,也会使他永久变得冷酷无情。我们知道,当人们处身悬崖绝壁以致头昏眼花的时候,他们是不会考虑声名的。人们所以会犯这种错误,往往是由于发疯、苦闷、精神错乱或丧失理性,也可能是由于情感冲动,但绝不是由于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17.此外,根据“谁犯罪,谁受惩罚”的原则,如果非法同居的罪行的实际目的,是要防止生育的话,那么,就可让犯这种堕胎罪行的人,用自己双手为国家加倍劳动,以赔偿另一双手的损失,或是让他缴纳和这有相同效果的罚款。现在许多英明的国家,常用这种方法来处罚防不胜防的犯罪行为。不过,福音书对在人世上应该如何处罚这种罪行并没有特别启示,它只不过宣布这些人在来世不会受欢迎而已。
18.我还可以举更详细的例证。但是,如果我以上所说的话是合理的,那就已十分够了。如果不合理,即使举更多的例证,也没有用处。因此,我只想再举一个最适合于我们目前情况的例子,那就是,处罚宗教上异端坦白者的方法。
19.假如法官相信他如容忍伪信者,就是触犯神的话,那他的确可以处罚伪信者。由于相同的原因,人们如果要得到信仰自由和公认的信教自由,那他们就要付出代价。另一方面,法官亦可承认伪教邪说。这种事实至少由所有国家的惯例看来,是很明显的。因为一切国家,对外国使节——即使他们奉派前来,目的只在谈判暂时的琐碎事务——都赋予自由,尽管他们所信的宗教是极其令人厌恶的。
……
《世界经济思想史纲:从古典到当代的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世界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的权威著作。它并非简单罗列历代经济学家的观点,而是将经济学思想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背景之下,探究不同学派如何回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挑战与理论困境。全书以时间为轴线,兼顾思想的逻辑递进与相互影响,力求展现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不断自我修正、演进和深化。 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扎实,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经济思想全景图。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本部分追溯了早期经济思想的起源,重点探讨了经济学如何从零散的政策建议和道德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章:早期思想的碎片化时期(古代至中世纪) 本章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居家之术”与价值观念,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如托马斯·阿奎那)对“公平价格”和“利息”的伦理探讨。虽然这些思想尚未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但它们为后来的理性分析奠定了伦理基础。 第二章:重商主义的兴衰(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重商主义并非统一的学派,而是各国在国家财富积累和对外扩张背景下产生的政策倾向。本章详细分析了早期重商主义(强调金银积累)和晚期重商主义(关注贸易平衡与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主张,并探讨了如托马斯·孟等代表人物的观点。重点分析了其历史局限性——未能理解财富的真正来源在于生产而非流通。 第三章:重农主义的短暂辉煌与深刻洞见(18世纪法国) 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尝试建立自然经济秩序的学派。本章聚焦于弗朗索瓦·魁奈的《经济表》,深入解析了其“自然秩序”观、对土地生产力的绝对推崇,以及“纯产品”的概念。同时,探讨了魁奈如何试图用模型来描绘社会再生产的循环流动,尽管其局限性在于忽视了工业部门的作用。 第四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构建(亚当·斯密至约翰·穆勒)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基石。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详细解读了劳动分工如何提高生产力,对“看不见的手”的精妙阐释,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机制,以及财富的真正源泉——劳动。本章还区分了斯密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特别是其对制度和道德情感的关注。 李嘉图的精炼与深化: 重点分析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劳动价值论的严格化;以及地租的形成机制。探讨了李嘉图如何用逻辑演绎法,将斯密的描述性经济学推向更为严谨的分析阶段。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边际概念的萌芽: 分析了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的对立趋势,以及早期对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 穆勒的综合与转向: 探讨了穆勒如何试图调和古典经济学与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其在分配问题上的进步立场,以及对供求关系的更细致处理。 第二部分:挑战与分化——边际革命、马克思主义与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进入19世纪后期,古典学派遭遇了内部矛盾和外部挑战,经济思想开始剧烈分化。 第五章:边际革命的颠覆性变革(19世纪70年代) 本章详述了如何从生产成本转向主观效用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重点分析了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三位学者各自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独立发现,及其对传统古典经济学的根本性挑战。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被视为现代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源头。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视角 本章独立分析了卡尔·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批判。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构建逻辑、对资本积累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分析,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本书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揭示,而非仅仅是政治口号。 第七章:制度经济学的早期探索与对主流的反思 本章介绍了美国学者凡勃伦的“制度”概念,他批评了主流经济学中将人抽象为“经济人”的缺陷,强调了习俗、文化和制度在塑造经济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外,也简要回顾了历史学派的实证主义倾向。 第三部分:多元化与专业化——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与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20世纪是经济思想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经济稳定性的追求催生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第八章:凯恩斯革命与总需求的突破 本章深入解读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点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对古典主义“充分就业”假设的彻底否定,以及货币在经济中的非中性作用。详细阐释了乘数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 第九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综合与争论 本章考察了凯恩斯主义如何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整合,形成了战后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综合”。同时,介绍了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的早期学派,如货币主义的代表米尔顿·弗里德曼,他主张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对通货膨胀的严格控制。 第四部分:当代经济学前沿与理论再修正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20世纪下半叶至今,经济学为应对新的全球化挑战和理论缺陷所做出的理论拓展。 第十章:理性预期革命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 本章探讨了卢卡斯批判及其引发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该学派强调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如何使得传统的宏观政策失效。随之而来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如何试图将宏观现象完全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并回归到对供给侧的重视。 第十一章:新凯恩斯主义的回归与市场失灵的再审视 为了应对RBC理论对现实解释力的不足,本章介绍了新凯恩斯主义如何引入“粘性价格/工资”等微观基础,重新论证了政府干预在短期内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模型如何丰富了对现实经济的描绘。 第十二章:福利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经济思想的未来 本章将目光投向了对“理性人”假设的进一步挑战。详细介绍了福利经济学中关于帕累托最优和福利评价的讨论。最后,重点介绍了行为经济学(如卡尼曼和塞勒的研究),它整合了心理学发现,揭示了人类决策中的系统性偏差,预示着未来经济学将更加关注现实中的非理性行为。 结语:经济思想的永恒主题 全书最后总结了经济思想史上反复出现的核心议题:价值的本质、财富的创造、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以及政府在市场中的恰当角色。本书强调,经济学并非一套固定的教条,而是一个在不断质疑、辩论和修正中前行的动态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