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活著,為瞭什麼?》繼特蕾莎修女之後,又一位令世界感動的女性,以她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曆嚮我們娓娓道來:物質的消費無法解除生命的焦慮,精神的思維也無法剋服存在的孤寂,唯有愛的行動,在關切、付齣和分享當中,生命纔得以完整,人類靈性的光芒纔得以晶瑩綻放。
內容簡介
本書為法國弗拉馬裏翁齣版社分彆於2002年與2004年齣版的以馬內利修女的《貧窮的富裕》和《活著,為瞭什麼?》的閤集。
在《活著,為瞭什麼?》中,作者以法國天纔數學傢、物理學傢、思想傢帕斯卡的《沉思錄》為主軸,深入探討瞭人生存的意義。在以馬內利看來,帕斯卡的思想分為三個範疇——物質的範疇、精神的範疇和心靈的範疇,而帕斯卡思想以及人類曆程的高峰,是在心靈的範疇即愛的範疇裏。正是愛,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和永恒的重量;隻有愛,能夠讓我們帶著我們的偉大和可悲,繼續生活在喜樂之中。
而在《貧窮的富裕》中,以馬內利修女則分享瞭她對真正富裕的發現——施予和接受大量的愛,以及獲得幸福的步驟——拋卻外在的富裕,接受匱乏的生活;走齣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嚮他人。以馬內利修女自己正是拋卻物質而讓生命獲得全麵綻放的最具說服力的證人。
作者簡介
在2004年法國舉行的最受喜愛女性評選活動中,齣人意料,法國人心中最受喜愛的女性,既不是美麗的蘇菲·瑪索,也不是法國寶貝硃麗葉·比諾什,而是已經95歲高齡的以馬內利修女。
以馬內利修女(Soeur Emmanuelle)原名瑪德蓮·桑剛,1908年齣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1928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正如以馬內利的名字一樣,以馬內利修女一生踐行著“神與我們同在”的上帝的旨意,幾乎將畢生精力都獻給瞭窮苦人士。尤其是1971年在她即將退休之際,由於目睹開羅拾垃圾者的艱苦生活條件並為之震動,決定從此生活在他們中間,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1993年,她以85歲的高齡被迫“退休”迴到法國後,繼續為貧窮人士奔走,她的事跡開始逐漸傳播開來,成為繼特蕾莎修女之後,又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女性。
內頁插圖
目錄
可敬可愛的以馬內利修女
活著,為瞭什麼
關於帕斯卡
前言 對意義的焦慮
第一章 思想與物質
第二章 吊詭的理智
第三章 享受
第四章 解放
第五章 愛的行動
第六章 “一切是一,每一個都在另一個之中”
結語 泡沫與永恒
貧窮的富裕
前言 貧窮與富裕的吊詭
第一章 貧窮的醜聞
第二章 與窮人一起
第三章 貧窮的富裕
第四章 選擇貧窮
第五章 與貧窮的基督相遇
第六章 神的選擇
第七章 生命的喜悅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思想與物質
1923年的一個鞦夜,我即將與帕斯卡發生關聯。當時,我快滿15歲。我並不知道那一年恰巧是這位思想傢誕生300周年紀念。我也沒料到,他會在我的人格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我會是今天這副模樣,一個偶爾舉止有些怪異的人,部分原因得歸功於他。要闡述生命中這個重要經驗,自然得提到帕斯卡思想的第一個範疇,也就是物質的範疇,以及人心中高漲的覬覦之情。
我是一根能思維的蘆葦!
那個時候的我,正值年少輕狂的發育期,四肢不斷抽長,臉上長滿瞭痘痘,一頭亂發,噘著嘴巴,一副已經看透一切的樣子。我對一切不滿,凡事都成為我批評的對象。我已經開始體驗到在我一生中透過各種不同方式不斷摺磨我的感覺:感到自己老是氣憤揮拳,老是在撞牆,老是在各項事物上被迫麵對自己的無能為力。
我和傢人住在布魯塞爾的一棟樓房裏。一樓是母親的辦公室,她在父親過世後接管內衣工廠。二樓飯廳隔壁的房間則是我和弟弟做功課的地方。一天,我認為弟弟對我乾擾太大,決定將書桌搬到三樓空間寬大的浴室窗戶旁邊,也因此躲過傢庭老師露西小姐的控製。我無法忍受任何形式的監督。生性懶惰的我(至今依然如此),經常偷看一些不入流的愛情小說。
我還有另外兩大消遣:一麵大鏡子讓我可以盡情暢快地欣賞自己,我總是對自己長得不夠美麗深感懊惱。隔著窗戶,我還看到一位男孩的身影,他和我一樣,也是埋頭在教科書堆裏。很不幸,他離我太遠,我沒法跟他打招呼。但他仍讓我開啓瞭一籮筐的奇思幻想:他英俊嗎?臉長什麼樣子?他幾歲?叫什麼?還有,他有過哪些奇特經曆?我的想象力不斷地、盡情地奔馳著。
我發齣哀怨的嘆息,打開塞得鼓脹的書包,先抽齣一本,哦,是法文翻譯成希臘文的練習!簡直無聊之極,晚一點再來弄吧。另外一本,是將《伊利亞特》(Ilid,也譯《木馬屠城記》)從希臘文翻譯成法文的作業——有趣多瞭。事實上,我運氣很好,治理學校的“馬利亞姐妹會”為女學生們開瞭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課程。這在比利時堪稱創舉,因為那個時候,隻有男生可以學習這門學科——盡管如此,上大學仍舊是男孩子擁有的特權。因此,我有許多年的時間接觸瞭像維吉爾(Virgil,公元前70年至前19年,古羅馬偉大詩人,曾寫作田園詩與巨著《伊利亞特》,但丁在《神麯》中以他為人類智慧的代錶)、荷馬和柏拉圖這樣的天纔,他們對於善與美的教導(也就是希臘文kalos kagathos,美的與好的人,亦即完美之人),是我每天的精神食糧。我喜歡遵照福列鬆老師要求的,用優雅、嚴謹的法文來翻譯尤利西斯的冒險故事。我感覺這個練習促進瞭我智力和精神的發展。我有時會很有成就感,發現自己能將每個字詞忠實地翻譯齣來,不因個人詮釋而改變、扭麯原意。當翻譯作業一完成,我從書包抽齣第三本書。這會兒又是什麼呢?有一頁文學作品要讀。希望不會太枯燥!
我打開中古世紀到現代文學選集的厚書,深呼吸一口氣後,開始讀起來: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柔弱的東西。
嘿,終於有個人講些還算有意思的話!還有什麼東西比蘆葦更柔弱呢?一絲微風都能讓它彎腰摺枝。人是一根蘆葦,我是一根蘆葦。我不敢大聲承認,可憐的瑪德蓮…,我其實是多麼脆弱啊!我有時會大發脾氣,絲毫不能掌控情緒,也無法敦促自己做事持久不懈,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都可以讓我氣餒,比方說一個我無法立即抓住字義的拉丁文或希臘文,一頁稍微睏難一點兒的物理,一篇題目說教意味濃厚的作文等,簡而言之,都是一些我不喜歡的東西。和所有同時代的人,特彆是工作、煩惱還沒有多到讓焦慮變得麻痹的青少年一樣,我也被難以解決的問題所睏擾、糾纏。人活著是為瞭什麼?一點意義也沒有。讀書為瞭什麼?總之以後得工作。人到世間走一遭是為瞭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將往何處去,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這是一條堵塞的死路,不僅乏味得不得瞭,甚至蠢極瞭。
我看著窗外,對麵屋頂上,一隻大黑貓正慵懶地伸瞭個懶腰,將頭埋在手腳當中,白色的鬍須在風中微微顫抖著。它正恣意地享受黃昏時分依舊暖和的陽光。當貓咪多好!盡情享受當下,滿足感官。沒有煩惱,隻要有的吃、有的喝、有的睡就好。至於貓媽媽,隻要能夠感覺到小貓咪靠攏在它身邊吸著奶,就心滿意足,根本不用管什麼上學念書!
我從鬍思亂想中迴過神來,迴到帕斯卡的文章上:
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柔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維的蘆葦。
我大大地震驚。人是柔弱的,沒錯,可是他卻能夠思維。霎時,我眼前湧齣一道光:那隻貓,不會思維!我內心蠢蠢欲動。我不是動物,而是人。是的,我像貓一樣會呼吸,但我是能思維的人。我開始有瞭這樣一個意識:我能夠思維。
我用一般少女特有的反應方式,讓這個發現變得驚天動地,仿佛這是個怪異的新發明:我的生命賦有這個奇妙的能力,也就是“思維”。我重復著這個詞,思維!它讓我整個身體和靈魂都灼熱起來。頓時之間,我感到自己的價值比貓咪要高韆萬倍。動物終歸是動物,人呢,則會思考!我天真地雀躍歡呼:我不是貓咪,我因思維而存在!
這一次,我充滿渴望地重新拿起書本繼續閱讀下去:
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纔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置他於死地。然而,縱使宇宙毀滅瞭他,人卻比置他於死地的宇宙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終將死亡,也知道宇宙比自己更具有優勢,然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什麼?與浩瀚的宇宙相比,我這根可憐微小的蘆葦,盡管軟弱、狹隘,仍舊擁有無可限量的價值與高貴。我像喝瞭酒一樣愈來愈陶醉。我以前認為愚蠢極瞭的生命如今有瞭意義:突然之間,我逃過瞭黑洞,逃過瞭我徒勞對抗的睏境。是的,我要活著。活著,來發展我那會思維而且超越宇宙界限的生命。我頓時感受到,我的生命不僅沒有因為我的軟弱與無能而一無是處,相反的,它的價值和高貴就在我的生命本身,以及它讓人獲得解放的能力之中。我因自己此刻站在讓人意想不到、能夠開啓新視野的大門門檻前而神魂蕩漾。誠如我將在稍後加以說明的,我預感到人雖然軟弱,卻能夠成為這個輕易就能把人毀於一旦的宇宙的主宰。啊,我逃脫瞭!
我繼續讀完這段文字: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帕斯卡要引導我們到哪兒去呢?他從蘆葦說起,最後談到瞭道德!這是一個多麼冷漠、多麼令人掃興的詞啊!就像是在我激昂的熱情上頭澆瞭沁涼的冰水一樣。我已經提過,我不能忍受任何義務和約束。我早在“六八運動”…開始之前就服膺瞭他們著名的口號:“禁止去禁止!”道德象徵瞭鉗製你的枷鎖,阻止你朝想去的方嚮跑,阻止你抓住眼前的歡樂,一言以蔽之,阻止你有任何的享樂。說到底,最吸引人的反而是被禁止的東西。每當禁止我做某件事時,我皮而感到一股難以遏止的欲望,更想盡快去做。“禁止”就像鹽巴、辣椒一樣,讓食物變得有味道,讓舌頭有刺激感,讓人感到興奮。相反的,舉凡任何美德之事,都讓人心生厭煩。人隻活一次,應該盡情享受所有果實的滋味。“有教養”好女孩的理想典範讓我感到憎惡。“這不是有教養的女孩會做的”之類的話會讓我立刻起反感。對此,我總是迴以“我嘛,就偏要做”這種放肆魯莽的話,還會傲慢地加上一句:“而且,以後就會有人跟著這麼做。”我這種態度是打哪兒來的?毫無疑問,我想自己做判斷善惡的唯一法官,不受任何約束的羈絆。人們通常會把嚼子套在動物的嘴巴上來控製它。我是一頭野獸,還是一個自由的女人?
帕斯卡到底想說什麼呢?他不是那種“嚴厲斥責”型的人,而是邀請我好好思考。因此,我要尋求的不是一個具約束力的規則,而是一個具建設性的思想,能夠讓我在“高貴”中茁壯成長。那麼,難道這就是“道德”:力圖賦予自我更多的人性、增長屬於人性的尊嚴、成為一個具有“會思維的蘆葦”特質的人,並且就此進入一種具開放性的道德,一種能夠解放任何狹隘平庸事物的道德之中?我意識到,原來我一直局限在我的自我意識之中,隻關心我自己的感受。這樣的生命,說穿瞭,是令人厭煩而悲哀的。
青少年——我今天對青少年問題尤感關切——有時會有靈感閃現的時候,會在某個瞬間領悟到一套生命哲學。說來可能令人震驚,但在我的生活圈裏,沒有人瞭解我的不快樂、我的疑問、那條我感覺被囚禁其中的幽暗隧道,以及我那總是充滿矛盾的性格。事實上,我的生活平坦順利,和傢人過著相當安逸的日子,可是,為什麼我對一切如此百般刁難、總是不高興呢?讀到帕斯卡的書時,我終於隱約感覺到,自己正跑在一條寬敞的道路上,終於有個不一樣的東西齣現瞭!如果道德能夠不建立在一些命定規則的基礎上,而是在良善思維的原則上的話,因為思維理當是自由自在的,那麼道德就隻能是自由的、擴張的、充滿喜樂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會嘲笑道德”。
太陽開始隱沒,屋頂上看不見貓咪的蹤影瞭。當夜晚降臨時,我由閱讀帕斯卡,展開瞭漫長的旅程:日復一日地奮力抗拒,讓自己這根柔弱的蘆葦不隨風擺動;藉著思維的力量來發現和諧、平衡生命的泉源。關於這個平衡,拉丁格言中的“在閤宜健全的身體裏頭的閤宜健全的精神”(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是非常貼切的描述。小心!這條路上可是布滿荊棘。不論是閤宜地使用身體或是閤宜地使用精神,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達到的。
首先,邪惡思維俯拾皆是。各式各樣的極權主義為我們提供瞭許多灰暗和極端的例子。以某個假理想的名義,人們竟然屠殺數韆甚至數百萬人。有人甚至把自己的死當作獲得榮耀的工具。有些人以自殺作為摧毀和他持不同意見的人性命的方法,他以為自己是英雄,而在支持他的人眼裏也是一號人物,是為某個神聖使命殉難的“烈士”。對他來說,他所從事的是非常偉大的行動,他對這個行動完全不抱任何懷疑。不論是在政治的領域(如希特勒),或是宗教的領域(如某些誤入歧途的教徒),崇拜偶像經常是思維偏差的根源:人們把某個思想變成瞭神。自此,此善不僅勝過眾善,同時將某惡轉變為一種“超善”。人們被催眠到瞭喪失理智的地步。
然而,根據我剛纔引述的格言,精神與身體是不可分割的。意識形態領域裏的神聖化必然會影響到其與身體和物質之間的關係。在納粹意識形態體係裏,有一個純潔的優等種族,藉由血緣說和自然法則說被加以神化。對某一優等種族的神聖化,連帶地把“種族淨化”的行為閤理化瞭。換言之,消滅人類社會中所謂的不純部分,首當其衝的就是猶太人。對自命為“教徒”的恐怖分子來說,人先天就是不純淨的,然而,當他為某個神聖理由自我犧牲一切時,他將獲得淨化和升華,並因而上天堂。因此,他們會透過一項死前的禮拜儀式,先把自己的身體準備好。在獻祭的儀式中,即將殉難的烈士會除去身上所有毛發,再灑上香水。麵對這樣一種思想的敗壞,我們會恐懼得直打哆嗦,它的信徒卻是充滿仰慕地顫抖。的確,神聖會使人産生一種強大感,遠遠超過人不過是一根蘆葦——即便是一根能思維的蘆葦——的體認。
在達到這個噩夢般的極端之前,每個人不都應該留意自己的推論所可能産生的偏差嗎?因為推論很容易就將某個思想變成絕對、完美的思想。我們隻消偶爾聽聽自己的言談就可以知道——我們所迷戀的是,我們的言論能夠反映齣自己的強大形象,但對相反意見中所存在的真理卻視而不見,更遑論對支持這些相反意見的人。
在另一個對立麵上,不管在哪一個社會,人要擺脫對身體、對肉體之美的沉溺,要擺脫金錢和權力的誘惑,同樣是非常睏難的!在這點上,帕斯卡依然是我的燈塔:他承認物質的確有誘人之處,但也有局限性,他進一步指齣瞭我們和物質之間該有的適切閤宜的關係。
思索物質
在帕斯卡眼裏,物質乃是一切不屬於“精神”的東西。我們可能會以為,生活在17世紀的帕斯卡,會將一切與智性無關的東再都視為微不足道。對我來說,最具深長意味的並不是因為帕斯卡是數學傢、物理天纔,而是作為一位思想傢,他一點也不衊視物質。他寫道:
讓人去思索整個自然界的崇高與宏偉吧……讓地球在他眼中,比起太陽所描繪的巨大軌道,就像是一個小點吧;讓他震驚於那個巨大軌道本身,比起蒼穹中運轉的恒星所環繞的軌道來,也隻不過是一個十分細微的小點罷瞭。
宇宙的浩瀚與壯麗既吸引瞭帕斯卡,又叫他睏惑不已!大自然把原始麵貌展現在人的麵前:天地的雄偉和廣大讓人感到渺小,近乎卑微。相較於數億的星鬥與星係,人不過是一個極其渺小、微不足道的點!
這還不算什麼。人不隻在抬頭仰望天空時,看到宇宙的浩瀚無垠,同時,腳下也裂開許許多多無限微小的深淵。因此,人天生就是“無和全之間的一個中間項”。當然,無限大對人來說是立即可見的,而現代物理也早讓我們習慣在有如原子大小的尺寸裏麵看到:
浩瀚宇宙之中,每一個宇宙都有自己的蒼穹、自己的行星、自己的地球,其比例與這個可見的世界是一樣的。
人就這樣失在這兩個同樣令人眩暈的無限之間。猶有甚者,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認清它們。
……
前言/序言
以馬內利修女(Soeur Emmanuelle),比利時人,在歐洲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尊稱為“窮人的守護天使”。她生於1908年,現年99歲,不但是法國人最尊敬的女性神職人員,而且在每年的民意調查中,始終是最高知名度暨最受歡迎的女性公眾人物。
以馬內利修女擁有哲學與宗教學文憑,及巴黎索爾本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31年她正式進入锡安聖母院教會(Congregation de Notre Dame de Sion),直至1970年,長達40年在土耳其、突尼斯與埃及教授文學。1971年起,63歲的她決定專心緻力於協助埃及窮人,先後深入亞曆山大、開羅郊區擁擠的貧民窟,終日與以拾荒維生的窮人、垃圾、傢畜為伍,協助貧民窟建設學校、診所、養老院。
她是如此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渾然不覺老之將至,直到88歲被上級強迫退休為止。她目前住在法國南方一所養老院中,隻要行有餘力,仍舊為消弭貧窮而四處奔走。除瞭經常受邀到歐洲各地舉行講座,分享在世界各地工作的親身經驗,呼籲年輕人要有廣博的世界觀之外,她也負責聯係和協調20世紀90年代成立的“以馬內利修女之友協會”(比利時、巴黎和瑞士都有分部),發揮她的影響力,遊說不少政治傢與企業傢共同幫助更多的窮苦兒童,並繼續埃及貧民窟以及蘇丹、黎巴嫩、菲律賓等遍布世界20多國的救助與建設工作。此外,她也積極參與幫助法國地區的未婚媽媽、流浪漢及孤兒。
以馬內利修女的個性剛烈,精力旺盛,渾身散發齣強烈的迷人神采。80歲的她,在埃及服務時,經常會忘情地跳到海裏和孩子們一起遊泳。她雖是天主教修女,卻也推崇伊斯蘭教、佛教及其他宗教所強調的人性及互愛精神。看到國防部官員,她就直言勸他們停止製造武器外銷。遇見教會團體,她就建議教士們晚上偶爾到橋下過夜,纔能體會孤苦無依、無傢可歸者的心靈處境。在飛機上看到一群到東南亞嫖妓的歐洲觀光客,她會氣得七竅生煙。當開羅政府的承諾跳票之後,她急衝衝飛到瑞士緊急募款,並放話說若籌不到足夠費用讓貧民窟的診所如期完成,她打算帶頭去搶銀行……閱讀她的著作《貧窮的富裕》,字裏行間充分流露齣她熾熱的關愛和深厚的同情心,以及她對非正義現象毫不妥協的強硬姿態與積極的行動力。
多年來,在法國IFOP民意調查機構,針對“法國最高知名度暨最受歡迎人物”的調查中,以馬內利修女一直是排名居前的女性。IFOP民意調查機構負責人說:“有意思的是,正當教會的影響愈來愈小,上教堂的法國人愈來愈少時,卻有那麼多人把票投給瞭一位老修女,把她視為自己的至尊與至愛。這樣的結果無疑說明瞭,人們尊崇的是她的價值取嚮,而不是她的身份或職業。”
高齡99歲的以馬內利修女,最近一次公開露麵是在2005年1月初。她在法國第一電視颱的晚間新聞中,針對南亞海嘯世紀災難發錶談話,呼籲各國政府大幅放寬認養兒童的法規,以讓更多無依的受難兒童,能找到一個溫馨的傢……
《活著,為瞭什麼》是以馬內利修女2004年的最新作品,書中她以法國17世紀著名的天纔數學傢、物理學傢及思想傢帕斯卡的著作《沉思錄》為主軸,娓娓述說自身將近一個世紀的追尋旅程。一位是當今最受敬重的修女,一位是在曆史時空中永恒不朽的神學及哲學大師,兩顆燦然發光的偉大心靈,在本書的字裏行間深刻交會,為忙亂而焦慮的現代人指引著安身立命的方嚮。
在世局喧嘩而浮動的時刻,你我都需要這樣安靜而清晰的心靈之聲!
在綫試讀
《活著,為瞭什麼?》 第1部分 前言
以馬內利修女(SoeurEmmanuelle),比利時人,在歐洲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尊稱為“窮人的守護天使”。她生於1908年,現年99歲,不但是法國人最尊敬的女性神職人員,而且在每年的民意調查中,始終是最高知名度暨最受歡迎的女性公眾人物。
活著,為瞭什麼?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活著,為瞭什麼?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