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今,当繁荣的中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上海以她优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成熟、开放的经济模式强烈吸引着“海归”。各路“海归”又把西方的人文带给上海,为海派文化加入新鲜的元素,这个互动发展的过程,丰富了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
作者简介
施雨,美国医学博士,旅美20年,现海归定居上海,专业从事文学创作,在海内外诗歌、散文和小说征文中多次获奖。为美国《侨报》、《明报》、《星岛日报》副刊专栏作家;并组建海外文学创作团体“文心社”,现任总社社长。发表、出版小说《纽约情人》、《刀锋下的盲点》等美国医生系列;三部诗集;散文集《我家有个小鬼子》、《美国的一种成长》、《美国儿子中国娘》、《成长在美国》.译著《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等十多种。
目录
总序/李伦新
辑
“海归”纵横谈
海归告诉你一个真美国
回国四怕
我的老公谁做主
一个小海归在上海
辑二
一个国际学校老师眼中的海归
海归义工范江平
小二与卡佛
裘小龙:从上海诗人到英文小说家
国际比较教育学专家郭玉贵
辑三
两代海归与东京审判
两位中医与“中国针灸在美国”
一张全家福引发的海归故事
IBM全球副总裁的海归生活
解码“心理DNA”
辑四
海归画家王大宙
来自“海归剧组”的报道
从童星到翻译的王战
从留学生到影视明星的夏凡
辑五
永远相信远方
“70后”海归商云溱和吴宸
“80后”海归Vivian和Calvin
上海世博会的幕后推手李媛和王剑涛
后记
跋/郑家尧
精彩书摘
到了新世纪,以80后为主的留学生算是第六代。
新中国第一批“海归”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海归就很受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党和政府以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并欢迎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为代表知识人才回国。他们填补了新中国极需的科技、教育人才空白,尤其在科技领域,正如王辉耀在《海归时代》一书中所说:“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及欧洲培养的一批科学家将中国的卫星送上天,并奠定了中国发展导弹、原子弹的基础。”年轻的共和国是前瞻的、大胆的,也是智慧的。新政府一边吸引海归,一边外派留学生。
王辉耀在《海归时代》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新中国派出新一批青年学生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完全为公派留学,并且其中相当数量为中共的第二代。这批留苏(东欧)的学子到60年代‘文革’之前陆续归国,起初分布在工业、国防及科学技术诸领域,并逐步领先于其同代人,担任中级官员。至‘文革’后及八九十年代,这批‘海归’达到国家权力的顶峰。”1978~F-,中国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一边恢复高考,一边与美国进行艰苦的谈判准备外派留学生,他甚至亲自出马访问美国,并在与美国总统卡特所签的协议中,将1978年中国同美方谈判的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口头谅解,作为正式协议加以签署,从而入了史册。邓小平开辟中国人留学新纪元,中国“文革”后第一批派赴美国的52名访问学者在邓小平访美后不久的1979年12月26日终于启程了。从此,中国的大门敞开了,数以百万计的莘莘学子出国深造。
前言/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遣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
上海“海归”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上海“海归”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