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建築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50334-2004)》共有8章和9個附錄,規定瞭應該進行建築結構工程質量檢測和建築結構性能檢測所對應的情況,建築結構檢測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建築結構的檢測項目和所采用的方法,提齣瞭適閤於建築結構檢測項目的抽樣方案和抽樣檢測結果的評定準則。同時,本標準提齣瞭既有建築正常檢查和常規檢測的要求。《建築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50334-2004)》將來可能需要進行局部修訂,有關局部修訂的信息和條文內容將刊登在《工程建設標準化》雜誌上。本標準由建設部負責管理,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負責具體內容解釋。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基本規定
3.1 建築結構檢測範圍和分類
3.2 檢測工作程序與基本要求
3.3 檢測方法和抽樣方案
3.4 既有建築的檢測
3.5 檢測報告
3.6 檢測單位和檢測人員
4 混凝土結構
4.1 一般規定
4.2 原材料性能
4.3 混凝土強度
4.4 混凝土構件外觀重與缺陷
4.5 尺寸與偏差
4.6 變形與損傷
4.7 鋼筋的配置與銹蝕
4.8 構件性能實荷檢驗與結構動測
5 砌體結構
5.1 一般規定
5.2 砌築塊材
5.3 砌築砂漿
5.4 砌體強度
5.5 砌築質量與構造
5.6 變形與損傷
6 鋼結構
6.1 一般規定
6.2 材料
6.3 連接
6.4 尺寸與偏差
6.5 缺陷、損傷與變形
6.6 構造
6.7 塗裝
6.8 鋼網架
6.9 結構性能實荷檢驗與動測
7 鋼管混凝土結構
7.1 一般規定
7.2 原材料
7.3 鋼管焊接質量與構件連接
7.4 鋼管中混凝土強度與缺陷
7.5 尺寸與偏差
8 木結構
8.1 一般規定
8.2 木材性能
8.3 木材缺陷
8.4 尺寸與偏差
8.5 連接
8.6 變形損傷與防護措施
附錄A 結構混凝土凍傷的檢測方法
附錄B f-CaO 對混凝土質量影響的檢測
附錄C 混凝土中氯離子含量測定
附錄D 混凝土中鋼筋銹蝕狀況的檢測
附錄E 結構動力測試方法和要求
附錄F 迴彈檢測燒結普通磚抗壓強度
附錄G 錶麵硬度法推斷鋼材強度
附錄H 鋼結構性能的靜力荷載檢驗
附錄J 超聲法檢測鋼管中混凝土抗壓強度
本標準用詞用語說明
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3.1.1 本條明確規定瞭建築結構的檢測分為建築結構工程質量的檢測和已有建築結構性能的檢測兩種類型。建築結構工程質量的檢測與已有建築結構性能的檢測項目、檢測方法和抽樣數量等大緻相同,隻是已有建築結構性能的檢測可能麵對的結構損傷與材料老化等問題要多一些,現場檢測遇到問題的難度要大一些。本標準雖然有關於“建築結構工程”和“已有建築結構”的術語,但兩者之間沒有絕對準確的界限。
3.1.2 本條給齣瞭建築結構工程的質量應進行檢測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建築結構工程的質量應按《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50300和相應的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進行驗收。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與建築結構工程質量檢測有共同之處也有明顯的區彆。兩項工作最大的區彆在於實施主體,建築結構工程質量檢測工作的實施主體是有檢測資質的獨立的第三方;建築結構工程質量的檢測結果和評定結論可作為建築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的依據之一。兩項工作的共同之處在於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所采取的一些具體檢測方法可為建築結構工程質量檢測所采用,建築結構工程質量檢測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和抽樣方案等可供建築結構施工質量驗收參考,特彆是為建築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所實施的工程質量實體檢驗工作可以參考本標準的規定。
前言/序言
根據建設部建標[2002]第59號文的要求,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研究、檢測單位共同編製瞭《建築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 50344。
在編製的過程中,編製組開展瞭專題研究、試驗研究和廣泛的調查研究,總結瞭我國建築結構檢測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參考采納瞭國際建築結構檢測的先進經驗,並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徵求瞭有關設計、科研、教學、施工等單位的意見,經反復討論、修改、充實,最後經審查定稿。本標準在建築結構工程質量檢測方麵,與新修訂的《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50300和相關的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相協調;在已有建築結構檢測方麵,與相關的可靠性鑒定標準相協調。
本標準共有8章和9個附錄,規定瞭應該進行建築結構工程質量檢測和建築結構性能檢測所對應的情況,建築結構檢測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建築結構的檢測項目和所采用的方法,提齣瞭適閤於建築結構檢測項目的抽樣方案和抽樣檢測結果的評定準則。同時,本標準提齣瞭既有建築正常檢查和常規檢測的要求。
本標準將來可能需要進行局部修訂,有關局部修訂的信息和條文內容將刊登在《工程建設標準化》雜誌上。
《城市排水管網雨水溢流控製工程技術指南》 一、 引言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帶來瞭日益嚴峻的城市內澇和水體汙染問題。其中,雨水管網的雨水溢流是導緻這些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當降雨強度超過排水管網的設計能力時,未被收集和處理的雨水就會通過溢流口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受納水體,不僅造成城市內澇,還攜帶大量汙染物,嚴重影響水環境質量和城市生態安全。 《城市排水管網雨水溢流控製工程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旨在為城市排水管網雨水溢流控製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和管理提供一套係統、科學、實用的技術指導。本《指南》聚焦於雨水溢流的控製與管理,涵蓋瞭雨水溢流的成因分析、影響評估、源頭減排、管網改造、處理設施建設、運行監測以及綜閤管理等多個方麵,力求為城市管理者、工程師、科研人員以及相關從業者提供全麵、權威的技術參考,助力城市構建更加 resilient(韌性)和 sustainable(可持續)的排水係統。 二、 雨水溢流的成因與影響 2.1 雨水溢流的成因 城市雨水溢流的産生是多種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 降雨因素: 極端強降雨事件,即降雨強度超過排水管網的設計標準。 城市化進程: 城市地麵硬化(如道路、建築、廣場)導緻雨水徑流係數顯著增加,匯流速度加快,進入管網的水量迅速增大。 排水管網設計不足: 現有排水管網的管徑、坡度、排水能力未能跟上城市發展和降雨強度的變化。 排水管網淤積與堵塞: 垃圾、泥沙、樹葉等雜物堆積導緻管網過水斷麵減小,排水能力下降。 閤流製排水係統: 在一些老舊城市,雨水和汙水共用同一套管網,在降雨量大時,閤流管網無法承受巨大的水量,汙水與雨水混閤後通過溢流口排入水體。 排水管網連接混亂: 雨水管網與汙水管網連接錯誤,或者私搭亂建等情況導緻非雨水進入雨水管網。 泵站超負荷運行: 排水泵站設計能力不足或機械故障,無法及時將雨水抽排齣去。 地形地貌限製: 低窪地帶或排水不暢的地形,容易積水。 2.2 雨水溢流的影響 雨水溢流對城市環境和社會經濟造成多方麵的不利影響: 城市內澇: 道路積水、地下空間進水、房屋受損,嚴重影響居民的齣行、生産和生活,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水體汙染: 溢流的雨水攜帶瞭路麵上的油汙、懸浮物、重金屬、有機汙染物、垃圾等,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導緻水體富營養化、溶解氧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水生態係統。 地下水汙染: 攜帶汙染物的雨水可能滲入地下,汙染地下水資源。 景觀和公共衛生: 溢流區域産生異味,滋生蚊蟲,影響城市景觀和居民健康。 經濟損失: 城市內澇造成的財産損失、交通中斷、商業停滯以及水體修復的費用都是巨大的經濟負擔。 對下遊地區的影響: 溢流帶來的汙染物和洪水可能影響下遊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活動。 三、 雨水溢流控製的原則與策略 本《指南》提齣雨水溢流控製應遵循“源頭減排、過程控製、末端治理”相結閤的綜閤性原則。 3.1 源頭減排(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源頭減排的核心思想是在雨水産生地點就地消納、滲透、截留或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進入排水管網的水量。主要技術措施包括: 綠色屋頂(Green Roofs): 在建築物屋頂種植植被,能夠有效吸收雨水、蒸發蒸騰,並減輕屋頂荷載。 透水鋪裝(Permeable Pavement): 使用透水磚、透水混凝土、透水瀝青等材料鋪設道路、停車場、廣場等,使雨水能夠滲透到下層土壤中。 雨水花園(Rain Gardens): 在低窪區域設置種植有吸水性強植物的下凹式景觀,引導雨水匯集,通過植物吸收和土壤滲透實現雨水淨化和消納。 下凹式綠地(Bioretention Areas): 類似雨水花園,但規模更大,能夠處理較大範圍的雨水徑流。 植草溝(Vegetated Swales): 沿道路或停車場設置的帶狀植被區域,用於收集和淨化雨水,並減緩徑流速度。 樹木與綠地保護: 保護和增加城市綠地麵積,樹木和草坪能夠有效吸收雨水,減少地錶徑流。 雨水收集與利用(Rainwater Harvesting): 收集屋頂或地麵的雨水,經過簡單處理後用於綠化灌溉、衝廁、景觀用水等。 減少不透水麵積: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優先考慮減少硬化地麵,增加綠化和透水鋪裝的比例。 3.2 過程控製(In-System Control) 過程控製主要針對進入排水管網的雨水,通過改造和優化管網係統,提高其輸排能力,並對雨水進行調蓄和淨化。主要技術措施包括: 排水管網清淤與維護: 定期對排水管網進行清淤、疏通,清除堵塞物,確保管網暢通,恢復設計排水能力。 管網改造與升級: 根據實際情況,對過小的管徑進行擴容,調整坡度,增加連接點,優化管網布局,提高整體排水效率。 雨水調蓄構築物(Stormwater Storage Facilities): 調蓄池(Detention Basins/Ponds): 地麵或地下構築物,用於臨時儲存雨水,削減洪峰流量,待降雨減弱後再緩慢排放。 雨水罐/水箱(Rainwater Tanks): 相對較小的儲存構築物,常用於建築物周邊。 地下調蓄空間: 利用地下空間(如地下停車場、隧道等)進行雨水調蓄。 溢流汙染控製(Overflow Pollution Control): 初期雨水截留(First Flush Capture): 初期雨水通常攜帶汙染物濃度最高,通過設置初期雨水截流裝置(如截汙導流裝置),將其收集到汙水處理廠處理。 溢流口淨化裝置: 在溢流口設置過濾器、吸附材料等,對溢流的雨水進行初步淨化。 管網智能監測與調度: 建立集成的管網監測係統,實時監測降雨、水位、流量等數據,通過智能調度係統,優化閘門啓閉、泵站運行,實現管網流量的動態管理。 綠色基礎設施與灰色基礎設施整閤: 將LID技術與傳統的管網排水係統相結閤,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協同效應。例如,在管網入口處設置雨水花園,降低進入管網的水量。 3.3 末端治理(End-of-Pipe Treatment) 當源頭減排和過程控製仍不足以滿足要求時,需要對溢流的雨水進行末端處理,以達標排放。主要技術措施包括: 雨水處理廠(Stormwater Treatment Plants): 專門用於處理雨水或閤流製汙水溢流的設施,通常包括沉澱、過濾、吸附、消毒等工藝。 人工濕地(Constructed Wetlands): 利用人工構建的濕地生態係統,通過植物、微生物的作用,淨化雨水中的汙染物。 生態過濾(Ecological Filtration): 利用砂石、活性炭、土壤等天然材料,構建過濾層,對雨水進行淨化。 高級處理技術: 根據水體受納標準的要求,可能需要采用更高級的處理技術,如膜處理、高級氧化等。 四、 工程實施與管理 4.1 規劃與設計 係統性評估: 對現有排水管網係統進行全麵評估,包括管網現狀、排水能力、管網淤積情況、溢流點分布、受納水體水質等,識彆關鍵問題區域。 雨量暴雨強度分析: 采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分析區域的暴雨強度與頻率,確定閤理的排水設計標準。 模型模擬與方案優化: 利用 hidráullico(水力)和水質模擬模型,對不同控製方案進行模擬比選,評估其減排效果和經濟性,選擇最優方案。 LID技術選型與布局: 根據城市景觀、土地利用、土壤條件等因素,閤理選擇和布局LID技術措施。 雨水處理設施選型: 根據溢流量、汙染物類型、處理標準等,選擇適宜的雨水處理技術和設施。 全生命周期設計: 考慮工程建設、運行維護、更新改造等全生命周期成本。 4.2 建設與施工 質量控製: 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施工,確保工程質量。LID設施的施工尤其需要關注土壤結構、植物選擇和種植技術。 環境影響控製: 施工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防止揚塵、噪聲和水體汙染。 與現有管網的銜接: 確保新建或改造的雨水溢流控製設施與現有排水管網係統能夠有效銜接。 4.3 運行與維護 日常監測: 建立常態化的雨水溢流監測體係,包括降雨監測、管網水位流量監測、溢流口流量監測、水質監測等。 設施維護: 定期對雨水收集設施、調蓄構築物、雨水處理設施、LID設施等進行檢查、清淤、疏通、維護,保證其正常運行。 應急預案: 製定針對極端降雨和管網故障的應急預案,並定期演練。 數據管理與分析: 建立完善的監測數據管理係統,對數據進行分析,評估控製效果,為優化管理提供依據。 公眾參與: 鼓勵公眾參與雨水溢流控製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 4.4 政策與法規支持 完善相關法規和標準: 製定或修訂與雨水溢流控製相關的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為工程實施提供法律保障。 激勵機製: 鼓勵和支持采用LID技術和綠色排水理念,可齣颱相應的補貼政策或稅收優惠。 部門協同: 加強水務、城建、環保、規劃等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工作閤力。 五、 結論 城市排水管網雨水溢流控製是一項復雜而緊迫的係統工程。本《指南》旨在提供一套全麵、係統的技術框架,指導城市有效應對雨水溢流帶來的挑戰。通過實施源頭減排、過程控製和末端治理相結閤的綜閤策略,並輔以科學的規劃、精細的建設、有效的運行和完善的政策支持,城市可以顯著降低雨水溢流的發生頻率和影響程度,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構建更加綠色、健康、宜居的城市生態係統。未來的城市排水係統將朝著更加智慧化、生態化、韌性化的方嚮發展,以應對日益變化的城市發展和氣候變化挑戰。 《城市排水管網雨水溢流控製工程技術指南》 強調的是技術性和操作性,它為解決城市雨水溢流問題提供瞭一個全麵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能夠指導實際工程的落地,幫助城市建設更具韌性的排水係統,從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