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包括21个行业的相应工程设计类型、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及规模划分等内容。有煤炭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化工石化医药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一、总则
二、标准
三、承担业务范围
四、附则
附件1 工程设计行业划分表
附件2-1 煤炭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 煤炭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 煤炭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2 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2 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2 化工石化医药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3 石油天然气(海洋石油)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3 石油天然气(海洋石油)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3 石油天然气(海洋石油)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4 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4 电力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4 电力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5 冶金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5 冶金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5 冶金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6 军工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6 军工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6 军工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7 机械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7 机械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7 机械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8 商物粮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8 商物粮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8 商物粮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9 核工业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9 核工业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9 核工业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0 电子通信广电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2-10 电子通信广电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0 电子通信广电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1 轻纺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1 轻纺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1 轻纺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2 建材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2 建材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2 建材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3 铁道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3 铁道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3 铁道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4 公路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4 公路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2-15 水运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5 水运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5 水运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6 民航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6 民航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6 民航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7 市政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7 市政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7 市政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8 农林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8 农林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8 农林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19 水利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19 水利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19 水利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20 海洋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20 海洋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20 海洋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2-21 建筑行业工程设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件3-21-1 建筑行业(建筑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3-21-2 建筑行业(人防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
附件4-21 建筑行业配备注册人员的专业在未启动注册时专业设置对照表
附件5 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
附件6 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附件6-1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附件6-2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附件6-3 建筑幕墙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附件6-4 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附件6-5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附件6-6 消防设施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附件6-7 环境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附件6-8 照明工程设计专项资质标准
精彩书摘
(2)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设计经历,主持过所申请行业大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2项,具备注册执业资格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在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员中,主导专业的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业技术负责入主持过所申请行业中型以上项目不少于3项,其中大型项目不少于1项。
1-3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及固定的工作场所。
(2)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标准体系、质量体系、档案管理体系健全。
具有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可以取得相应行业的设计甲级资质。
2.乙级
2.1资历和信誉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社会信誉良好,注册资本不少于300万元人民币。
2-2技术条件
(1)专业配备齐全、合理,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少于所申请行业资质标准中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数。
(2)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设计经历,主持过所申请行业大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l项,或中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3项,具备注册执业资格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在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员中,主导专业的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业技术负责入主持过所申请行业中型项目不少于2项,或大型项目不少于1项。
2-3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及固定的工作场所。
(2)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和技术、经营、人事、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前言/序言
跨越时代的工业图景:一部聚焦技术革新与职业发展(非工程设计资质标准2007修订本)的综合性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2007年版《工程设计资质标准》的具体条款或修订细节,而是一部宏大叙事、深入剖析工程技术领域发展脉络与职业伦理建设的专著。它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了自工业化浪潮兴起以来,工程设计思想的演变、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以及支撑这些成就的专业人才的成长轨迹。 第一部分:工业革命的回响与现代工程学的诞生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轴拉回至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汇点。我们探讨的不是特定的资质文件,而是驱动工业文明进步的底层逻辑——标准化、模块化和系统集成思维的萌芽。 从手工艺到科学化设计: 详细阐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程设计如何从经验驱动转变为依赖于数学模型、材料科学和力学分析的精确学科。重点分析了早期结构工程、机械设计领域是如何在没有现行规范的约束下,通过大量的试错和理论积累,奠定现代工程基础的。 跨学科思维的早期实践: 探讨了电力系统、冶金技术和内燃机技术等不同领域间的交叉影响。例如,冶金技术的发展如何直接影响了桥梁和高层建筑的极限承载力,以及早期化学工程在石油提炼和合成材料方面的突破,如何为后来的航空航天工业铺平了道路。 伦理的萌芽: 在没有详尽的资质约束之前,早期的工程师(如古斯塔夫·埃菲尔、托马斯·爱迪生等)是如何通过个人声誉和行业默契来维护工程质量的。本书深入分析了早期工程事故对公众信任的冲击,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催生了对专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初步要求。 第二部分:技术爆炸与设计范式的转移(20世纪中叶至世纪之交) 本部分着重于二战后至信息技术革命初期,工程设计领域经历的颠覆性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地重塑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和设计结果。 计算工具的革命: 详细描绘了从手工计算、模拟算盘到早期电子计算机(如ENIAC)在复杂工程问题求解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有限元分析(FEA)和计算流体力学(CFD)等数值方法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用,使得过去无法计算的复杂结构(如超音速飞行器外形、核反应堆内部流场)得以精确设计。 材料科学的飞跃: 关注新型材料——高强度钢、复合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出现如何拓宽了工程设计的边界。书中收录了对特定材料性能极限的研究案例,而非对特定标准中材料标准的引用。例如,对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在结构减重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 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的引入: 探讨了随着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的发展,工程设计不再仅仅关注“结构是否稳定”,而是开始关注“人如何有效地操作和维护系统”。这包括早期工业控制面板的设计原则、操作流程的优化,以及系统可靠性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兴起。 第三部分:全球化、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探索 进入21世纪,工程设计面临着新的全球性挑战,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探讨了这些前沿领域及其对未来工程师素养的要求。 从CAD到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本章深入剖析了三维建模软件(CAD/CAE)的成熟,以及向更高级的数字化集成环境过渡的趋势。我们探讨了“数字孪生”概念如何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实现对实体资产的预测性维护和生命周期管理,这是一种超越传统静态设计图纸的全新思维模式。 可持续性与韧性设计: 考察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工程设计如何承担起环境责任。内容涵盖了绿色建筑设计、低碳材料选择、循环经济原则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嵌入,以及如何设计具有抗灾能力的“韧性”基础设施,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跨文化协作与知识管理: 随着项目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如何有效沟通、共享知识成为关键。本书探讨了国际项目管理标准(如ISO系列)中关于知识转移和质量保证的原则,强调了清晰、无歧义的文档和沟通机制的重要性,而非仅仅罗列国内的资质层级。 第四部分:专业精神与持续学习的路径 本书的结论部分回归个体层面,探讨在技术飞速迭代的背景下,工程专业人士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职业道德。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强调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求工程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库。分析了各种继续教育、专业认证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这些都是确保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同步的关键。 创新与风险管理: 讨论了如何在既有规范的框架内,激发创新思维去解决未曾遇到的技术难题。成功的创新往往需要对现有规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潜在风险的审慎评估和技术预研,而非盲目地追求“新颖性”。 社会责任的再定义: 探讨了当代工程师在公共安全、数据隐私和技术伦理方面的责任。例如,人工智能在设计决策中的应用,给工程师带来了新的道德考量。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和前瞻性的视角,用于理解支撑现代社会的工程设计活动。它关注的是思想的演进、技术的突破、以及专业人士的素养提升,旨在为所有志在工程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超越具体操作规范的、更具启发性的知识框架和职业视野。它是一部关于工程哲学、技术史和未来趋势的综合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