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戴光全:重大事件的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张朝枝: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证、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阳朔为例、邱继勤:旅游小企业发展与影响研究——以阳朔西街为例、甘萌雨:城市衰落、城市更新与城市游憩——以广州旧城城市游憩商业区为例、徐文雄:基于度假的第二居所空间分布和影响研究。
内容简介
主编的话主编导读重大事件的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介绍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证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案例地概况 五、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阳朔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四、案例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旅游小企业发展与影响研究——以阳朔西街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介绍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城市衰落、城市更新与城市游憩——以广州旧城城市游憩商业区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介绍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基于度假的第二居所空间分布和影响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第二居所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介绍 五、主要的发现和结论 六、进一步研究的讨论 参考文献 《旅游研究进展》计划每年推出1~2辑,每辑6~8篇文章,以系统深度的研究性论文为主。前几辑将重点刊登这几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的博士论文纲要,之后将以约稿的方式编辑。 本册为第一辑,主要包括了“重大事件的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阳朔为例”等几个部分的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主编的话
主编导读
重大事件的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介绍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证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案例地概况
五、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阳朔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四、案例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旅游小企业发展与影响研究——以阳朔西街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介绍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城市衰落、城市更新与城市游憩——以广州旧城城市游憩商业区为例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介绍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基于度假的第二居所空间分布和影响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第二居所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介绍
五、主要的发现和结论
六、进一步研究的讨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马勇和王春雷(2001)认为:世博园在世博会结束后取得了经营成功的局面,其成功之道在于:主题定位准确、产品设计日趋合理、内部管理高效、营销策划效果明显。同时,世博园的旅游发展也面临发展思想、主导功能、旅游组织方式和游客消费特点四大转变。以此为基础。世博园旅游深度开发包括七大战略:理念提升战略、品牌延伸战略、产品升级战略、形象强化战略、营销开发战略、区域旅游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金波、张茵和王如渊(2001)认为:世博园的性质是一个大型主题公园,世博园面临四个问题:游客数量剧减、巨额的运营成本、管理体制问题、发展方向问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客源市场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题选择,有利因素包括:世博会效应、管理成本较低、政府的大力支持。
陈孟炯(2001)根据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和国内主题公园的一般发展路径所给出的参考信息,对昆明世博园开业高峰期以后的前景作了经验性预测,指出:“如果世博园在今后若干年内能够把游客的常量保持在200万左右,那么它的经营按目前的财务方案计算,已有盈余,足以翻新项目,长久地保持公园的吸引力了。”
李小波和于希贤(2001)认为:昆明世博园的总体规划体现了“博览”二字,但对主题思想认识不足。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园艺的大舞台,也是云南省区域形象(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基因库)和昆明市城市形象(春城)的代表。从旅游角度看,它属于人工主题公园。
舒晓楠和赵光洲(2001)从企业战略管理创新角度,提出从战略高度实施管理创新,一是使世博园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二是建立多样化票价体系,三是“大世博”经营理念的提出,四是“开放式”经营的远景设想,确立依靠管理创新来探索世博园经济和生态、社会效益可持续增长的路子。
仇学琴(2002)研究指出:就省会昆明来看,1989年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为3.2天,到99世博会召开前,已下降到1.87天,昆明的主要功能成了游客集散地或旅游中转站。目前,昆明国际机场和昆明火车站日接送能力为3.4万人,以146 730张床位接待3.4万游客,而且这3.4万游客还不一定都入住星级饭店,使得星级饭店的住房率充其量只能维持在35%~55%之间。由于研究角度的局限,对昆明世博会后饭店业效益下降的成因,仇学琴并没有得出深入的分析结论,加上统计数据的限制,其部分结论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旅游研究进展(第1辑) 图书简介 《旅游研究进展(第1辑)》是一部汇集了当下旅游研究领域前沿学术成果的文集,旨在系统梳理和展现近年来旅游学界在理论探索、实证分析、方法创新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取得的突出进展。本书的出版,恰逢全球旅游业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还是地缘政治与全球化格局的动态演变,都对旅游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本辑的学术论文紧密围绕这些时代特征,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刻、富有洞察力的旅游研究图景。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收录的十余篇论文均经过严格的学术评审,代表了国内在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文化研究等多个分支领域内的最新学术思考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宏观的旅游发展战略与政策,也深入微观的个体旅游行为与体验;不仅探讨传统旅游业态的演变,也聚焦新兴旅游模式的崛起;不仅关注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也审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 一、 理论前沿与范式创新 在理论层面,本辑论文积极回应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反思”与“范式转换”呼声。《旅游体验的建构与解构:后现代视角下的反思》一文,跳出传统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研究框架,深入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重塑我们对旅游体验的理解,特别是“虚构体验”与“真实体验”边界的模糊化,以及符号消费在体验建构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者运用扎实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当代游客在追求独特性与个性化体验过程中,如何被媒介、营销以及文化符号所引导和塑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体验理论模型,为理解当下游客行为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另一篇题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伦理维度:以负责任旅游的实践为切入点》的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旅游伦理学的最新发展。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公平呼声高涨的背景下,传统的“可持续发展”口号已显不足。该文通过对负责任旅游实践的深入剖析,探讨了旅游行为背后的伦理责任,包括对目的地社区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者不仅梳理了现有可持续旅游理论的局限性,更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旅游伦理框架的新思路,强调了游客、旅游企业、政府以及社区等多方主体的伦理担当。 二、 实证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辑论文展现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视角。例如,《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智慧旅游:基于大数据的游客行为分析》一文,便是一项典型的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旅游研究的范例。研究者利用公开的社交媒体数据、预订平台数据以及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游客的出行偏好、消费行为、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满意度进行了精准刻画。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游客的出行决策过程,也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供给与服务模式,并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文章不仅呈现了数据的分析结果,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大数据分析在理解复杂旅游现象中的潜力与局限。 《文化遗产旅游的在地性与全球化:以XX古镇为例》的研究,则巧妙地将文化研究、地理学和经济学的方法融合起来。研究者深入探究了在地文化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压力下被“符号化”和“商品化”,以及全球旅游浪潮如何重塑当地社区的文化认同与经济结构。通过民族志式的田野调查、访谈以及历史文献梳理,文章揭示了文化遗产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引发文化失落、社区疏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研究呼吁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更加注重保护在地文化的真实性与独特性,并寻求可持续的社区参与模式。 三、 新兴旅游模式与发展趋势 面对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本辑收录的论文也紧跟时代步伐,对新兴旅游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社会文化影响》一文,聚焦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乡村旅游。研究者在分析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重点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多种创新模式,如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等,并着重探讨了这些模式对乡村社会结构、社区经济以及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文章强调,成功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活动,更是乡村社区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发挥在地优势,提升服务品质,并促进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银发经济”下的老年旅游市场研究》则将视角转向了潜力巨大的老年旅游市场。研究者系统分析了老年游客的旅游动机、出行特征、消费需求以及存在的障碍,并结合相关政策和市场趋势,提出了针对老年旅游市场的细分策略、产品设计建议以及营销推广方案。文章强调,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不仅需要关注物质层面的便利性,更需要关注精神层面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四、 旅游管理与政策导向 在旅游管理与政策研究方面,本辑论文也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一文,针对当前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深入剖析了目的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有效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者结合了市场营销理论、传播学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品牌故事的构建、视觉符号的运用、新媒体传播渠道的选择以及口碑效应的管理等关键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建议。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旅游业危机管理研究:基于XX事件的案例分析》则关注旅游业在应对不可抗力事件时的脆弱性与韧性。研究者通过对某一具体突发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等)中旅游业的反应进行深入剖析,总结了危机发生的原因、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旅游业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危机沟通以及促进产业复苏的策略。研究强调了提升旅游业的危机应对能力对于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和维护旅游者安全的重要性。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研究进展(第1辑)》是一部集理论前沿、实证探索、方法创新与跨学科融合于一体的学术力作。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不仅反映了旅游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也为学者、政策制定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对旅游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深刻的启示。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旅游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多元、前沿的方向迈进,也预示着未来旅游学研究将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并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的智慧力量。本书的每一篇论文都经过严谨的论证和细致的分析,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研究的核心观点、方法论创新以及研究的实际意义,希望能引发更广泛的学术讨论与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