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或编者)在处理不同派系观点时的平衡性做得相当到位。洋务派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从李鸿章、曾国藩到张之洞,他们的策略侧重和地域利益都有微妙的差异,书中对这些思想碰撞的处理,避免了脸谱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时期在江南制造总局推行的新政,书中引用了不同官员对成本效益的不同评估,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读者得以跳出单一的成功或失败论,去审视历史决策的复杂性。这种不偏不倚的史学态度,使得这份史料记录更具学术价值,也更能启发我们思考在面临重大时代转型时,精英阶层内部的博弈与共识是如何达成的。
评分对于一个研究晚清社会思潮的爱好者而言,这套书提供的“语境”是极其珍贵的。它不仅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讨论这些变革的”。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涉及民间舆论和士绅阶层的反应的篇章。通过对地方志和部分私人日记的引用,可以看到新式军事、工业体系的引入,在传统社会结构中激起的涟漪和阻力。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接受度之间的张力,是理解同治中后期社会肌理的关键。它揭示了,即便是最坚定的改革者,也必须在保守与进步的夹缝中艰难前行,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地方的反弹或士人的非议,这种“看不见的战线”的描写,十分引人入胜。
评分我不得不说,初读这套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于一般通史类的叙述,它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决策圈的内部。那些奏折、谕旨、洋务官员的往来信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能听见当时官员们在密室中激烈辩论的声音。这种近乎“现场直播”的记录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细节记录,那份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迫切与挣扎,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很多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带过的内容,在这里被铺陈开来,细致到某个船厂的设备采购清单,某个海防方案的反复修改,这对于想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在逻辑和具体执行层面的挑战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温润厚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能比拟的,翻阅时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感。字体排版古朴典雅,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与历史文献的庄重感。尤其欣赏的是,这套书的配图和地图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和重制,清晰度和还原度极高,使得阅读体验如同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实地考察。对于热衷于晚清历史文献收藏的同好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和扉页的古典纹饰,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几本书的简单集合,更像是一套精心制作的文物珍品,体现了出版方在文化传承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清代政治术语和官僚体系背景知识。晦涩的文言文叙述,加上大量特有的地名、官职和机构名称,使得初次接触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吃力,需要时常停下来查阅注释或背景资料。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小说式历史读物,它更像是考古挖掘的图纸,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逐字逐句地辨析。但正是这种高门槛,保证了其史料的纯粹性和深度。每一次攻克一个复杂的段落,或是成功梳理出一桩复杂的督抚之间的交涉过程,都带来了一种智力上的巨大满足感。它强迫你慢下来,用一种更审慎、更接近史学家的眼光去看待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
评分编辑
评分这是本好书,对学历史的同学很有帮助
评分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评分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其墓在吴县木渎。《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1]。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编者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积二十馀年之力,四易其稿,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数十种,记述详明,文字简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书二百二十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其书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代。 毕沅(1730—1797年),字湘衡,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清经史学家,文学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其墓在吴县木渎。《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
评分东西很不错,可是为什么不提供发货清单了呢?
评分抢的卷,书的价值很低,内容也特别好,十分超值
评分卷五 同治元年三月甲申至四月庚辰
评分卷十二 同治元年十二月戊寅至丁未
评分如果能把道光朝和同治朝的在出版一遍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