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医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风湿病
  • 临床诊疗
  • 指南
  • 医学
  • 疾病
  • 诊断
  • 治疗
  • 风湿免疫
  • 内科
  • 医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650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00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订完成。《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突出两个特点,即先进性和实用性。在编写过程中笔者参考了美国和欧洲的风湿性疾病的《指南》以及国内外的新资料,力求与国际接轨,体现出当今先进的诊治水平。另一方面,《指南》具有实用性,它是由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多年的医师参与制订的,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本次制订的“诊疗指南”并未涵盖风湿性疾病的全部。内容以西医为主,中医中药很少涉及。
  本书科学性、实用性强,是临床医师必备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二章 成人斯蒂尔病
第三章 骨关节炎
第四章 强直性脊柱炎
第五章 赖特综合征
第六章 银屑病关节炎
第七章 干燥综合征
第八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九章 系统性硬化
第十章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第十一章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第十二章 大动脉炎
第十三章 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
第一节 风湿性多肌痛
第二节 巨细胞动脉炎
第十四章 结节性多动脉炎
第十五章 韦格纳肉芽肿
第十六章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第十七章 白塞病
第十八章 结节性脂膜炎
第十九章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第二十章 原发性痛风
第二十一章 复发性多软骨炎
第二十二章 风湿热

精彩书摘

第五章 特综合征
【概述】
赖特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是以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的反应性关节炎,常表现为突发性急性关节炎,并且伴有独特的关节外皮肤黏膜症状。1916年Reiter描述了一个骑兵军官出现关节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并伴有腹泻血便;随后由Bauer和Engleman在1942年将上述三联征命名为赖特综合征。
目前认为本病有两种形式:性传播型和痢疾型。前者主要见于20~40岁年轻男性,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泌尿系感染后,生殖器被沙眼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后发生。女性、儿童和老年人赖特综合征少见,他们通常在肠道细菌感染后发生,称之为痢疾型,肠道感染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及弯曲杆菌属等。
赖特综合征的发病与感染、遗传标记(HLA-B27)和免疫失调有关。患者亲属中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发病数增加。滑膜的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炎症。急性期有滑膜血管充血、纤维素性渗出、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慢性期血管翳形成及软骨侵蚀,有时伴骨溶解及新骨形成。本病多觅于青年男性,国外的发病率在0.06%~1%不等,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报道。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常突出,如在感染后数周出现发热、体重下降、严重的倦怠无力和大汗。热型为中至高热,每日1~2个高峰,多不受退热药物影响,通常持续10~40天自发缓解。
2.关节 全部患者有关节症状。首发症状以急性关节炎多见,典型的关节炎出现在尿道或肠道感染后1~6周,呈急性发病,多为单一或少关节炎,非对称性分布,呈现伴有关节周围炎症的腊肠样指(趾)。关节炎一般持续1~3个月,个别病例可长达半年以上。主要累及膝及踝等下肢大关节,肩、腕、肘、髋关节及手和足的小关节也可累及。受累关节呈热、肿胀、剧痛和触痛。膝关节常有明显肿胀及大量积液。背部不适常放射到臀部和大腿,在卧床休息和不活动时加重。韧带及关节囊附着点的炎症性病变是赖特综合征病变活动的常见部位。肌腱端病的典型表现是跟腱附着点炎。
初次发病症状通常在3~4月内消退,并可恢复正常,但有复发倾向。某些患者可在反复发作过程中发生关节畸形、强直、骶髂关节炎和/或脊椎炎。
3.泌尿生殖道 典型患者是在性接触或痢疾后7~14日发生无菌性尿道炎。男性患者有尿频和尿道烧灼感,尿道口红肿,可见清亮的粘液样分泌物,也可以出现自发缓解的出血性膀胱炎或前列腺炎。阴茎龟头和尿道口的浅小无痛性溃疡称为漩涡状龟头炎。龟头炎的发生与尿道炎的有无或轻重无关。龟头炎一般在几天或最多几周内痊愈,极少数可持续几个月。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膀胱炎和宫颈炎,有少量阴道分泌物或排尿困难。
……

前言/序言


  《临床诊疗指南》是由国家财政部支持、卫生部领导、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全国临床医务人员诊断治疗行为的第一部医学学术巨著。 现代临床医疗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临床新技术不断涌现,各相关学科的专业分化和交叉更加明显,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转归、康复的认识更加深入,推动着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采用信息技术,经过大样本的分析研究,在取得充分可靠证据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靠的诊疗方案,实现优化的临床诊断治疗。
《现代医学的明灯:罕见病诊治策略》 目录 第一部分:诊断的艺术与科学 第一章:疾病蛛丝马迹的捕捉:症状学的精细解读 1.1 表面现象下的深层信息:疼痛的类型、性质与迁延性分析 1.2 体温异常的细微洞察:周期性发热、稽留热与弛张热的鉴别 1.3 皮肤黏膜的警示信号:皮疹形态、分布与演变规律的解读 1.4 全身性症状的综合评估:疲乏、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的意义 1.5 器官受累的早期发现: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系统症状的关注重点 第二章:影像学诊断的革新:穿透迷雾的利器 2.1 X线、CT、MRI在病灶定位与定性中的精准应用 2.2 超声检查的多维度视角:浅表器官、腔隙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2.3 PET-CT的代谢显影:肿瘤、炎症与感染的精确区分 2.4 介入放射学的介入性诊断:活检、穿刺与引流的指南 第三章:实验室检查的精准导航:分子与细胞层面的证据 3.1 血常规、生化、免疫指标的动态监测与异常解读 3.2 炎症标志物(ESR, CRP, PCT)的临床价值与局限性 3.3 肿瘤标志物(CEA, AFP, CA19-9等)的筛查与随访应用 3.4 激素水平测定与内分泌紊乱的诊断 3.5 基因检测与分子诊断:开启精准医学的新篇章 3.6 病理学诊断的金标准:组织学、细胞学与免疫组化分析 第四章:罕见病的鉴别诊断思维:抽丝剥茧的逻辑 4.1 常见病的“非典型”表现: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4.2 跨学科知识的融汇:整合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皮肤科、神经科等信息 4.3 家族史与流行病学线索的挖掘 4.4 治疗反应的评估:诊断性治疗的应用 4.5 疑难病例的会诊机制:多学科团队(MDT)的协作 第二部分:罕见病诊治的特异性策略 第五章:遗传代谢病的诊断与管理:生命密码的破译 5.1 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病等氨基酸代谢病 5.2 糖原累积病、先天性糖代谢异常 5.3 溶酶体贮积症:酶替代疗法的希望 5.4 神经递质病:精准补充的挑战 5.5 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的重要性 第六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 6.1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最新治疗进展 6.2 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的挑战与突破 6.3 血管炎的早期识别与快速干预 6.4 炎症性肌病的诊断与康复 6.5 自身免疫性脑炎与周围神经病 6.6 生物制剂、靶向药物的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 第七章:罕见肿瘤的诊断与多学科协作 7.1 罕见淋巴瘤、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7.2 软组织肉瘤、骨肿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鉴别 7.3 罕见胃肠道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7.4 罕见妇科、泌尿科肿瘤的精准诊治 7.5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罕见肿瘤中的探索 第八章:感染性疾病的“非常规”应对 8.1 机会性感染与免疫缺陷性疾病 8.2 结核病、真菌感染的特殊类型 8.3 病毒感染的早期筛查与抗病毒治疗 8.4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 8.5 耐药菌株的识别与抗菌谱选择 第九章:神经系统罕见病的诊断与康复 9.1 运动神经元病、肌营养不良症的遗传学诊断 9.2 罕见癫痫综合征的药物选择与手术治疗 9.3 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的鉴别诊断与支持性治疗 9.4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与免疫治疗 9.5 神经康复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第十章: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罕见病 10.1 遗传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基因检测 10.2 肺动脉高压的鉴别诊断与药物治疗 10.3 间质性肺病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分析 10.4 罕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与外科治疗 第三部分:患者关怀与未来展望 第十一章:罕见病患者的照护与支持 11.1 心理干预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11.2 长期管理与并发症的预防 11.3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1.4 罕见病患者社群的建立与互助 第十二章:罕见病研究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挑战 12.1 新型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2.2 创新疗法的研发与临床转化 12.3 罕见病注册登记与大数据分析 12.4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12.5 罕见病防治的政策与伦理考量 附录 罕见病分类指南 常用罕见病诊疗流程图 医学术语缩写表 《现代医学的明灯:罕见病诊治策略》 汇集了当代医学界在罕见病诊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经验与前沿技术。本书以其详尽的诊断方法、深入的病理机制解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及对患者全方位的关怀,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诊断的艺术与科学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类罕见病诊治的特异性策略,最终落脚于患者的照护与未来医学的展望。 在第一部分,本书强调了诊断作为疾病诊疗的基石。作者们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细的症状学解读,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如何利用革新性的影像学技术,穿透肉眼无法企及的病灶;如何借助精准的实验室检查,探寻分子与细胞层面的证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罕见病的鉴别诊断思维部分,倡导跨学科知识的融汇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为解决棘手的疑难病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展现了针对各类罕见病的特异性诊治策略。从遗传代谢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到罕见肿瘤、感染性疾病,再到神经、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的罕见病,本书逐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不仅介绍了疾病的最新诊断标准和治疗进展,更强调了多学科协作(MDT)在复杂罕见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生物制剂、靶向药物、基因治疗等前沿疗法,本书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三部分则将视角转向了罕见病患者的实际需求。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照护与支持,包括心理干预、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长期管理与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本书也展望了罕见病研究的前沿进展,包括新型诊断技术、创新疗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并对未来罕见病防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现代医学的明灯:罕见病诊治策略》不仅是一本面向临床医生的专业参考书,更是罕见病领域研究者、相关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了解和应对罕见病的得力助手。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前瞻性的视野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必将为提升我国罕见病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体系,让我感觉仿佛在进行一场知识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新的发现。《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中关于“骨关节炎”的章节,是另一处让我驻足良久的地方。这本书并没有将骨关节炎仅仅定义为“衰老”或“磨损”,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包括软骨退变、滑膜炎症、骨赘形成以及炎症因子在其中的作用。它详细阐述了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不仅仅关注X线片上的改变,还强调了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功能评估的重要性。我了解到,骨关节炎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如止痛药、消炎药)、非药物治疗(如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症、手术技术和术后康复,以及长期随访的注意事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骨关节炎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详细指导,包括如何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何控制体重,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等,这些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的文字风格和内容编排,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我被书中关于“银屑病关节炎”的章节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描述了银屑病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比如皮损与关节炎的伴随出现,还详细分析了银屑病关节炎的异质性,包括不同亚型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以及治疗反应。书中对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解释了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原理。我了解到,银屑病关节炎的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刀切”。书中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例如皮肤科、风湿科、骨科之间的紧密配合,对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对某些复杂病例的处理策略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如何权衡利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种高度的临床导向性和对个体化治疗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集合,更是临床决策的有力支撑。

评分

《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是一本真正“为临床医生量身打造”的书,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求知欲。《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关于“血管炎”的部分,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将血管炎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例如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小血管炎等,并对每种类型的血管炎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包括它们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我了解到,血管炎的诊断通常比较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血管活检等多种手段。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血管炎的治疗原则,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以及对并发症的处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某些特殊类型血管炎的讨论,例如巨细胞动脉炎、多肌炎等,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还强调了血管炎患者的长期随访和复发监测的重要性,这对于保证患者的长期健康至关重要。

评分

在仔细阅读了《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的几个章节后,我发现它并非一本仅仅罗列疾病名称和症状的工具书,而是充满了深厚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前沿的学术思考。我特别对其中关于“风湿热”的章节印象深刻。这本书没有简单地介绍风湿热的经典表现,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发病机制,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它详细阐述了风湿热的诊断标准,不仅列举了重要的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指标,还强调了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与心肌炎、肺炎等疾病的鉴别要点。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风湿热的长期管理和并发症防治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疾病的长期影响至关重要,也体现了指南的实用性。它不仅仅关注急性期的治疗,更着眼于患者的长远健康,提供了关于心脏瓣膜病变监测、继发感染预防等方面的详细建议。我从中了解到,风湿热并非简单的“过去式”,而是需要持续关注和管理的慢性疾病。这本书对于疾病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在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应对策略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在各个章节之间,总能找到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得知识的传递更加流畅。《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中的“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章节,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书中对痛风的认识,远不止于“关节疼痛”这么简单。它详细阐述了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减少两个方面,并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降尿酸药物,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注意事项。我从中了解到,痛风的治疗需要多方面的结合,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如饮食调整、戒酒等,以及药物治疗。书中还强调了对痛风石、肾结石等并发症的防治,以及如何管理长期高尿酸血症患者。它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了不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痛风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单纯的“痛”,而是对全身代谢和长期健康影响的深入认识。

评分

这本书在叙述上,有着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灵活的特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又不至于因为过于晦涩而产生距离感。《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中的“肌骨超声在风湿病诊疗中的应用”章节,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在此之前,我对超声在风湿病诊断中的作用了解不多,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病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肌骨超声在评估关节炎症、滑膜增生、骨质侵蚀以及肌腱病变等方面的价值。它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关节超声的扫查技巧,以及如何解读超声图像,并与MRI、X线等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书中还列举了大量实例,通过对比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超声图像变化,直观地展示了超声在监测疾病活动度、评估治疗反应方面的作用。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超声诊断的专业知识,感觉自己对风湿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让我明白,先进的影像技术对于早期诊断、精准诊断以及疗效评估,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在细节的处理上,同样一丝不苟。《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中的“硬皮病”章节,让我对这种复杂疾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详细介绍了硬皮病的分类,包括局限性硬皮病和弥漫性硬皮病,以及它们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它深入阐述了硬皮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皮肤、血管、内脏器官的纤维化和血管病变。我了解到,硬皮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皮肤活检等多种手段。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硬皮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和靶向治疗,以及对不同并发症的处理,如肺纤维化、肾脏危象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患者长期随访和生活质量管理的重视,这对于硬皮病这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它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硬皮病诊疗中的重要性,例如皮肤科、风湿科、呼吸科、消化科等之间的紧密配合。

评分

《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展现了一种非常动态的学习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陈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儿童风湿病”的部分。儿童风湿病的特点与成人截然不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它不仅介绍了儿童最常见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还详细分析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亚型,以及它们的预后和治疗难点。书中特别强调了儿童风湿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因为儿童时期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往往与成人不同,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它还深入探讨了儿童风湿病对患儿心理、教育以及家庭带来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管理建议。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深刻认识到儿童风湿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更加理解了医者在面对这些小患者时所承担的重任。这本书的全面性和人文关怀,都让我印象深刻。

评分

《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在语言表达上,有一种恰到好处的专业性,既保证了科学的严谨,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感到望而却步。《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对于“脊柱关节炎”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列举了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等几种常见的脊柱关节炎,还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区别。书中对HLA-B27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释了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了解到,脊柱关节炎的诊断不仅仅依赖于临床症状,还包括影像学检查,如骶髂关节的X线片和MRI,以及一些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生物制剂在脊柱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非药物治疗的强调,例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这些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还深入探讨了脊柱关节炎对患者生活、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它沉甸甸的,厚实而又充满知识感。作为一名对风湿病领域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早就听说过这套指南的大名,终于有机会捧读,心中充满了期待。翻开目录,琳琅满目的章节标题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从最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到一些更为复杂和罕见的疾病,比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再到一些与风湿免疫系统相关的系统性疾病,几乎涵盖了风湿病学的各个角落。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章节,这部分内容通常比较晦涩难懂,但从目录的安排来看,似乎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这让我对书中对这些复杂疾病的阐述充满了好奇。此外,关于“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诊断”的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一直对风湿病诊断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检查感到困惑,书中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应该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疾病的诊断过程。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非常全面,结构清晰,似乎能够满足我对风湿病学知识体系构建的需求,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关于疼痛、炎症和免疫的奥秘。

评分

比较简明扼要,帮助明确诊断的条件

评分

Hgghggggg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中华医学会的权威指南,内容稍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帮朋友买的,应该可以

评分

可以为初学者提供方向

评分

正品。指南,但不是临床最新内容

评分

很好,指导性强,很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