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明清帝国”的部分,我本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商业活动,以及海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书中提及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也引用了一些相关的史书。然而,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的商业案例,比如当时的行会制度、商帮活动,以及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同时,对于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比如宋明理学的影响,以及晚明时期西学的传入,书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缺乏更深入的讨论和史料支持,让我觉得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理解不够透彻。
评分其次,在关于“秦汉帝国”的论述中,我本以为能看到更详尽的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建立和巩固的史料,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深入剖析。书中提到了郡县制、土地制度的改革,也引用了一些诏令,但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基层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例如,当时的农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纳税的?商贸活动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些影响普通民众生活的重要方面,书中似乎有所回避,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叙述,缺乏一个更立体、更具象的古代社会图景。我甚至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汉代简牍、帛书的片段,来感受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思想。
评分再者,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而又充满文化融合的时期,我寄予厚望,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动因和具体表现的资料。书中简要提及了门阀士族制度、民族大迁徙等内容,并引用了一些史书的记载。然而,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片段,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的?佛教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是如何发生交流和融合的?书中对于这些更具人文关怀和文化深度的内容,似乎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
评分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思想”这一章节,我希望能看到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更深入解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书中虽然提到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流派,也引用了一些经典语录。然而,对于这些思想的演变、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应用,书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思想家生平的介绍,以及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一些哲学概念的简单罗列。
评分对于“宋元时期”,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关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以及科技进步的资料。我尤其关注的是宋朝的市民文化和文人画,以及元朝的疆域辽阔和民族交融。然而,书中对于这些内容的阐述,似乎缺乏一些更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艺术品图像,以及详细的社会生活史料。我渴望看到更多关于宋词、元曲的节选,能够体味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我也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宋代绘画、书法作品的介绍,能够领略其艺术魅力;对于元朝,我则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不同民族交流互鉴的生动故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治版图的描述上。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名为《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的图书,它作为“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配套用书”的姊妹篇,我本来抱着学习的心态,期望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鲜活细节,弥补教材中略显枯燥和宏观的叙述。然而,在细细品读之后,我却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完全达到我最初的设想。 首先,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书中关于“早期国家起源”的部分,虽然列举了一些考古发现,比如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的介绍,但整体的分析深度略显不足。我期待的是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些遗址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比如它们是如何从部落联盟走向早期国家的?是否存在清晰的权力结构演变痕迹?以及与其他同期的遗址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和互动?书中虽然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观点,但往往是点到为止,缺乏对这些观点的深入梳理和比较,更没有提供一些原始的出土文献资料来支撑这些论证,这让我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对于“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这部分,我期待能看到更丰富的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史料。书中简要提及了一些朝代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然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贸易路线、商品种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比如,丝绸之路上的具体商队故事,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技术和贸易港口,以及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传播的具体过程和影响。书中提供的资料,感觉比较宏观,缺乏一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生动细节。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作为一本“配套用书”,在内容上确实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但其深度和广度,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升。我希望它能够提供更多原始、鲜活的史料,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复述或简单延伸。虽然它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资料,但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来说,可能还需要寻求更多其他更具深度的学术著作来作为补充。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刚刚接触中国古代史,需要一个初步的资料概览的读者,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满足不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求知欲。
评分当我翻阅到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这一部分时,我原本期待能够看到一个更加鲜活、多元的古代社会画像。书中虽然列举了一些关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习俗,也引用了一些笔记小说的片段。然而,这些片段往往比较零散,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梳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具象的描写,比如不同朝代的服饰特点,不同阶层的饮食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对于当时的娱乐活动,比如戏曲、曲艺,书中也只是简单带过,没有提供足够的内容来展现其魅力。
评分关于“隋唐盛世”,这本书虽然提及了科举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制度性内容,也引用了一些歌咏盛世的诗篇。然而,我期望的是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当时城市风貌、市井生活、对外交流的生动描绘。比如,长安城的繁华景象是怎样的?来自西域的商旅是如何在这里进行贸易的?大唐的开放包容体现在哪些具体的社会现象中?书中虽然也引用了一些史料,但感觉像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补充,并没有提供太多能够唤醒想象力的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辉煌的时代。
评分非常好啊~很有用的书!
评分非常好啊~很有用的书!
评分很好的书,祝顺利。
评分应元伟躯干,面苍黑,微髭,性严毅,号令明肃,犯法者鞭笞贯耳,不稍贷。然轻财,赏赐无所惜;伤者手为裹创,死为厚棺殓,酹酸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弟兄,不呼名。明选宽厚妪煦,每巡城,继循其士卒相劳苦,或至流涕。故两人皆能得土心
评分时旧典史阎应元已升广东英德县主簿,以母病未行,会国变,挈家侨居邑东之砂山。明选日:“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余人入城协守。敌四散焚劫,无复来援者。敌专意攻城,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又饷无所出。应元料户籍,治楼橹,令户出口男子乘城,余丁传餐。已乃发前兵备道曾化龙所制火药、火器,贮堞楼。已乃劝输巨室令日:“输不必金,出粟菽布帛及他物者听。”国子上舍程璧,首捐二万五千金,捐者麇集。于是围城中有火药三百瞿,铅丸铁子千石,大炮百,鸟机千张,钱千万缗,粟麦豆万石,他酒酤盐铁刍藁称是。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仍徼巡四门。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配套教材,助于理解教材……
评分。。。。。。
评分一本好书,学术意义重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