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被其“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定位所吸引。这表明该教材经过了国家层面的权威审定,其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都有了基本保障。作为一名希望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我非常看重教材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充分反映当前人体运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过时的理论上。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本书似乎涵盖了运动学相关的各个重要方面,从骨骼、肌肉、关节的功能性描述,到各种运动姿势的生物力学分析,再到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等应用性内容。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运动控制和神经肌肉协调的内容,因为我深知这些对于理解和纠正运动障碍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否提供清晰的理论阐述,结合恰当的图表和实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是我非常期待的。另外,关于CD-ROM光盘的说明,也让我对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想法。我希望能利用光盘中的资源,例如模拟软件,来练习操作和分析,甚至是一些真实的病例研究,这些都能帮助我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升我的专业素养。
评分我一直对人体运动的协调性和控制机制感到非常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讲解。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大脑如何发出指令,以及神经系统如何协同工作,来完成各种复杂的运动,比如精细的指尖动作,或者协调有力的步伐。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本体感觉、前庭系统等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系统如何相互配合,来维持人体的平衡和稳定。我特别关注关于运动学习和技能发展的内容,希望能够了解,我们是如何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以及神经可塑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CD-ROM光盘的出现,让我对学习方式有了更深的期待。我设想,光盘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神经科学的动画演示,直观地展示神经信号的传递过程,以及大脑在运动控制中的工作原理。如果光盘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运动技能训练的互动游戏,让我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和提升我的运动协调能力,那就更棒了,这将极大地丰富我的学习体验,并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体运动的奥秘。
评分作为一名对运动康复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它能为我提供扎实的运动学理论基础,以便我能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康复工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特别是那些与生物力学因素相关的损伤,例如,为什么某些动作容易导致韧带撕裂,或者关节滑囊炎是如何产生的。理解这些,对于我将来在康复训练中,如何有效地避免二次损伤,如何选择合适的康复方案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图表和模型,来展示损伤发生时,人体内部的力学变化。此外,我对于运动康复中的人体运动分析技术非常感兴趣,比如步态分析、姿势评估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结果解读的详细介绍。CD-ROM光盘的配备,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设想,光盘中能够包含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的视频案例,以及相应的康复训练动作演示。我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来学习如何评估损伤程度,如何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这将大大增强我的实践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和定位让我觉得它非常适合我们这种需要系统学习人体运动学知识的学生。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清晰、有条理地为我讲解人体运动学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不同关节的运动学特性,比如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运动模式,以及肘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作用。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将来学习运动康复、运动训练甚至是运动医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图解,不仅是静态的解剖图,更希望能有描述关节运动过程的动态图或三维模型。CD-ROM光盘的出现,更是让我对学习效果充满了期待。我设想,光盘中能够提供大量的运动学案例,包括各种正常和异常的运动模式,我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案例,并结合书中的理论知识,来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如果光盘中还能提供一些基础的运动学测量和评估的视频演示,那就更完美了,这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评分我非常看重这本书的实用性,希望能它能为我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医学生,我需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这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我希望《人体运动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例如,如何通过对患者运动模式的观察,来诊断出潜在的疾病或功能障碍;又或者,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步态分析的部分,步态是人体运动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表现形式之一,深入理解步态的正常模式以及异常步态的形成原因,对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疾病等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步态分析方法和标准,并附带相关的图示或视频,以便我能在实践中进行对照学习。CD-ROM光盘的出现,无疑为这种实用性学习增添了极大的便利。我设想,光盘中或许有各种疾病患者的步态视频,我可以与书中正常的步态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从而加深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我最渴望得到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厚重的纸张、沉稳的色调,还有那清晰醒目的书名,都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和专业的气息。拿到手中,沉甸甸的分量感也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初入医学领域的学生,我深知运动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理解人体构造和功能的基石,更是未来临床实践中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深入但又不失易懂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揭开人体运动的奥秘。从基础的解剖学知识,到复杂的生物力学原理,再到各种运动模式的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循序渐进,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动。特别是CD-ROM光盘的配备,更是让我看到了现代教学方式的进步,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比如三维动画模拟、实际运动案例的视频分析,甚至是互动式的练习题,这些都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希望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更能懂得如何去运用和分析,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拿到这本《人体运动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其章节的划分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解剖学结构,逐步深入到动力学、生物力学,再到运动控制和特殊人群的运动等,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于系统学习一个复杂的学科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期待的是关于人体运动中的能量传递和效率分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运动员展现出惊人的运动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如何通过优化运动模式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如何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这对于我将来理解运动训练和运动表现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运动损伤机制的阐述抱有很高的期望。了解不同运动项目常见的损伤类型,以及产生这些损伤的生物力学原因,将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风险,并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提供更专业的指导。CD-ROM光盘的配备,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尤其是在光盘中能够看到相关的三维动画,生动地展示肌肉收缩、关节运动过程,这将比单纯的文字和二维图表更能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生理和力学原理,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介绍让我觉得它应该是一本非常全面和深入的教材。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在生物力学方面提供详实的讲解,包括人体在各种运动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例如,在跳跃、奔跑、投掷等动作中,身体各个部位所承受的力以及力的传递过程。这些知识对于理解运动能力、运动损伤的发生以及运动技术优化都非常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各种运动场景下的受力模型和分析方法,并附带相关的数学公式和计算示例,以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CD-ROM光盘的出现,让我想象到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我期待光盘中能够包含一些互动式的生物力学模拟软件,我可以输入不同的运动参数,然后观察它们对人体受力和运动轨迹的影响。这种“动手实践”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生物力学概念,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从而提升我的专业学习效率。
评分作为一个对运动本身充满好奇的学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能够激发我对人体运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希望书中能够融入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神经可塑性对运动控制的影响,或者机器学习在运动分析中的应用。我希望能了解到,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协调如此复杂的运动指令,以及如何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实时调整。此外,我对于运动生物力学中能量消耗和效率的研究也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优化技术动作来提高运动效率,减少能量损耗的详细解释,这对于我理解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方法非常有启发。CD-ROM光盘的配备,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期待光盘中能够包含一些动态的模拟实验,让我可以亲手去调整一些运动参数,比如发力角度、速度等,然后观察其对运动效果和能量消耗的影响。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我相信能够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评分我希望这本《人体运动学》能够成为我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它不仅要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启发我思考,引导我探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人群的运动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比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残疾人的运动学特点,以及他们在运动中可能面临的特殊挑战和需求。理解这些,对于我将来在不同人群中开展运动指导和康复工作非常有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相关的案例研究,分析这些特殊人群在运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CD-ROM光盘的配备,给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我期待光盘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特殊人群运动训练的视频教程,例如,为老年人设计的防跌倒训练,为孕妇设计的产前运动课程等。我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来学习如何为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提高我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评分专业书籍价廉物美送货迅速
评分附有光盘,学习较为透彻
评分附有光盘,学习较为透彻
评分睡前开始翻这本书,不料却看迷了眼,几欲落泪,勾起太多往事。 我很少提自己学的是新闻,因为学了几年深觉误人。后来临近毕业的时候,又逢都市报崛起,实习全是跑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实在没有兴致。终归还是干了几年媒体,做的也不够出类拔萃,无言启齿。 但我想说,选择做这行的人都是勇士。新闻从业者的平均寿命远远低过很多行业,晨昏颠倒是常事,节假日仍然要值班做节目出报纸。而且,做媒体的女孩子很难嫁,一是心高气傲,二是很难有男人能忍受老婆成天家也不管的在外东奔西跑。 看到一些书评吐槽本国的新闻人缺乏职业精神。我想说,选择进这个行业的人,是勇士。在这个行业仍能坚守精神,那不是勇士,那一定得有一颗烈士的心,必须要把一切凡俗的顾忌都抛到脑后,随时准备着被下岗。 相较而言,我当年选的工作,已然够风和日丽了。记得上岗之前,整整一个月的培训,一篇新闻稿几乎被划的全部是红圈,没有谁比谁更好,看到上面的颜色少一点,都是一件高兴的事。大学学了四年,书本里的东西,没一样用得上。老总们天天急红了眼:你们怎么就没一点常识。他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每天在宿舍里挑灯辩论家国天下,根本没办法理解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对世界的了解比一根手指还少。 我是从那样每日的劈头盖脸的训斥当中,懂得什么叫做“媒体人”。看到柴静对陈虻那篇,特别能理解“我以为我失去了他,但是我没有”,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有些人,刻在你心里,就是一辈子。我们的老师,没有谁不懂新闻该怎么做,他们那一辈人的信念埋在心里,撒出来给你的,感受到都是比热茶还热的满腔血,可是,没有谁可以完全撒出那一腔血。这种苦,不是谁都能懂。 可是,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事,他们会在你心里永留一种温度。你知道,你的血不会凉,你的心不会凉。这种遇见都是福气,柴静有柴静的福气,我有我的福气。因为不是谁都有福气和有温度的人在一起工作,有许多人走偏了路,跑偏了道,走到凉薄里去了。 记得那时候,每天一大早在办公室坐着,就开始胆战心惊,比以前考砸了面对家长时还忐忑。做坏了稿子,老总们会急红了眼进来拍桌子。有好几次我看到他们都冲着我过来了,以为完了,结果最后一阵风过去了,不是找我的。 他们对我偏爱。老头说:你有一种敏锐,能解读出里面没说的话。这种敏锐,让我深得他们的偏爱,从来没被拍桌子瞪过眼。可正是因为这种敏锐,我没办法再呆在这种苦里面。你被要求做一个心怀热血的人,然而你其实很难做到自己满意。一份工作,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满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我走的时候,老总把我关在办公室,就想说服我。我铁了心要走。到现在,我不后悔,我只觉得我辜负了他们那几年的心血。我以为老头会骂我,他却什么也没说,只说:想走就走吧。 已经很久我不再提及那几年的生活,虽然早已印入骨血。今天看到这本书,又想起当年编辑部的那些片段。 印入骨血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因为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黑暗。你比谁知晓了更多的真相。也不是,你看到了更多站在不同立场的话语。 是一个人,不能总是孤立的以自己为圆点,却看待世界。正如柴静所说,她不喜欢文里有太多的”我“。做新闻的人,要无”我“,只有事实,没有态度和偏见。 是一个人,不能总以”我“出发,去随意评断。更不能,以为”我“所看见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世界总是一定比每一个个体看到的都要更丰富。它比个体看到的世界复杂,也比个体看到的世界简单。我们无法去看清全部,但我们却不能忘记这样一种世界观。 但凡”执着于我“,必然狭隘、挑剔、脆弱、易怒。只有沉入深海,才得见满眼星光。 我们的心,太容易被城市的霓虹灯光所遮蔽,忘记在深海,在荒原,在高山,星星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人类制造的都市幻象挡着。 前几日我批评一个姑娘,你怎么连地理常识都不懂。她说,她父亲觉得只要学会赚钱就好了。地理有什么用。我有些生气,一个人连活着的世界都分辨不清位置,怎么能活得好。然而,假如她一辈子活在那个圈子里,她永远不懂,搞清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意义在哪里。 后来群里有个姑娘说起应该立法离婚后男方要补偿女方育儿费之类云云,因为女人嫁给男人,是给他家传宗接代。我对她说:狭隘的世界观,只会让人走到死胡同里去。然而假如没有遇到对她这样说的人,她一定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周围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苦,其实都在于,沉到”我执“中去,忘记了,其实这些完全可以放下。 很多人问我:怎么样才可以修炼的从容淡定一些呢。此时此刻,我才发现,为什么我晚熟,却比许多人在这条路上要走的畅快的多。
评分附有光盘,学习较为透彻
评分老天生你,让你与别人的长相不同、生日不同、家庭不同、个性不同……就是要让你与众不同。你必须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一定有什么是只有你才能做,而别人做不来的,就像马库斯?巴金汉、唐纳德?克利夫顿所提到的:“如果某人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一种天赋;迷人,是一种天赋;有恒心,是一种天赋;有责任感,也是一种天赋……当你发现自己对某件事物有特别的渴望,能快速学习,完成后自我满意度很高时,那就是你天赋之所在。”(引自《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评分不是焊好啊给大家分享点有意思的。因为自己毕业期间蛋疼的决定,现在开始苦逼准备考研。所以又开始必须捏着鼻子背政治了……想当初考完马哲的时候为自己与这些东西永别了而窃喜没想到……唉 昨天终于勉强翻开”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要点新编“,才看了三十多页,看着看着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些想法分享给大家。 1、看了前面“思想政治理论复习指导总论”,里面一本正经地介绍怎么去应付政治的考试,采用什么步骤,运用什么方法,恍惚间觉得如果用到其他理论书籍的整理上也算是不错。再反过来看,就会觉得,其实这本书编写者已经通过技术性的处理把里面那些实质性的内容完全忽略掉,整个篇幅都透着浓浓的“工具性”的气息。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里面到在说什么你别管他,为了考试咱们就必须得这么办听到了没?” 2、读到正文部分,我突然间想到当初我们在反香港国民教育的时候,有条微博说你们有谁看过国民教育的教材没就在那边反?这么说,其实我们也没正经想过我们所受的那套教育到底是哪里有问题,他的内在逻辑到底是什么,这么劳民伤财的事情为什么国家还一直干下去,他们说的那些在什么意义上是错误的,什么意义上正确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当然很多理论研究方向的确与这些政治文本格格不入的,但是,好像都是自说自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行对话和互相理解。没有对话,谈不上批判,更谈不上共同面对未来了。 3、这是一本最简单的介绍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书籍。你不会找到一本比这本书还要简单的论述哲学的书了。想想我们当初高中死去活来背下来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和意识是辩证关系。”这本书就是用这样论断的方式去从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上抛弃了其他的可能。别说我们这些读社科的人(也没读过几本哲学书啊),平常的学生没事会针对这个问题去仔细思考么?那么这个论断就会伴随一生。我们自己其实可能平时思考问题的前提都是“物质决定意识”,只不过自己意识不到。这样想想就会知道简单的一元论有多可怕。可能的应对方式是:怎么通过相对简单易行的方式让学生、民众从多个角度思考世界和生活呢?重新思考一些边缘价值的重要性,如“万物有灵论”、“民俗崇拜”等等。 4、可以看出来,里面对很多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理、经济学说、历史事件进行了重组和建构,论述的内容多大程度上符合史实先不提,它这样的论述方式就已经很值得思考了。我个人觉得政治教材中的论述方式和我们通常阅读的其他视角的理论论述,具有很大的差异,于是乍一看根本不知道怎么去与它对话。比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教材里),其实在社会学里有很多“唯实论”、“唯名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的讨论,比如“实践观”(我觉得还是有可取之处),也和强调对社会实践研究的“俗名方法论”有可以相互对照的地方。但是教材通过语言的置换,概念的模糊,制造一种新的语言体系,然后在这种语言体系下,你没法和它讲道理,没法引用其他的学者的观点去和他充分的对话,没法从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或者扩展。总而言之,政治教材通过自行创造一套语言系统,而拒绝进行学术探讨和理论对话。那么可能的应对方式是:通过对政治文本的研究,将其中可以与其他学术观点对话的部分进行说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政治体系是如何“说服”我们的,毕竟“一元论”在耳边响了这么久,很多内在的价值不进行重新学习和反省,是很难真正清除掉的。 我今天有试图做一些这样思考,但是真正对照起来,还是苦于自己理论基础不够,感觉很是困难T-T 其实我还是想说,做个主动的读者,就不会浪费自己每一天的生命,即使是在做着看上去没有啥创造力的事情。哈,晚安!
评分不错,还行。
评分睡前开始翻这本书,不料却看迷了眼,几欲落泪,勾起太多往事。 我很少提自己学的是新闻,因为学了几年深觉误人。后来临近毕业的时候,又逢都市报崛起,实习全是跑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实在没有兴致。终归还是干了几年媒体,做的也不够出类拔萃,无言启齿。 但我想说,选择做这行的人都是勇士。新闻从业者的平均寿命远远低过很多行业,晨昏颠倒是常事,节假日仍然要值班做节目出报纸。而且,做媒体的女孩子很难嫁,一是心高气傲,二是很难有男人能忍受老婆成天家也不管的在外东奔西跑。 看到一些书评吐槽本国的新闻人缺乏职业精神。我想说,选择进这个行业的人,是勇士。在这个行业仍能坚守精神,那不是勇士,那一定得有一颗烈士的心,必须要把一切凡俗的顾忌都抛到脑后,随时准备着被下岗。 相较而言,我当年选的工作,已然够风和日丽了。记得上岗之前,整整一个月的培训,一篇新闻稿几乎被划的全部是红圈,没有谁比谁更好,看到上面的颜色少一点,都是一件高兴的事。大学学了四年,书本里的东西,没一样用得上。老总们天天急红了眼:你们怎么就没一点常识。他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每天在宿舍里挑灯辩论家国天下,根本没办法理解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对世界的了解比一根手指还少。 我是从那样每日的劈头盖脸的训斥当中,懂得什么叫做“媒体人”。看到柴静对陈虻那篇,特别能理解“我以为我失去了他,但是我没有”,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有些人,刻在你心里,就是一辈子。我们的老师,没有谁不懂新闻该怎么做,他们那一辈人的信念埋在心里,撒出来给你的,感受到都是比热茶还热的满腔血,可是,没有谁可以完全撒出那一腔血。这种苦,不是谁都能懂。 可是,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事,他们会在你心里永留一种温度。你知道,你的血不会凉,你的心不会凉。这种遇见都是福气,柴静有柴静的福气,我有我的福气。因为不是谁都有福气和有温度的人在一起工作,有许多人走偏了路,跑偏了道,走到凉薄里去了。 记得那时候,每天一大早在办公室坐着,就开始胆战心惊,比以前考砸了面对家长时还忐忑。做坏了稿子,老总们会急红了眼进来拍桌子。有好几次我看到他们都冲着我过来了,以为完了,结果最后一阵风过去了,不是找我的。 他们对我偏爱。老头说:你有一种敏锐,能解读出里面没说的话。这种敏锐,让我深得他们的偏爱,从来没被拍桌子瞪过眼。可正是因为这种敏锐,我没办法再呆在这种苦里面。你被要求做一个心怀热血的人,然而你其实很难做到自己满意。一份工作,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满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我走的时候,老总把我关在办公室,就想说服我。我铁了心要走。到现在,我不后悔,我只觉得我辜负了他们那几年的心血。我以为老头会骂我,他却什么也没说,只说:想走就走吧。 已经很久我不再提及那几年的生活,虽然早已印入骨血。今天看到这本书,又想起当年编辑部的那些片段。 印入骨血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因为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黑暗。你比谁知晓了更多的真相。也不是,你看到了更多站在不同立场的话语。 是一个人,不能总是孤立的以自己为圆点,却看待世界。正如柴静所说,她不喜欢文里有太多的”我“。做新闻的人,要无”我“,只有事实,没有态度和偏见。 是一个人,不能总以”我“出发,去随意评断。更不能,以为”我“所看见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世界总是一定比每一个个体看到的都要更丰富。它比个体看到的世界复杂,也比个体看到的世界简单。我们无法去看清全部,但我们却不能忘记这样一种世界观。 但凡”执着于我“,必然狭隘、挑剔、脆弱、易怒。只有沉入深海,才得见满眼星光。 我们的心,太容易被城市的霓虹灯光所遮蔽,忘记在深海,在荒原,在高山,星星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人类制造的都市幻象挡着。 前几日我批评一个姑娘,你怎么连地理常识都不懂。她说,她父亲觉得只要学会赚钱就好了。地理有什么用。我有些生气,一个人连活着的世界都分辨不清位置,怎么能活得好。然而,假如她一辈子活在那个圈子里,她永远不懂,搞清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意义在哪里。 后来群里有个姑娘说起应该立法离婚后男方要补偿女方育儿费之类云云,因为女人嫁给男人,是给他家传宗接代。我对她说:狭隘的世界观,只会让人走到死胡同里去。然而假如没有遇到对她这样说的人,她一定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周围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苦,其实都在于,沉到”我执“中去,忘记了,其实这些完全可以放下。 很多人问我:怎么样才可以修炼的从容淡定一些呢。此时此刻,我才发现,为什么我晚熟,却比许多人在这条路上要走的畅快的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