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方馆藏砚 [Inkstone Collection of Zi Fang Guan]

紫方馆藏砚 [Inkstone Collection of Zi Fang Gu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碧珊,许乐心 著
图书标签:
  • 砚石
  • 文房四宝
  • 紫方馆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品
  • 收藏
  • 书法
  • 鉴赏
  • 文玩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0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344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Inkstone Collection of Zi Fang Gu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2
正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集收录墨砚二百三十方,差近西清只数,为纂修者多年心血所聚,要表现这个砚史,当然有所不足,当然要请原谅,且待来日,在此想汇集,整理,摆设,编撰,翻译,出版过程中,曾给予帮助的诸位前辈、师友致谢意。
  本书收录紫方馆藏砚230方,从古至今,各种形制,质材分类,条理清晰,每砚附有文字说明,介绍特征,并有英文对照,可使读者从中领略砚文化的发展脉络,尽赏其中精华。

内页插图

目录


汉 圆砚板
汉 长方砚板
东汉 卵石砚
东汉 卵石砚
东汉 三足陶砚
六朝
六朝 三足砚
六朝 三足青瓷砚
六朝 五足砚
六朝 八足砚
六朝 十五足砚

唐 凤字箕形陶砚
唐 凤字砚
唐 风字砚
唐 半月池陶砚
唐 凤字箕形绿石砚
五代 箕形石砚

宋 箕形砚
宋 钞手砚
宋 钞手砚
宋 钞手砚
宋 弧首有折钞手砚
宋 券首钞手砚
宋 钞手砚
宋 钞手方砚
宋 双螭风字砚
宋 履形砚
宋 履形砚
宋 履形砚
宋 长方嵌盖砚
宋 长方嵌盖砚
宋 长方嵌盖砚
宋 长方嵌盖砚
宋 桃形池嵌盖薄砚
宋 长方嵌盖砚(有字)
宋 方边桃形砚
宋 桃形砚
宋 锺砚
宋 锺砚
宋 古琴砚
宋 古琴砚
宋 古琴砚
宋 蝉砚
宋 鼎形钞手砚
宋 马蹄砚
宋 马蹄砚
宋 马蹄砚
宋 马蹄砚
宋 马蹄歙砚
宋 马蹄砚
宋 贝布形平底池砚
宋 葫芦形砚
宋 葫芦形砚
宋 梯形葫芦砚
宋 一字池砚
宋 一字横渠砚
宋 云头猪鬃纹歙砚
宋 青白瓷暖砚
宋 连体圆砚
宋 连体桃形单池砚
宋 椭圆双面砚
宋 连弧椭圆绿石砚
宋 箕形砚
宋 窄腰箕形砚
宋 箕形双面砚
……



近代
铜玉竹木
澄泥砖瓦

前言/序言

  
紫方馆藏砚:古韵留芳,墨香传世 紫方馆,一座承载着千年文脉与艺术精粹的宝地,其所藏墨砚,如同一部凝固的历史,诉说着文人墨客的雅致生活,流淌着匠心独运的古韵。本书《紫方馆藏砚》所收录的,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石块,而是历经岁月洗礼,凝聚无数匠人之手与文人墨思的艺术珍品。每一方墨砚,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种情怀,一门技艺,它们在紫方馆的静谧中,静待有缘人的解读。 本书的编撰,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紫方馆藏砚世界。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文物的清单,而是力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每一方墨砚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从选材的独到,到雕刻的精湛,再到铭文的意境,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墨砚的微观世界,感受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选材之精:大地馈赠,温润如玉 墨砚的生命,始于对材质的严苛选择。紫方馆所藏墨砚,其选材之精,令人惊叹。此处所载之砚,多选自中国传统名砚产地,如端州(今广东肇庆)的端砚,其石质坚密细腻,纯净无瑕,有“青如碧玉,明如镜水”之誉;歙州(今安徽歙县)的歙砚,则以其石色青黑,带有金钱纹、眉纹等独特纹理而著称,触手温润,发墨如油;澄泥砚,更是将泥土的质朴升华为艺术,经过陈腐、澄汰、塑形、烧制等复杂工艺,呈现出色彩斑斓、温润如玉的质感。 书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不同地域、不同材质的墨砚。例如,对于一方端砚,我们不仅会描绘其石品(如石眼、石脉、青花等)的瑰丽,还会探究其“水坑”(如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坑口所形成的独特韵致。对于澄泥砚,我们会追溯其制作工艺的源流,介绍不同窑口、不同胎质所赋予的色彩与光泽,以及它们在文人雅士间的流传故事。这些对材质的细致考量,是理解一方墨砚价值与艺术性的基础。 雕刻之妙:师法造化,巧夺天工 有了上佳的材质,便需要匠人的巧思与妙手来赋予其生命。紫方馆藏砚的雕刻技艺,堪称一绝。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雕刻风格。 唐宋时期,墨砚的雕刻多以简洁古朴为主,注重体现石材本身的天然纹理,如水波纹、鱼子纹等,或装饰简单的回纹、云纹,彰显朴实无华的文人气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审美情趣的变迁,墨砚的雕刻趋于精细繁复。龙纹、凤纹、山水、人物、花鸟等吉祥纹饰,以及富有象征意义的题材,如“松鹤延年”、“鲤鱼跳龙门”等,开始广泛应用于墨砚之上。 书中,我们将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雕刻作品进行详细解读。例如,一方以“松下抚琴”为主题的墨砚,我们将不仅描绘松树的苍劲、人物的神情,更会分析构图的匠心,以及雕刻师如何通过线条的疏密、深浅来表现松针的锐利与琴弦的细腻。对于一些运用了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的作品,我们将逐一解析其工艺的难度与艺术成就。甚至,我们还会探讨一些墨砚上出现的“沁色”现象,那是石材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与墨汁、水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痕迹,也是时间赋予的独特印记,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艺术表现。 铭文之韵:诗书画印,意境深远 除了材质与雕刻,墨砚上的铭文,更是赋予其灵魂与思想的关键。紫方馆藏砚,不乏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本书将带领读者体味这些铭文背后的文化意涵。 一方墨砚上的铭文,可能是一段饱含哲思的诗句,可能是一幅笔墨淋漓的画作,也可能是一枚寓意深远的印章。这些铭文,或是文人雅士在制砚之时的即兴创作,或是后人对其的赞美与题咏,亦或是对墨砚本身的介绍与考证。 例如,我们会重点介绍那些刻有名人题跋的墨砚。唐代李白所用的“飞白砚”,其铭文便充满了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色彩。宋代苏轼所藏的“眉寿堂砚”,其铭文则蕴含着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清代纪晓岚所题的“阅微草堂砚”,更是将文学的雅趣与墨砚的功能巧妙结合。 本书将对这些铭文进行考释,探究其出处、含义以及与墨砚本身的关联。我们会分析不同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墨砚上的表现力,以及它们如何与雕刻图案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对于一些包含典故、典词的铭文,我们会进行详细的阐释,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时代背景。 传承之责:文脉赓续,墨香永流 紫方馆藏砚,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更是无形的精神遗产。本书的编撰,亦承担着传承文脉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精美墨砚的展示与解读,能够唤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匠人精神的敬意,以及对笔墨纸砚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重要符号的珍视。 墨砚,作为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器物,曾陪伴无数才子佳人度过了无数个挑灯夜读、挥毫泼墨的夜晚。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了时代的风云,也承载着一代代文人的情感与智慧。 本书将通过对紫方馆所藏墨砚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度解读,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工艺美术、书法绘画以及明清文人生活提供珍贵的史料与艺术参考。我们相信,每一方墨砚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一种精神,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 《紫方馆藏砚》,不仅是一部关于墨砚的画册,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艺术的史诗。它将引领您穿越时空,走进紫方馆,与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老墨砚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那份永不褪色的墨香与古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紫方馆藏砚》如同一部立体的博物馆,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文房瑰宝一一呈现在眼前。我最震撼的是书中对于砚台材质的细致剖析,从端溪的紫石、绿端,到歙石的眉子、罗纹,再到洮河的洮河绿,每一种石材都带着它独特的地理印记和文化内涵。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石材的特点,它们的色泽、质地、声韵,甚至是如何被古人发掘和利用的。我甚至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古人对于砚台石材的执着和追求,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研墨,更是为了寻找那份与心意相通的“石品”。那些精美的图片,配合文字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书斋,亲眼目睹他们如何挑选、把用、把玩这些凝聚了天地精华的砚台。书中收录的许多砚台,其雕刻之精美,纹饰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龙凤呈祥、山水田园,还是人物故事,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带有特殊款识的砚台的解读,那些款识不仅是作者的签名,更是一种历史的证明,承载着制作者的匠心和使用者的身份。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砚台不仅仅是文房四宝之一,它更是中国传统艺术、工艺、历史和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一个物质载体,更是一个精神符号,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递着文人的情怀与雅趣。

评分

不得不说,《紫方馆藏砚》这本书的设计真的非常用心,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吸引力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版式设计,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图片和文字显得拥挤,反而营造出一种疏朗的阅读空间。每页的图片都经过精心筛选和排版,让砚台的形态、纹饰、石质得到最完美的呈现。我并非专业人士,但通过这些高清的图像,我依然能够感受到砚台的独特魅力,那种油然而生的美感,是任何简单的文字都无法替代的。书中关于砚台的考证和辨析,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作者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和艺术风格梳理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时期砚台造型演变的介绍印象深刻,从早期的朴实无华,到后来的精雕细琢,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深深地烙印在砚台的形态之上。那些关于制砚大师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让我窥见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对艺术的执着。这本书不落俗套,没有流于表面的浮夸描述,而是充满了真诚的探索和严谨的研究。它就像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耐心地引导着读者,一点一点地揭示出砚台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反复翻阅,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仿佛与那些古老的砚台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紫方馆藏砚》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房文化深厚的一面。我一直认为,砚台只是书写的一个工具,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惊讶地发现,砚台在古代,早已超越了其实用性,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一种身份的象征,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书中收录的许多砚台,其雕刻之精美,设计之巧妙,都足以与任何一件顶级的艺术品相媲美。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砚台“品相”的细致描述,作者能够从石材的颜色、纹理、光泽,甚至是声音,来解读砚台的优劣,这种鉴赏的深度,让我叹为观止。书中的图片非常高清,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我甚至能从图片中想象出砚台在灯光下反射出的温润光泽。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解读这些砚台时,总是能巧妙地将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联系起来,让我们不仅仅看到器物本身,更能感受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藏品,来讲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评分

《紫方馆藏砚》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个沉睡已久的宝库。我之前对古砚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引领我走进了这个迷人的领域。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那些砚台的细节,无论是纹理、包浆,还是雕刻的线条,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从中感受到石材本身的温度和质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一方砚台时,都会花费相当的篇幅去讲述它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可能的使用者。这种“故事性”的解读,让冰冷的器物一下子鲜活起来。我不再只是看到一块石头,而是看到了它背后所承载的千百年的历史,以及那些曾经与之互动的人物。书中关于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砚台风格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工艺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北方朴拙的实用派,到南方精致的文人派,每一种风格都代表着当时当地的文化特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舒服,既有专业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它让我觉得,阅读一本关于古玩的书,也可以是一场美的享受。

评分

这本《紫方馆藏砚》实在是一场视觉与历史的盛宴,即使我并非专攻古玩鉴赏,但翻阅此书的过程,也如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身触摸那些凝聚着匠心与岁月痕迹的古砚。我尤其被那些高清的图片所吸引,每一方砚台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纹理的细腻,石质的温润,甚至是些许岁月留下的磕碰,都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指尖滑过冰凉石面的触感。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我不敢说完全理解其深邃的专业术语,但那种对每一件藏品背后故事的娓娓道来,却深深打动了我。它不仅仅是关于砚台本身,更是关于那些曾经拥有它们、使用它们、甚至为之倾注心血的文人雅士。我能想象,在那个没有便捷书写工具的时代,一方精美的砚台,承载了多少墨香,记录了多少诗篇,见证了多少时代的变迁。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砚台风格的梳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朴拙的实用性到极致的艺术性,砚台的发展脉络如同中国文化演进的一个缩影,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纸张的质感、色彩的搭配,都透露出一种沉静典雅的气息,与书中的内容相得益彰,捧在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厚重而温润的质感,仿佛在阅读一件本身就是艺术品的书籍。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玩收藏,尤其是对书房文玩感兴趣的朋友,即使你只是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也足以带给你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评分

《紫方馆藏砚》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路出家”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房器物情有独钟,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书中对每一方砚台的介绍,都力求做到详尽而又不失趣味。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陈列,更是对每一件藏品背后故事的挖掘和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砚台的“石材”的介绍,作者能够细致地描述不同石材的特点,比如端溪的紫石、眉子石,歙石的鱼子纹、罗纹等,并配以高清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此外,书中对砚台的“工艺”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从雕刻的技法,到款识的风格,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一块好的砚台,是集自然之美、匠人之技、文人之韵于一体的艺术品。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它将冰冷的史料和器物,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人书斋,感受着笔墨纸砚的芬芳,想象着那些文人雅士的创作情景。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紫方馆藏砚》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洗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沉淀在时间深处的古老智慧和精湛工艺。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房文化的价值。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砚台“形制”和“纹饰”的介绍,作者能够从每一个细微之处,解读出其背后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含义。例如,书中对一些带有特殊寓意的纹饰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方砚台都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其石质的温润,雕刻的细腻,都展现在眼前。我尤其被书中一些造型独特的砚台所吸引,它们的设计,在当时而言,无疑是极具创意和前瞻性的。作者的文笔也非常流畅,既有专业的严谨,又不失学术研究的深度。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和工艺知识呈现出来,让像我这样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砚台的图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精神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一块小小的砚台,也能承载如此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意义。

评分

《紫方馆藏砚》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砚的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户。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着那些曾经使用过这些砚台的文人雅士,他们是如何在书桌前,凝神静思,挥毫泼墨。那些静静陈列的砚台,仿佛是他们忠实的伙伴,默默地陪伴着他们,见证着他们的思考,也承载着他们的情感。书中对砚台款识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在器物上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印记。那些或是精巧的诗句,或是潇洒的笔画,都透露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才情。我尤其被书中一些砚台背后隐藏的故事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材质和工艺的集合,更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片段,一段段动人的传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生硬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历史、艺术、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如同品味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到位,比如对砚台的保存、保养的建议,都显得非常专业和实用。这说明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知识性,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

翻阅《紫方馆藏砚》的过程,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并非专业的收藏家,但书中对于每一方砚台的细致描绘,都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亲手触摸的冲动。那些图片,那种质感,那种光影,都仿佛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的珍宝,散发着迷人的光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砚台“神韵”的捕捉。很多时候,一件物品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形,更在于它所散发出的某种难以言喻的气质。作者在文字中,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点。他能从一方砚台的石质、纹理、造型,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瑕疵中,解读出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砚台的鉴赏知识,比如如何辨别不同石材的特征,如何欣赏雕刻的技法,如何理解款识的意义。这些知识,让我对传统文房用具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特别厚重,但内容却极其丰富,信息量巨大。作者的知识储备之深厚,研究之严谨,都令人印象深刻。我感觉,每翻一页,都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对话,他慷慨地分享着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般的指南,为我打开了了解中国古砚的一个全新世界。

评分

《紫方馆藏砚》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低调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视的精致之美。我对于砚台的认识,以往仅限于“书房里需要用到的一块石头”。但阅读这本书之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我开始了解到,每一方砚台,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凝聚了自然的神韵和人类的智慧。书中对砚台的“品”——即石品——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块好的砚石,其石品如同人的品格,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内涵。那些绿端、眉子、罗纹,每一个名字都带着某种诗意,也暗示着其独特的价值。我被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深深吸引,每一张都如同精心绘制的工笔画,将砚台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些纹理,那些色泽,那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触手可及。作者在解读这些砚台时,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制作者的身份、使用者的背景、甚至是当时社会的风尚。这种“以物见人,以物见史”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和有启发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发现那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其实都蕴含着不平凡的价值和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