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過程及對全球變化響應與適應的模擬研究》共十三章:前五章為陸地生態係統模型與方法及其未來的可能發展,後八章是對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通量、碳貯量等的模擬結果.全書介紹瞭陸地生態係統的機理模型及其對全球變化響應和適應模擬的最新成果:從經驗模型(森林生長收獲模型)、遙感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到過程模型;從模型的改進、發展到模型的分析、應用;從觀測數據、參數反演到模型驗證;從自然生態係統到人工生態係統(農田和人工林),內容豐富,是作者多年研究積纍的結晶。該書的大部分內容和結論都是作者的原創性成果,為我國未來在生態係統模擬和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打下瞭良好的基礎。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過程及對全球變化響應與適應的模擬研究》可供從事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從事林業和農業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有關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CEVSA模型及其改進和發展
1.1 CEVSA模型簡介和主要構成
1.1.1 CEVSA模型簡介
1.1.2 CEVSA模型的主要構成
1.1.3 CEVSA模型的應用概述
1.2 生物物理子模型
1.2.1 蒸散和土壤水分動態的模擬
1.2.2 輻射的計算
1.3 植物生理生長子模型
1.3.1 植物的光閤作用
1.3.2 CO2供應和氣孔導度
1.3.3 植物的氮吸收和自養呼吸
1.3.4 淨初級生産力(NPP)的計算過程
1.3.5 分配和凋落的模擬
1.4 土壤碳氮分解子模型
1.5 CEVSA模型的發展——CEVSA2的建立
1.5.1 物候的參數化和LAI動態的模擬
1.5.2 蒸散和土壤水分動態的模擬
1.5.3 淨初級生産力的計算
1.5.4 分配和凋落的模擬
1.6 CEVSA2的驗證和評價
1.6.1 通量觀測站點的基本情況和評價方法
1.6.2 CEVSA2在通量觀測站點的驗證
1.6.3 CEVSA2模型的綜閤評價
參考文獻
第二章 AVIM模型及其改進和發展
2.1 大氣-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簡介
2.1.1 模型的總體結構
2.1.2 模型的輸入與輸齣
2.2 陸麵物理過程子模塊
2.2.1 溫度控製方程
2.2.2 水分控製方程
2.3 植物生理生長子模塊
2.3.1 光閤作用和呼吸作用
2.3.2 光閤産物的分配方案
2.3.3 生物量的形成
2.3.4 物候的改進方案
2.4 土壤有機碳分解和轉換子模塊
2.4.1 模塊的結構和組成
2.4.2 與陸麵物理過程子模塊和植物生理生長子模塊的耦閤
2.5 AVIM2的檢驗和驗證
2.5.1 荷蘭Loobos森林水、熱、碳通量的模擬與比較
2.5.2 韆煙洲人工林碳貯量和儲碳潛力的模擬
參考文獻
第三章 GOPEM與CEVSA耦閤模型:發展、驗證與應用
3.1 GLOPEM-CEVSA耦閤模型
3.2 GLOPEM-CEVSA模型對典型森林生態係統碳通量的模擬及其驗證分析
3.2.1 研究地點
3.2.2 用於模型驗證的數據
3.2.3 模型驗證結果
3.2.4 結論與討論
3.3 基於GLOPEM-CEVSA模型的中國淨生態係統生産力的模擬
3.3.1 模型驅動數據
3.3.2 模型參數
3.3.3 模型初始化
3.3.4 模擬結果
3.3.5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陸地生態係統碳循環模型數據融閤研究
4.1 模型數據融閤的概念和組成
4.1.1 模型數據融閤的概念
4.1.2 模型數據融閤的組成
4.2 模型數據融閤的主要方法
4.2.1 Levenberg-Marquardt方法
4.2.2 基於貝葉斯估計的MCMC方法
4.2.3 卡爾曼濾波
4.2.4 遺傳算法
4.3 模型數據融閤在陸地生態係統碳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4.3.1 碳循環模型參數的反演
4.3.2 降低碳循環模型的不確定性
4.3.3 評估模型結構
4.3.4 區域及全球尺度的碳通量模擬研究
4.4 影響模型數據融閤研究的重要因素
4.4.1 優化算法
4.4.2 數據誤差
4.4.3 模型結構
4.4.4 數據信息
4.5 模型數據融閤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4.5.1 復雜陸地生態係統過程模型的參數估計方法
4.5.2 參數估計和模型模擬結果的不確定性分析
4.5.3 區域及全球尺度碳循環的模型數據融閤方法研究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陸地生態係統模式與氣候模式的耦閤
5.1 生態係統模式與氣候係統模式耦閤的原理和方法
5.1.1 生物圈是地球係統中的基本組成部分
5.1.2 生態係統模式與氣候係統模式耦閤的原理和方法
5.1.3 生態係統模式與氣候模式耦閤係統的功能
5.2 陸地生態係統與全球氣候模式的耦閤
5.2.1 耦閤模式簡介
5.2.2 全球平均氣候態的模擬
5.2.3 全球生態係統特徵量的模擬
5.3 陸地生態係統模式與區域氣候模式的耦閤
5.3.1 模式簡介
5.3.2 區域(東亞)平均氣候態的模擬
5.3.3 區域(東亞)陸地生態係統變量模擬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平均氣候態下中國區域水、熱通量的時空格局
6.1 中國區域能量通量的模擬與源於實測資料計算結果的比較
6.1.1 淨輻射通量空間分布格局
6.1.2 感熱通量空間分布格局
6.1.3 潛熱通量空間分布格局
6.2 土壤濕度的模擬與比較
6.2.1 中國區域年平均土壤濕度的空間分布
6.2.2 土壤濕度模擬的驗證
6.3 中國區域能量、水分的區域差異和季節變化特徵
6.3.1 自然地理區域水、熱通量的年平均狀況
6.3.2 自然地理區域能量通量的季節變化特徵
6.4 青藏高原地錶能量通量估算
6.4.1 青藏高原年平均地麵能量通量
6.4.2 青藏高原地錶能量通量的季節特徵
6.4.3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七章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儲量空間分布格局
7.1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土壤碳儲量和碳密度的空間分布格局
7.1.1 應用CEVSA模型模擬中國陸地生態係統土壤碳儲量和碳密度的空間分布
7.1.2 AVIM2模擬的中國區域土壤碳密度空間格局
7.1.3 中國區域土壤碳密度模擬結果比較
7.2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植被碳貯量、碳密度的空間分布
7.2.1 CEVSA模擬的中國陸地生態係統植被碳貯量、碳密度空間分布
7.2.2 AVIM2模擬的中國區域植被地上與地下部生物量
7.2.3 植被碳密度模擬值與其他研究結果的比較
參考文獻
第八章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通量的空間分布格局
8.1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淨初級生産力(NPP)的空間分布格局
8.1.1 CEVSA模擬的中國陸地生態係統NPP的空間分布
8.1.2 AVIM2模擬的中國區域NPP空間分布
8.1.3 模型模擬的NPP與其他研究結果的比較
8.2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土壤呼吸的空間分布格局
8.2.1 土壤呼吸的空間分布
8.2.2 與基於觀測值估算的土壤呼吸數據的比較
8.3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淨生態係統生産力(NEP)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演變機製
8.3.1 NEP空間格局變化
8.3.2 不同氣候帶NEP的空間分布
8.3.3 不同土地覆被類型的NEP分布
參考文獻
第九章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通量的動態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9.1 淨初級生産力(NPP)的時間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9.1.1 NPP時間變化
9.1.2 NPP變化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9.2 土壤異養呼吸(HR)的時間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9.2.1 土壤呼吸的時間變化
9.2.2 土壤呼吸變化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9.3 NEP的時間變化及其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循環影響
10.1 未來氣候變化對典型陸地生態係統水碳交換的影響
10.1.1 氣候變化對韆煙洲亞熱帶常綠人工針葉林水碳通量的影響
10.1.2 氣候變化對哈佛溫帶落葉闊葉林水碳通量的影響
10.1.3 氣候變化對長白山溫帶針闊混交林水碳通量的影響
10.2 21世紀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通量對氣候變化和COz濃度變化的響應
10.2.1 B2氣候變化情景介紹
10.2.2 模擬方法
10.2.3 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中國區域NEP、NPP、植被碳和土壤碳的變化
10.2.4 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中國區域碳通量變化的空間分布格局
10.2.5 大氣CO:濃度增加對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循環影響
10.2.6 模型研究的不確定性討論
10.3 21世紀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源匯的可能變化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中國自然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價研究
11.1 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價研究概述
11.1.1 脆弱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11.1.2 生態係統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2 CEVSA模型在生態係統脆弱性評價研究中的應用
11.2.1 適用於脆弱性評價的CEVSA模型改進
11.2.2 CEVSA-Vul模型模擬的中國潛在自然植被分布格局及其驗證
11.2.3 基於CEVSA-Vul模型的脆弱性評價方法
11.3 中國自然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價
11.3.1 植被分布格局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價
11.3.2 中國自然生態係統功能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價
11.3.3 中國自然生態係統氣候脆弱性綜閤評價
11.3.4 中國自然生態係統脆弱性的區域差異分析
11.3.5 中國自然生態係統脆弱化機理分析
11.4 生態係統脆弱性評價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中國森林植被碳儲量及造林的影響
12.1 基於森林清查資料的森林碳儲量估算方法
12.1.1 數據基礎
12.1.2 基於森林清查資料的森林碳儲量估算方法
12.1.3 中國森林生物量估算模型
12.1.4 中國人工林生物量估算模型
12.2 中國森林生態係統植被碳儲量
12.2.1 中國森林資源現狀及時空變化特徵
12.2.2 中國森林植被碳儲量的時間變化特徵
12.2.3 中國森林植被碳儲量的空間分異格局
12.3 造林對森林生態係統植被碳儲量和碳平衡的影響
12.3.1 中國人工林概述
12.3.2 中國人工林植被碳儲量和碳平衡
12.3.3 造林對森林生態係統植被碳儲量和碳平衡的影響
12.4 林業重點工程對森林生態係統碳儲量和碳平衡的影響
12.4.1 中國林業重點工程概述
12.4.2 林業重點工程植被碳儲量估算方法
12.4.3 中國林業重點工程對森林生態係統植被碳儲量和碳平衡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適應性碳管理對中國農田土壤碳吸收的影響
13.1 適應性農業土壤碳管理的意義與途徑
13.1.1 農業土壤碳吸收的重要性
13.1.2 人類活動對土壤碳庫的影響
13.1.3 增加農業土壤碳吸收的途徑
13.2 農業管理對土壤碳吸收影響的評估方法
13.2.1 幾種常用的區域尺度土壤碳吸收潛力的估算方法
13.2.2 應用CEVSA和GLOPEM耦閤模型估計適應性農業管理對土壤碳吸收的影響
13.3 不同農業管理措施下的土壤碳變化特徵
13.3.1 增強農田土壤碳吸收的管理方案與情景
13.3.2 不同農業管理措施情景下的土壤碳變化特徵
13.4 中國土壤碳吸收潛力及空間格局
13.4.1 不同農業管理措施情景下土壤碳吸收潛力
13.4.2 土壤碳吸收潛力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
13.4.3 不實施秸稈還田對土壤潛在碳庫的影響
13.5 中國農田土壤固碳能力與世界其他區域研究結果的比較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過程及對全球變化響應與適應的模擬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陸地生態係統過程及對全球變化響應與適應的模擬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