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书法

如何欣赏书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吉谅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艺术
  • 鉴赏
  • 中国文化
  • 传统艺术
  • 字体
  • 笔墨
  • 技法
  • 历史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6021
商品编码:10172476388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6-02-01
页数:188

具体描述

作  者:侯吉谅 著 著作 定  价:42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页  数:176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8656021 序看到书法之美
章一看懂书法的诀窍:风格相对论
风格/经典的意义
书法时代风格的演变
篆、隶、行、草、楷的变化
时代风格产生的原因
时代风格的重要
风格/视觉心理
章二如何正确欣赏书法
不同字体、欣赏的标准不同
篆书
篆刻
隶书
隶书格式的特色
楷书
笔画的灵活
力道表现
风格韵味
行草
中锋与偏锋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很多人学习书法多年,也未必能够欣赏书法。时代虽然日新月异,但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对书法艺术能了解多少,多少也代表着其文化水平的深度。 本书作者侯吉谅,是靠前有名的书法家及诗人,他对于“如何欣赏书法”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在本书中,他以清楚的脉络,条理分明地讲述书法的风格与格式,带领读者明确认识“欣赏书法到底要看什么?” 本书从书法很基本的点画、单字结构、时代风格、作者风格、一件作品的细节、书写的格式——尺牍、册页、手卷、条幅等,详细解说欣赏书法的秘诀。 而书法是文化的根本,透过这本《如何欣赏书法》,让喜爱书法的人有系统地了解书法,进而喜爱书法、学习书法,拥有正确的观念与态度深入欣赏书法,从而理解时代的风格对生活、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侯吉谅 著 著作 侯吉谅,福建南安人,出生台湾地区嘉义。他是诗人、画家,同时擅长书法、篆刻及散文创作。师承前台北故宫副院长江兆申先生。 已在台湾地区、美国、日本等地举办过数十次书画展。2004年受邀赴华盛顿展览,同时应邀至美国、马里兰大学演讲并示范。
《墨韵乾坤: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书法的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约,邀请您一同走进那些以笔为舟,载着千年文化与情思的墨色海洋。我们不在这里探究笔画的顿挫,不在这里解析字体的演变,也不在这里提供一套标准化的临摹教程。相反,我们将跟随那些最动人的笔迹,去感受它们背后涌动的精神力量,去领悟那些字里行间未曾言说的哲学思考,去触摸历史长河中艺术家们细腻的情感轨迹。 想象一下,你不是在翻阅一本冰冷的文字,而是在与一位位古代的智者、浪漫的文人、或是沉静的僧侣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笔尖,是他们灵魂的延伸;他们的墨迹,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当我们凝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那行云流水般的笔势,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永和九年”的春日美景,更是那位旷世才子,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刻,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那份“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感慨,如同一阵清风,吹拂过我们躁动的心。 我们会走进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字里行间那撕心裂肺的悲痛与慷慨激昂的忠义,是怎样用粗犷而又极富力量的笔触倾泻而出?那不是简单的墨迹堆砌,而是将家国之殇、血脉之情,化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我们会细品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在看似潦草的笔画中,体会这位“贬谪之人”的旷达与孤寂。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盛世繁华,与“试问卷帘人”的淡淡忧愁,在他的笔下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带着岁月的沉淀感的韵味。我们将在那里,看见一个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诗意与豁达的灵魂,看见一种超越物质困顿的精神自由。 更进一步,我们将尝试去理解,为何一幅幅看似静态的墨迹,能够传递出如此动态的生命力。那是因为,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蕴含着书法家对身体力度的运用,对呼吸的节奏的把握,对情绪的投入。我们不是在学习如何“画”字,而是在感受如何“写”字,感受那股从指尖、从臂膀、从全身心涌动的生命能量,是如何在宣纸上转化为视觉的舞蹈。 这本书将带领你,跳出“学写字”的固有思维,去“读”书法。读懂那字里行间的张力,读懂那墨色深浅的层次,读懂那空白处的留白之美,那留白,并非虚无,而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是与观者心灵对话的桥梁。我们将探讨,为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能够触动我们对美的感知,对人生的思考。 你可能会问,那这些“意境之美”,具体体现在哪里?它体现在张旭狂草的奔放洒脱,如同脱缰的野马,释放出最原始的生命激情;它体现在赵孟頫行书的温润典雅,如同江南的丝绸,婉转而富有韵律;它体现在文徵明的楷书的端庄秀丽,如同饱读诗书的君子,严谨而不失风雅。每一位大家,都用他们的笔墨,书写着他们对世界、对生命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将一起探寻,书法是如何不仅仅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上升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绘画的线条美、音乐的节奏感、诗歌的意境,甚至哲学思想的深度。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视觉的交响,一种精神的冥想。 这本书,不是关于“如何”的教条,而是关于“为何”的探索。为何古人如此珍视书法,为何它能流传千古,为何它至今仍能打动人心。它在于,书法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精神传承,一种人格的体现。当我们临摹一件作品,我们不仅仅是复制一个形状,更是试图去理解和传承那份精神。 我们不提供“成功”的秘诀,因为书法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主观性与开放性。你看到的“美”,是我眼中的“绝”。这份“意境之美”,需要你自己去细细品味,去用心感受。这本书,只是为你点亮一盏灯,引你走进那墨色氤氲的殿堂,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墨韵乾坤”。 它会让你开始思考,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何我们依然会被那些古老的墨迹所吸引?是因为它们提醒着我们,有一种速度,叫做从容;有一种力量,叫做沉淀;有一种美,叫做历久弥新。它是一种对浮躁的洗礼,对心灵的慰藉,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在浮华中探求一丝真谛,在日常中发现不凡之美的朋友。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场无声的诗意之中,感受笔墨飞扬的生命力,品味穿越千年的文化醇香。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脑子里还在盘算着,大概又要看一堆关于笔法、墨法、章法的理论讲解了。结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急于将我拉进那些复杂的技法细节里,而是先从一种更广阔的视野,让我去“感受”书法。他用非常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书写者在创作时的那种“状态”,那种“气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书写者内心世界的流淌。他没有罗列那些繁琐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阐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他会把字的结构比作一栋建筑的骨架,把笔画的变化比作一个人的表情,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中,就理解了那些原本可能让我望而却步的书法原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意境”的解读。他能够从一幅作品中,挖掘出书写者想要传达的某种情绪,某种哲思,甚至是对自然界的感悟。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觉得,我不再只是在“看”字,而是在与书写者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书法欣赏,是需要调动我们全身心去感受的,是需要去体会文字背后那种无形的力量和情感的。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书法,总觉得是“形而上”的东西,离我的生活太远,难以亲近。直到我打开了这本书,我的这种感觉才彻底改变。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他能将那些抽象的艺术概念,化作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他没有一上来就给我讲什么“永字八法”,而是从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去引导我观察和感受。他会告诉我,为什么一幅字,有的看起来雄浑有力,有的却轻盈飘逸,而这背后,不仅仅是笔法的差异,更是书写者当时心境的投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留白”的解读。他不是把它当作一种“空”,而是看作一种“意”,一种能够让观者去想象、去回味的空间。这种解读,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意识到,欣赏书法,需要的不仅仅是“看”,更是“想象”和“感受”。作者还善于将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元素相结合,比如,他会用绘画的构图方式来类比书法的章法,用音乐的节奏来比喻笔画的起伏。这些跨界的解读,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领略书法的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看客”,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参与到书法艺术创作中的“共创者”,能够去体会其中的妙趣,去感受其中的情感。

评分

我一直以为,欣赏书法,需要有很高的门槛,需要懂很多专业术语,需要背很多理论知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书法理念,化解得如同家常便饭。他没有使用那些佶屈聱牙的词汇,而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书法的点画、结构和章法。比如,他会把一个字的笔画比作人体的筋骨,把字的结构比作房屋的建筑,把整幅作品的布局比作一首乐曲的起承转合。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不再害怕那些复杂的概念,而是能很自然地去理解它们。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更侧重于“为什么”。作者会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个字的书写方式会这样?为什么这幅作品会有这样的章法布局?这些背后,隐藏着书写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他会引导我去看那些看不见的“意”,去感受那些“无声”的诉说。我开始意识到,原来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书法,其实就是去体会那种人与文字、文字与情感、情感与时代的微妙联系。我不再满足于仅仅看到字形的美,而是开始去探索那些字形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评分

我一直以为,欣赏书法,就像是听不懂的古典音乐,需要有很多“前置知识”才能懂得其中的门道。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温柔而有力量的方式,打破了我的这个刻板印象。作者没有把我当成一个需要被“灌输”知识的学生,而是把我当作一个渴望探索的同路人。他没有直接去分析那些复杂的笔画结构,而是先让我去“听”笔尖在纸上发出的声音,去“感受”墨在纸上晕染的生命力。这种从“感官”入手的方式,让我立刻就产生了亲近感。他用非常朴实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书写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点”,都可能蕴含着书写者当时的情感波动,一种力量的凝聚,或者一种瞬间的顿悟。作者擅长从宏观的角度去解读一幅作品,他会引导我去关注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字里行间流淌的“气韵”,字与字之间产生的“对话”,以及整幅作品所营造的“意境”。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我不再仅仅是看到字形的美,而是能够去体会文字背后那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力和情感张力。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观其形,知其意”。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有点忐忑的,因为我对书法的了解,仅限于“看个热闹”。总觉得里面会有很多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会让我觉得遥不可及。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上来就讲什么“篆隶楷行草”,而是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让我去“感受”书法的美。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笔墨纸砚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与书写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幅幅动人的作品。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笔画时那种“节奏感”。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有的笔画要轻重有别,为什么有的笔画要疾徐有致,而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为了技巧,更是为了表达书写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因情而写”的阐释,让我对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觉得书法只是枯燥的线条,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情感。作者还善于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比喻书法的结构和章法,比如,他会将字的结构比作人的体态,将整幅作品的布局比作一场精彩的演出。这些比喻,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让我感到困惑的概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书法背后更深层次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宝藏,里面琳琅满目,却又不显得杂乱无章。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将原本可能枯燥晦涩的书法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且充满趣味。我以前觉得,欣赏书法,大概就是要认识很多碑帖,背很多名人名言。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惯性思维。它没有从“背诵”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感受”入手。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书法作品中的“呼吸感”。我第一次理解,原来字也是有生命的,它会呼吸,它会有情绪。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一幅字,有的看起来是沉静如水,有的却是热情奔放。这不仅仅是笔画的粗细,更是书写者当时心境的投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幅作品时,会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而是会去挖掘字面背后的“言外之意”,去体会书写者想要传达的某种情感,甚至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能够进入到书写者的内心世界,与他进行一场灵魂的交流。这种体验,是在其他任何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中都未曾有过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书法欣赏,是建立在一种深刻的理解之上,是对书写者内心世界的体悟,是对文字背后情感的共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但同时也是一门“阳春白雪”的学问,离我们普通人很远。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我的这种观念被彻底颠覆了。作者并没有像很多艺术普及读物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各种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亲切的语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他并没有直接教我“怎么写”,而是引导我去“怎么看”,怎么去“感知”一幅书法作品。我被他描述的那些笔画的“力量感”和“速度感”所吸引。我以前只是觉得字写得好看,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书写者的精气神。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他会将笔画的粗细变化比作潮水的涨落,将字的结构比作人体的骨骼,将整幅作品的布局比作一段抑扬顿挫的乐章。这些比喻,形象而富有画面感,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我以前觉得难以理解的书法理论。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法背后所蕴含的“人性”。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解技法,更是在挖掘书写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去感受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字,看起来简单,却能触动人心;为什么有些字,看似潦草,却能传递出磅礴的气势。

评分

说实话,我收到这本书之前,对书法基本是“门外汉”。只知道那些字写得好看,但具体好看在哪里,为何好看,一概不知。读这本书,就像是有人突然给我装上了一双“火眼金睛”。作者没有上来就讲什么“二王”还是“颜柳”,而是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比如毛笔的执法,墨的浓淡,纸的质感。这些细节,我以前根本没在意过,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它们对一幅字的影响如此之大!他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讲解了不同笔画的特性,比如说,为什么有的横画要轻重有别,为什么有的竖画要刚劲有力。他不是枯燥地告诉你“要怎么写”,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写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种“追根溯源”式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写“一”,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人手里,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作者还特别擅长将书法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他会把字的结构比作人的姿态,把笔画的起承转合比作乐曲的旋律。这种类比,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我一下子就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它们融入到通俗的讲解中,让我能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很多关于书法的知识。读完这本书,我再看书法作品,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我不再仅仅是看到美,而是能感受到美背后的逻辑和情感。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书法的了解,仅限于“写得好看”这个层面。看到那些工整的楷书,会觉得“真漂亮”;看到那些飘逸的行草,会觉得“好洒脱”。但具体好在哪里,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我却一窍不通。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轻轻一拧,便打开了我认知上的死结。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切入,让我感受到书法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笔墨纸砚这些基础工具的奥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书写者的创作。我这才知道,原来不同的纸张,会有不同的吸墨性;原来不同的墨,会有不同的浓淡变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极大地影响一幅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谈论到不同书体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分类和介绍,而是通过对比,展现了它们各自的“性格”和“魅力”。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楷书被誉为“印刷体”的鼻祖,为何它能带给人端庄、稳定的感觉;也会告诉你,为什么行书和草书更能展现书写者的情感和个性,为何它们能带来流畅、奔放的视觉冲击。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跃然纸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纸张上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本书让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墨香四溢的书房,与古今的书法大家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初见时,我以为它会像一本寻常的艺术鉴赏指南,泛泛而谈笔画、结构、墨色,然后用一堆我早已耳熟能详的碑帖名称来填充篇幅。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发现它是一扇通往截然不同世界的门。作者并非急于将那些钩、捺、横、竖分解开来,而是巧妙地将我引入了书写者内心深处的洪流。他没有罗列枯燥的技法要领,而是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书写者在创作时的心境、情感,甚至是当时窗外掠过的风声,都仿佛融进了笔尖的律动。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字,明明结构简单,却能传递出千钧的力量;为什么有些线条,看似潦草,却能唤醒沉睡已久的思绪。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形”,更是去“听”那无声的乐章,去“感”那跳跃的灵魂。我曾一度认为,只有在专业的艺术院校里,才能接触到如此深刻的解读,而这本书,却将这份智慧,温柔地呈现在了普通读者面前。它不是一本填鸭式的教材,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卸下防备,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那些跃然纸上的生命力。我惊喜于作者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他能从一个细微的起笔处,窥见书写者当时的心绪波动,从一处飞白的顿挫,联想到时代的变迁。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对那些曾经只是“看个热闹”的书法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注意到,原来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家笔下,竟能呈现出如此迥异的生命姿态,仿佛拥有了截然不同的性格。而作者,正是那个能帮助我辨识这些性格,并与之产生共鸣的引路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