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勤晋 主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
End_Of_Item_Desc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茶文化的形式与发展
第三章 茶道与《茶经》
第四章 茶艺与名茶
第五章 茶与宗教哲学
第六章 茶与文学艺术
第七章 茶与休闲旅游
第八章 茶馆文化
第九章 中外茶俗
刘勤晋 男,1939年生,出身四川成都教育世家。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夷学院特聘教授。
因在茶叶科技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有9项研究成果获国家、部、省、市级奖励。从事高等院校茶文化学、茶叶加工学、园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近50年,培养茶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近50人,各类茶学专业人才千令人。
20世纪90年代在担任农业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期间,在我国高等学校首次开设“茶文化学”课程,并率先编写《茶文化学》教材;参编《中国茶叶大辞典》、 《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 《中国茶经》、 《制茶学》、 《茶叶加工学》等近10部专著与教材;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核心刊物论文30多篇。
个人主要著作: 《茶文化学》、 《茶叶加工技术》、 《名优茶加工》、 《普洱茶的科学》、 《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 《普洱茶冲泡与鉴赏》、 《茶馆与茶艺》。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相当可观的,但它绝非那种晦涩难懂的“象牙塔”读物。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保持了一种惊人的平衡感——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不失对普通爱好者的友好度。比如,在讲解“茶道精神”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套用枯燥的禅宗术语,而是结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困境,探讨了茶的“慢”哲学如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避风港。我尤其欣赏它对“地域性”的强调。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茶俗、茶道理念迥异,这本书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概括,而是细致地对比了江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在饮茶方式、待客礼仪上的差异。这让读者能够更精准地理解,茶文化从来不是一个静止的标准,而是一个动态的、适应地方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读罢,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几趟微型的文化考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尊重差异的文化包容心。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该书对于现代茶业的展望与反思部分。它并没有沉溺于对古代辉煌的追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文化如何应对挑战与机遇。作者对“标准化”与“传统性”之间的张力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观点。比如,在讨论如何向西方推广中国茶时,书中分析了西方消费者对“可追溯性”、“可持续性”的关注点,并建议在保留核心文化精髓的同时,在包装、叙事方式上进行适应性的创新。这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即便是在第三版,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如何既能坚守传统之根,又能吸收现代之养分,让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
评分这本《茶文化学》读起来真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刘勤晋主编的版本,比起我之前看过的其他茶书,更注重将茶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茶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日常礼仪中的。特别是关于宋代点茶与斗茶的描绘,简直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那股抹茶的清香,看到文人雅士们围坐一堂,品茗论道的场景。书中对茶具演变的考究也相当细致,从陶土的粗犷到瓷器的精美,每一种器物的变迁都折射出当时手工业的水平和社会审美趣味的转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不拘泥于传统的文献引用,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考古发现和民俗学观察,使得整个茶文化的研究立体而丰满,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部鲜活的文化史诗。读完后,我对“茶”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饮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流动的、承载着东方智慧的文化符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配图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本学术性的专著,它在视觉呈现上做得非常用心,这一点常常被许多同类书籍忽略。精选的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它们大多是古代画作的局部高清复制,或是名贵茶具的特写,每一张图下方都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解释了图像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制作工艺。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理解效率。尤其是关于茶园管理和制茶工艺的流程图,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即便我对制茶一窍不通,也能大致把握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茶类从采摘到成品的关键步骤。这种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的编撰方式,体现了主编团队对读者群体的尊重。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深奥的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去发现新的视觉线索。
评分我过去接触的茶文化书籍,往往侧重于介绍名山大川、名茶佳品,容易流于一种“旅游指南”式的表面介绍。然而,刘勤晋主编的这本《茶文化学》,着力挖掘的是“制度”与“规范”在茶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它详尽地阐述了历代政府对茶榷(茶叶专卖制度)的管理、茶马互市的经济影响,乃至茶叶在科举考试和官员选拔中的潜规则。这些“硬核”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了茶如何在国家财政、边疆稳定乃至阶层流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宏大叙事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茶的想象空间。它不再仅仅是茶农、茶商的事情,而是与王朝兴衰、国际贸易紧密相连的宏大命题。这种由微观到宏观,再由宏观回归微观的叙事手法,让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层,成为了研究中国社会史的一个侧面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